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8-05-21刘文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课堂

刘文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让我们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模式的固有程序,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之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本文具体阐述了新课程方案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出了几点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31-02

一、教學模式基本内涵

1.教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以下五个组成部分:指导思想(其中涵盖了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操作策略和评价标准。

目前,各学校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丰厚,业务能力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但是真正把自己的经验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的人还是少之又少。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有效引导这些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教育工作者从教学模式的高度总结、升华自己的探索成果。大量事实证明,教育实践家们来自教改实践的探索成果,如果能将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模式,就容易得到人们认可,更便于推而广之。

2.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

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而成熟的教学理论是在实践和研究中产生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注重教学目的,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西方教学模式中比较注重的一点。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特色的、精细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推动了课程教材的改革。

3.我国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教学模式,试图在成功的教学范例中归纳出教学模式,认为是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但是我国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标杆,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潜能难以发挥,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虽然不少学校也在推崇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其结果微乎其微。

教学模式应当追求科学性、相容性和最优化,即中外各方相互汲取对方的长处,相互融合。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必然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规范,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面临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发展任重而道远。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本,强调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导,传授新的知识,学生大多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前者要求灌输与训练,后者提倡建构和对话。这种课程理念的转变必然要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应该是:学生是自主的,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课堂里积极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1.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不只是学生们实施自我管理,也是学生的自我激发。他们自负其责,自作选择,自己决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学习,必要时自己改正自己的作业。学生专注、好奇、勤奋和富有创造性,并不是日复一日地苦干,或者对学习产生的厌倦。他们能调节课堂气氛,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感情。

2.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关系,忽视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具有民主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性,教师也没有自主性,课堂气氛是严肃的,他们的创造性都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的目标;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指明方向。

(2)课堂教学应具有创造性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和自身对教学的新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变革教学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学生的家庭经济、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群体中表现出人格多元化,形成了个性差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都有表现的机会,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学才是平等的,教学才是为学生服务的。

3.创造自主的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理解学习主题并与他们已有的关于该主题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积极思考,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式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而问题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共同学的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死板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构建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新课程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开放性原则。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

(3)挑战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4)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加强教师培训,激发研究热情

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教师存在严重的惰性心理,固定的教学习惯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改变、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学思维,而沉迷于个人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是机械模仿式和工作激情,也会将理论付诸实践,但是缺乏对模式的深入思考,教学设计生搬硬套,游离于教学实际,忽略了学生学情。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个体教学实际去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等活动,从思想深处让教师认识到学习研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丰富完善原有的教学经验

学习、模仿、尝试使用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借用现有的模式框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个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揣摩研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研究过程中,注意师生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引领、修改完善,即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

3.不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习和模仿中,逐步掌握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从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打破原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反复仿效和领悟,将各类教学模式与自己的教学融会贯通,充分驾驭和灵活运用各种课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实质上既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与遵循的过程,也是对教学模式继承借鉴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因为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创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伟.课堂教学管理变革新论——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的探讨[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10) .

[2] 刘长生,吴云峰,杨东海.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

[3] 赵红梅,鞠学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1(12).

[4] 周德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1(36).

[5] 赵伟丽,刘文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探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3).

[6] 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14(01).

[7] 时晓玲,于维涛.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省思与多元创新——基于洋思、杜郎口、东庐等校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13(05).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模式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