APP下载

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的问题研究

2018-05-21邹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学分制背景

邹敏

【摘要】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管理规定,至此,已有十余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成了转专业工作当中的一种新情况。本文将从学分制背景下转专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提高学分制下转专业工作的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 背景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经历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等发展历程,并朝着学分制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在高考后被录取时一般是以学科大类为专业的,在经历了一到两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选择。在专业分流之后,学生仍有机会通过申请转专业至其他院系的其他专业。由于学分制的发展尚不充分,在开展转专业工作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学分制得以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的主要问题

1.学生盲目转专业,易导致专业出现“马太效应”的现象

总的来说,促使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1)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2)专业就业前景;(3)家长意愿[1]。诚然,相比起学生由于对所在专业缺乏兴趣进而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而言,学生倘若真的能在新专业中发掘出自己在该方面的潜能并加以发挥,那样无疑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然而,大多数的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专业的了解并不清晰。即便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进行过一到两年的学习,由于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公共必修课及学科基础课为主,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各个专业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再之,受到专业就业情况的影响及某些家长的意愿驱使,学生可能就会盲目地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倘若学校对于各专业的转出及转入人数不加限制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专业出现热的愈热,冷的愈冷的“马太效应”。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学分制的长远发展。

2.课业压力大,课程时间出现冲突

学生转专业之后,到了新的专业班级里分两种情况:一是编入下一个年级进行跟读,二是编入学生所在年级进行跟读。就前者而言,学生的学业上尚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就后者而言,学生需要克服的学业压力就相对比较大了。由于跟读的年级并未发送变化,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年级课程的同时仍要补修低年级时落下的学科基础课,这就难免会碰到课程时间冲突的现象 [2]。对于学生而言,学科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奠定学科知识基础,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必要先修课程,毋庸置疑是不能放弃修读的。而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亦是学生学好本专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不能放弃修读。这样一来,不仅令到学生的课业及考试压力巨大,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效果。

二、学分制背景下提升转专业工作成效的对策

1.开展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的专业认同

由于缺乏相应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比较迷茫,只能凭借自己大致的想法来填报,而且由于分数的原因,往往还会被调剂到自己完全陌生的专业。上了大学之后,既没有关于所在学科各专业的介绍与指导,又没有关于所在学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便使得学生很难对所在的学科专业形成认同感,这是促使学生申请转专业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高校的各个院系应当在学生入校之初开展学科专业的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学科专业,以此激发出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的兴趣。另外,各院系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组织学生加入其中,并通过实战增加对于其所在学科专业的认识与喜爱。再者,各院系应该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将学科专业融入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本学期专业的专业认同。

2.转专业考核时应增加个性及心理测试,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与新专业的匹配度

现行状态下,转专业的流程一般为:学生提出申请—转入院系接受申请并进行考核—允许符合条件者转入。在考核环节上,一般是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仅凭借一张考卷的答题情况以及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表现,并不足以对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状况,更是无从了解。例如,个性外向的学生相对来说会更适合转至市场营销或公共关系等文科类专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相对更适合数学或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因此,在考核环节,各院系可以通过增加个性及心理测试,深入了解申请人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状况,并以此评估申请人与新专业的匹配度,以此确保学生能在转入新专业后以较快的速度接受新专业的学习。

3.进一步降低低年级的专业课程比例,并允许学生通过灵活的方式补修课程

在不编入下一个年级就读的情况下,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既要完成本年级的专业课,又要同时补修上低年级时落下的学科基础课的局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着兼修两个年级课程的课业压力,而且有极大的可能性会面临到不同年级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的矛盾。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更不利于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降低低年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尽可能多地完成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等这些不以专业来区分的课程,以减轻学生转专业后的课程补修压力。另一方面,各院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免听不免考等灵活的方式来对基础课程进行补修。

自教育部颁布相关规定以来,高等院校的转专业工作开展至今已有十余年了[3]。然而,在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仍是一个较新的工作领域,通过分析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学分制的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敏.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科教导刊,2015年1月.

[2]孙利军.探讨弹性学分制下的转专业教学管理.医学教育探索,2017年第4期.

[3]钟志勇.民族院校转专业政策对学校学习的影响.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鄒敏(1986-),女,广东潮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学分制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黑洞背景知识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背景链接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