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人士和组织在海原大地震中的救灾活动

2018-05-21李跃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救灾

摘 要: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救灾中,一些国际人士和国际救灾组织也参与了地震救灾。通过新闻报道对海原大地震的灾情和救灾情况进行报道,积极呼吁和筹集捐款,组织救灾组织,进行以工代赈,组织医疗救助,参与了具体的救灾过程。这些国际人士和国际救灾组织为地震救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海原大地震;国际人士;国际救灾组织;救灾

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8.5级海原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现在一般认为人口死亡接近27万人,当时的甘肃地区有五十多个县遭受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中国的传教士和外国人士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参与了救灾,他们在新闻报道、募集捐款、救灾赈济等方面为海原大地震的救灾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地震灾情和救灾的新闻报道

在众多关于海原地震的灾情、赈灾的新闻报道中,像《大陆报》、《字林西报》这样的外文报纸在地震的灾情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字林西报》1921年1月11日的《字林西报》就报道了一位在华传教士对地震发生时描述,“十二月十六日星期四晚上7时25分,这个古城好象被任意摇动着,第一次地震持续了整整七分钟。……天气严寒,所以在几分钟后,我不得不到室内去取几条毛毯和衣服用来遮盖孩子们。我们留在室外大约有一小时左右。那天晚上根本没有想到睡觉,这是肯定的。……从那天晚上7时25分起到星期五早晨6时30分止,我们数到了35次明显的震动,它们是颤动,其中有几次比另外几次更强些,星期五全天有过几次震动,那天晚上我们也没有睡觉。……几垛庙墙也倒塌了。北门岗房也倒塌压在四个士兵身上使他们丧失生命。一个九岁小女孩死在大街上,因屋顶倒在她身上,据官方估计,城内有17人丧命,东郊也差不多,当然有许多房屋倒塌……”。在这则新闻报道中,作者还提到了地震后通信中断、交通断绝、粮食短缺的情况,也提到军队救灾,“军官们是第一个帮助灾民的人。每个损失了亲友或财产的人都得到了军官们的帮助,他们很快地将帐篷、金钱、食物及衣服送到附近的受灾区”。

《大陆报》也报道了地震灾情,并被一些中文报纸转载。如1920年12月24日《申报》转载《大陆报》灾情报道:“大陆报甘肃平凉二十一日电云:本月十六日晚七时廿五分,此间大地震,四周乡间死者甚多,损失极大,先有剧烈震动,隆隆之声大作,若雷鸣然,继则霹雳一声,城垣顷陷一大部,压倒房屋,而全城房屋,迭经撼震,相率坍塌,计九个小时内,地震不下廿五次,此后每隔一小时,尤觉摇动焉,估计本境死人二千,灾情以周乡村为尤甚,闻平凉以西数城,有完全毁坏者,丧失生命亦多,地震之次夜,狂风大作,灾地房屋,不毁于震,亦毁于风,官场现方拯恤难民,惟外乡则不易施拯,以道路得毁故也”。

1921年1月6日的《时报》也对《大陆报》的灾情报道进行转载。“[大陆报]又廿一日甘肃平凉通信云:十六日此间大地震,死二千人,震力之奇大,西北与西部受震尤烈。城外之山多陷塌,山洞中人皆压斃。城中尚无巨大损失。静宁州震最凶,城中无一屋得存立,城墙倒塌,车路全没,自十六日以来,地每晚尚觉小震,人民颇惧大震将至,夜间不敢脱衣而卧。西人已两夜未脱衣。昨晚觉震四次,乡人恐甚,不敢入城,故城中食物奇缺。山路因地陷,大半阻塞,一乡人自山洞中得逃出,携其妻与二孩,山石滚下,伤其左足石臂。廿二日通信云;今晨三时三十五分又大震,约二分钟,卧者多震醒云”。对于后续的赈灾情况,1921年8月19日的《时报》也进行了转载,“字林报七月十二日兰州通信云:此间地震,幸经华洋义赈会设法筹款,灾民不至饿死。该会计划,不注重放赈,力行以工代赈。法如开闸通河、修桥造路等事。所用災民,每日得工资。又扶助农夫使速下种。大道上之水,逐步退去,桥毁者复造之,约二阅月,此项工程,可以竣事云”。

转载《大陆报》《字林西报》的报道是有原因的。地震发生后,《大陆报》《字林西报》有在甘肃传教士可供联络,刊登的信息很迅捷,而且外文报纸对地震情况的观察描述往往较为详细。《申报》《时报》都在上海创办,远离西北,掌握信息较少,转载外文报刊的报道是让公众了解甘肃地震情况的有效方法。

二、募集地震捐款

地震之后,一些在华外国人还亲自到灾区去了解情况。他们将在灾区拍摄的许多灾区照片,做成影片进行公益放映,呼吁民众捐款救灾。

海原地震发生后,《大陆报》驻京人员与其他西人也奔赴灾区进行调查,《时报》在1921年6月16日记载了这件事:“大陆报云,前次甘肃大地震。经该报驻京访员亲往调查,偕同教士海司攝取当地灾情。制成影戏片子,会在北京影戏院开演,所得之款。充甘省救济经费。不日此项影片可在上海映演。查甘肃地震。系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震势颇远,沿海一带均觉微动,同时雅泊岛日本中美及智利皆有地震之事,可见甘肃之震,十分凶险,死人约十五万,地面完全改变,山塌地陷,小村庄都被土石压没,河流多堵塞,影片中表示地震后之变相极显明,最特色者为一大地陷,因甘肃之土系鬆黄土,一经震动,立时塌陷,中国历史记唐(一千二百年前)明(三百年前)时代之大地震。均有地陷山塌之事。刻兰州之华洋义赈会,已招工七千人开始掘发崩塌之处。清宁会宁间之河流堵塞,兹先开道,清宁上段,亦有三处山崩土陷。尚有一处系由三面之山崩陷,土与石落一小河中。堆积成一小山,观此可明沧海桑田之说为不诬云”。

