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5-21陈中瑾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机电课程体系

【摘要】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职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打通中职升高职“直通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3+2”模式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基于仙桃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教学实践,对该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3+2”模式 中高职衔接 机电一体化技术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7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职业教育部分着重强调“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201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在湖北省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施,鄂教职成〔2014〕2号《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决定从2014年起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并扩大‘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范围”。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还组织制定了《湖北省职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等六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作为我省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然而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打破目前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屏障,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研究当前“3+2”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问题,并探索积极有效的对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1.人培方案实施的衔接度不够

我校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仙桃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中职段培养目标是:立足仙桃、面向武汉“1+8”城市圈机电等行业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从事一线机电设备生产、装配、检验、服务、销售及生产辅助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再学习能力的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段培养目标是:立足仙桃、面向武汉“1+8”城市圈机电等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具有从事机电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并且对一般机电设备具有初级设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有较好的衔接,但是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知识,而中职学校招收的主要是参加中考的低分段的初中生,其培养目标偏重于技能培养和就业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轻理论重操作,轻文化重实践,学生知道怎么做,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在中职学生转段升入高职后,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比如,大部分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理论课听不懂,学习兴趣低,很难通过理论考试,因此很难达到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基本要求,导致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脱节。

2.教学内容衔接的重复度偏高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按照基础素质模块、基本职业能力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按照通识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拓展能力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中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中职学校考虑到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求,所以大体上直接沿用原来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上讲应在中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但在衔接教学中,专业知识深度上难以挖掘,中高职课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有点混乱,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不够。

第二,课程内容容易产生部分重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已经注重了避免内容的重复,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总是有部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重复,导致学生感觉没兴趣,总觉得学过。比如我院机电专业中职转段高职第一学期,就有部分学生反映高职的专业课程中只有2门专业课程在中职时没有学过,其他的课程或者是重复或者是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深浅度变化,如“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机电类基础课程。

3.评价标准衔接的层次性缺乏

在机电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虽然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的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但中高职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由于生源结构、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同时,学历、学情、学制及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水平、管理、人文等条件各有不同,如果直接将原来的中职或高职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质量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学籍管理模式等照搬到“3+2”試点专业,会导致评价标准的衔接缺乏层次性。

4.管理机制衔接的通畅性薄弱

首先,中高职衔接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关制度对政府、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在中高职衔接改革中的权利职责做出明确的界定。由于衔接工作牵扯到中职和高职学校,很多工作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协商来完成,当中高职之间出现问题与矛盾时,没有哪个部门来指导和协调去迅速及时地解决。其次,中高职沟通机制相对薄弱。比如,在机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一定的交流和探讨,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处于不同学校环境中,教学管理各自独立,师资交流平台有限,沟通只处于表面,不能深入进展到目标衔接、课程衔接、评价衔接、实训衔接、教材衔接和教学教研合作等内涵性、深层次的衔接上来。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1.围绕培养目标衔接,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中高职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效衔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准确的定位。但是中职和高职这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只有统一安排,合理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相互衔接,特别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中职衔接,主要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衔接,从而更好地确定中高职培养人才目标,更加科学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此,可以借助职教集团、产业园区的平台,制定一体化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培养目标阶梯式螺旋上升递进,即知识与技能双螺旋互相渗透,逐步上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

2.设计教学内容衔接,开发分段递进课程体系

为了让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和梯度性,采用系统设计,分段递进的方法来保障这两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在内容与要求上是衔接递进的关系。有些课程名称基本相同(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制制图、液压与气动、单片机技术等),但在内容上不同,在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高职的基础,高职课程在中职相应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加宽、加深,能力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关系。

其次,各个课程模块的衔接和同一门课程中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找到结合点。确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名称,对于核心课程,中高职两个阶段都必须开设。并根据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中职注重专业基础素养和技能,高职注重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复合性和创新性。同时,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高职阶段应横向拓宽课程内容,纵向深化知识结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

3.完善评价标准衔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日常教学运行基本要求、学生技能评估指标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四个方面。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特别是基本及重要技能的评估,对专业必备技能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评估方案。评价体系注重社会评价,注重第三方的参与,评价具有客观性。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必备技能的情况。按照体系中的考核评估方案对学生进行抽查考核,确定各校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中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中,政府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对规范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职业教育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质量保障和提高不是仅由一个或两个组织就能够提供和解决的,而是需要来自各方主體的共同参与和行动。因此,要探索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研究质量保障体系中各主体的责任和作用,让其各尽其职,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

4.规范管理工作衔接,加强师资交流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是确保两个阶段顺利衔接的重要保障。为了避免中高职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脱节,从管理制度上促进衔接高效、顺畅地运行。打破院校间封闭的办学模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校领导、教务、院系、专业教学团队四个层级参与的中高职衔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衔接管理制度与措施,督导职业教育过程,定期开展中高职衔接会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中高职师资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沟通活动。通过中高职衔接主题的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师对彼此学校的教学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从容的应对中高衔接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中高职的衔接向深度发展。

三、结语

“3+2”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终极目标是打破当前中高职之间的发展限制,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为理念,各层次流动通道顺畅、协调发展、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具体实施“3+2”中高职衔接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常规教学中没有的问题,要立足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提供方法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6).

[2]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4).

[3]赵晓宁,毕万新.“3+2”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5-16.

[4]张甜甜.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 47-50.

[5]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6]朱能军,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50-53.

[7]杨成明,张棉好. 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完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9-11.

作者简介:陈中瑾(1983-),男,湖北仙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电控制技术。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机电课程体系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