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定义政法杂志》系列报道之五政法杂志如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2018-05-21侯劲松

民主与法制 2018年18期
关键词:风云法制检察

本社记者 侯劲松

靳伟华,《检察风云》主编,曾任《民主与法制》记者、编辑。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资深政法媒体人,经历过传统媒体的辉煌,现在却要面对新媒体强势崛起的紧逼,“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内心是矛盾纠结的。但她始终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终端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不同,它毕竟是载体,不能和内容混为一谈。技术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任何形态的信息播放,要吸引受众,内容永远是首位的。

不断追求杂志的高品位、高格调、高水准

《检察风云》杂志是1993年8月经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以期刊作为宣传载体和传播手段,正式创办的法制新闻综合期刊,向社会公开发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作为杂志的主管、主办单位,对杂志的办刊宗旨、刊物定位、发展目标等重大方针作了明确的规定。杂志秉承“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制文明”的办刊宗旨。

靳伟华介绍道,1997年11月,为了不断扩大法制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批准,杂志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检察出版社联合主办。由此,《检察风云》走出了一条由国家级出版单位和地方杂志社联合办刊的新路,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1999年1月,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升刊物的品质,《检察风云》杂志在全国法制类期刊中,率先运用全彩色印刷,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视觉效果和阅读美感。之后,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这一举措对扩大信息内容、丰富报道形式、强化杂志的新闻性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8年是《检察风云》创刊25年,《检察风云》杂志始终求创新、图发展,善于探索、勇于实践,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和刊物特色,不断追求杂志的高品位、高格调、高水准,从而使杂志的质量逐年提升。

《检察风云》是一本立足检察具有广大社会影响力的法治综合新闻期刊,始终坚持具有检察特色的法制宣传报道,积极探索将检察文化的传播以新闻方式予以表现之路。一方面,《检察风云》是宣传上海乃至全国检察系统创新工作和经验的平台;另一方面,《检察风云》又是全国检察系统丰富的案件资源支撑起的法制新闻平台。

“依靠检察系统的办案富矿,我们报道了大批发生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重特大职务犯罪和腐败案件。在报道这类案件的同时,注重探讨其犯罪根源,对一些制度漏洞进行反思,以主流的价值观去引导读者进行思考。”靳伟华说道。

创刊至今,《检察风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年获奖。199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全国核心期刊的“中国期刊方阵”,并获得“双效”期刊的称号;2001年至2006年,连续三次荣获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图书奖;2007年7月,入选“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名单;2009年3月,被上海市委政法委评为综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8月,被华东地区报刊评审委员会评为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期刊;2011年1月,总编辑吴元浩和主编靳伟华分别获“第三届上海市期刊优秀工作者”和“第三届上海市社科专业学术类期刊优秀工作者”称号;2013年5月,检察风云杂志社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

靳伟华说,《检察风云》始终是廉政文化的倡议者和推动者,曾在期刊上多次就廉政文化专题进行讨论,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共鸣。在栏目设置上,“反腐报道”作为《检察风云》关注板块的重点固定栏目,也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每期推出三四篇反腐案件,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乡一级的村官。前几年,根据这个栏目刊登的案件进行辑选汇编成《大案追踪》一书,该书数字版仅在凤凰网上的点击率就达到300多万次,可见受欢迎程度。

>> 靳伟华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媒体不断的冲击,靳传华说,《检察风云》目前有15万册的月发行量,覆盖到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

吴邦国、张思卿、贾春旺和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历任检察长秦昆、王兴、石祝三、倪鸿福、吴光裕等都曾为杂志亲笔题词勉励。

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内容为王”是最根本的

靳伟华说,现在很多人都说终端为王,传统媒体发展经过PC时代,再到现在移动媒体,终端一直都在变,因此,大家认为谁掌握终端谁就最终获胜。最初阶段的新媒体是资本+技术+内容,现在的新媒体首先是内容,然后是资本+技术,原先强调的是新媒体,而现在强调的是媒体的新,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我始终认为传统媒体要生存和发展,‘内容为王’是最根本的,而做好内容,拓宽稿源、发展高质量的作者又是最基础的。”