而当时的《时报》《新闻报》《文汇报》等陆续报道了在上海的电影公益放映,1921年6月30日的《时报》报道,“文汇报云,近数日夏令配克戏园演甘肃地震影片,观者颇众,演时由西人霍尔解释各段情节云”。1921年7月2日的《申报》记载,“上年十二月十六号,甘肃大地震,为世界从古未有之惨象,本埠青年会,鉴于陇省是役,灾区辽阔,待振孔殷,爰定今晚(二号)八时、开演实地调查大写真,共计二百数十片,此片会经夏令配克戏园一度开演,特座三元,观者极行拥挤,该会为救灾恤邻,普及观者起见,特别廉让,计特座一元,普通六角,学生三角,收入之资,除去开销,悉充该省振济云”。而以这种新颖的形式呼吁救灾,募集捐款也算是此次地震救灾中的一大亮点。

三、参与地震救灾

外国人士不仅宣传地震灾情,倡导捐款,也参与到具体的救灾工作中。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华洋义赈会也加入到赈灾中。《王烜诗文集》中记载“皋兰柴君春霖,在京与统一救灾会谋所以救甘灾,统一会遂派干事美人赫约翰等来甘调查,时已十年三月。柴君亦到甘,与中外人士共组华洋救济会于兰垣”,“设工赈处于清江驿,置华洋总办,以前兰州福音教士安君献今、前静宁县知事周君廷元任期职,驻灾区董厥事焉”。自此华洋义赈会在甘肃设立分会,在甘肃开展了多年的赈灾活动。在以工代赈上,华洋义赈会主要进行了道路疏通与修建,河流疏导等工作。当时的1921年8月19日的《字林西报》就记载“此间地震,幸经华洋义赈会设法筹款,灾民不至饿死。该会计划,不注重放赈,力行以工代赈。法如开闸通河、修桥造路等事。所用灾民,每日得工资。又扶助农夫使速下种。大道上之水,逐步退去,桥毁者复造之,约二阅月,此项工程,可以竣事云”。《王烜诗文集》中也记载了在静宁、会宁、通渭疏通河道的情形,其中还提到了甘肃震灾筹赈处和华洋义赈会在通渭合作救灾的情形,“适本会首举工赈,以纡各县水患为急,遂派华洋专员至县为疏导之。先是甘肃震灾筹赈处悉通渭患水状,已派员携款至其处,鸠工大举,以本会专任各处河工,爰接办焉”。华洋救济会自己募集资金,也接受国际统一救灾协会的资金调配,而国际统一救灾协会也派出专门人员勘察灾情和赈灾工作,并指导了具体救灾。

另外,此次地震救灾中,传教士还参与了医疗救灾。当时应该是有两处医院参与了医疗救助,一个是兰州的博恩纪念医院(也叫兰州布乐登纪念医院、河北医院),一个是平凉的医院。据1921年2月14日的《字林西报》记载,“从西安到兰州的大道上的静宁州只有几幢房屋遗留下来,官员们送紧急信至兰州布乐登纪念医院,请求救治伤员”,此事在《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中也有记载,地震发生后,静宁县知事周廷元“电请兰州河北医院,医疗肉伤骨折之灾民”。女传教士贾素珍则谈到了平凉的医疗救助,“最近的医院在西部之平凉,要走两天的路程。驻守平凉宣教站的多教士(Mr.G.D.N.Tornvall),在1921年1月13日来信,谈及政府之救护队,用了21辆车将重伤的灾民运送至平凉医院接受治疗”。

綜上,海原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灾后残破的景象,各方都参与了救灾,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下,地震救灾力量和救灾效果也非常有限。在这些救灾行动中,一些传教士和国际救灾组织也参与到救灾中,他们对地震灾情和地震赈灾情况进行新闻报道,还组织积极募集捐款活动,呼吁救灾,也用以工代赈、医疗救助等形式直接参与到地震救灾中,为海原大地震后的为地震救灾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版.

[2]甘肃大地震之惨象[N].申报,1920-12-24(6).

[3]甘肃地震影片将运沪开演[N].时报,1921-6-16(10).

[4]开演甘肃地震影片[N].时报,1921-6-30(9).

[5]青年会演陕甘地震影[N].申报,1921-7-2(15).

[6]王濬源主编、邓明校注,王烜诗文集(内部资料)[M].兰州:甘肃省人大办公室印刷厂,1997年印.

[7]咸娟娟.民国时期基督教新教在甘宁青地区的慈善活动研究[D],2015,(05).

作者简介

李跃(1991—),男,汉族,北方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区域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救灾
拥抱
救灾“吉祥鸟”
救灾管理的理念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