她认为,技术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这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要件。新媒体是技术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我们也在被新媒体包围,被新媒体吸引,成为新媒体的需求者而拥抱着新媒体,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但如果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在文化传播和信息推送上有着更大作为、得到受众普遍欢迎时,她替代传统耗时耗材的媒体形式,是社会的进步,是趋势,我们应该欣然接受。

对于《检察风云》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但坚守也很重要。国外办杂志的人常说一句话,杂志是不与陌生人说话。她曾去澳大利亚培训,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澳大利亚同行非常讲究杂志的独特性,独特性的杂志才能吸引独特的受众,也就是说杂志是有气质的,才能吸引喜欢这种气质的读者,杂志和受众之间是互动的。不了解这本杂志,从来不看这本杂志的人,我也不需要你,这其实是一件很有范儿的事。

“以前传统媒体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地传播出去,把喜欢我的人慢慢地聚集进来。而现在的新媒体要使出浑身的解数,不管对方是否与自己有一样的气质,硬要去把他吸引过来,硬要圈粉,大家都很急躁,到最后只是为了圈粉,从而疏忽在内容上的用劲用力。所以我认为创新是重要的,但坚守更重要,我们就是认认真真做好内容,《检察风云》作为检察机关主办的杂志,又是一个法制综合型的半月刊,在讲好检察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法治故事,然后再讲好中国故事。”

靳伟华认为政法杂志是传播正能量的杂志,其他的杂志是无法与政法杂志的内涵相比,因为法律涵盖和渗透了社会各个层面,尤其现在是十四五普法期间,强调的谁执法谁普法。作为检察机关的杂志,更应主动承担检察工作普法的义务。

“《民主与法制》是国内第一本扛起法治大旗的杂志,后来的《检察风云》也可以说是一种跟进,为中国的法治进步鼓与呼,如果政法杂志能够形成一个方阵,能发挥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今年我们开设了一个新的栏目《城市与法》,法最早起源于城市,我们请了一位法学博士专门写世界一些著名的城市发生过的重大案件、事件,如巴黎、伦敦、柏林等城市。《伦敦:寻找法律文明的缩影》一文讲述道,伦敦是西方文明的缩影,特别对法律人来说,走过贝克街221号、老贝街、林肯律师会馆、伦敦塔和威斯敏斯宫,就仿佛人类法律演进的万花筒,走在法律痕迹抹之不去的时光隧道之中。文章把城市发展与它的立法结合起来,这些立法推动着世界法治文明进步,在读者中还是很受欢迎的。我们现在真的是认认真真地在做内容,希望把这些内容打磨得很经典。”

她觉得做杂志要有一份淡泊的心,不要很急躁,不要急着去融合。融合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合中也会失去一些自己的东西。《检察风云》早在13年前开始办官方网站,但效果并不理想。微信也是一种新媒体,但毕竟是一个群,而且是一个封闭式的群,推广要花很多的精力,并且花上很大精力也不一定有效果。

“我们开新浪微博时,微博最火的一波早就过去了,虽然起步比较晚,我们把精力用下去,还是有些效果,现在有8万多粉丝。去年我们在今日头条开设了媒体公众号,一年多一点时间,看到了我们的一些影响力,一些反腐的稿件点击量达到100W+,编辑也很兴奋,今日头条在每篇文章后附有推送广告,我们也因此有了几千元的盈利,但是对于像《检察风云》这种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还是没有找到。”靳伟华说道。

靳伟华表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终端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不同,它毕竟是载体,不能和内容混为一谈。技术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任何形态的信息播放,要吸引受众,内容永远是首位的。所以,面对新媒体的风起云涌,我们需要一份冷静和淡定,需要一份坚持和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风云法制检察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窃听风云(九)
检察版(九)
象甲风云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