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搭阶梯化难为易

2018-05-18李小军

考试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阶梯难题变式

摘要:问题给出以后,学生毫无头绪,根本不知如何动笔?我们要搭建“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轻松解题。学生因为解题而快乐,因为会解题而自信,因为会解题而幸福。

關键词:变式;阶梯;难题;轻松快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问题给出以后,学生一脸茫然,毫无头绪,根本不知如何动笔。在平时的课堂,我们会大发雷霆,大动肝火,狠狠地把学生数落一番,然后直接开讲告知学生;如果有人听课,我们会使尽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问题解决,下课以后就会跟听课的老师和领导道出千难万苦,埋怨学生的基础差,埋怨学生不爱动脑子等等。我们老师是否想过是不是我们自身在哪里出了问题了呢?是不是我们的问题设计跨度太大?是不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了?

要想登高楼,我们可以走楼梯,更快捷的就是乘电梯。我们的数学问题就好比“高楼”,有的是多层的,可以费点力气“爬上去”;有的是“高层”,给学生的感觉就高不可攀了,那就得“乘电梯”。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老师和学生去搭建“楼梯”“电梯”。搭建怎样的阶梯,我们的学生就能轻松、快乐地解决问题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大家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例如,在教学“线段的中点”这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线段AB=m,点C是直线AB上的一点,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求两中点间的距离。七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线段中点,也刚刚尝试着进行合情推理。这个问题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基础差的学生,根本不知怎么办;班里成绩靠前的同学也觉得犯怵。极个别的学生动手写了一些,但最终不能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解题思路。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加工处理,把它进行了分解、变化,分阶梯地设计成了以下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第一阶梯:问题1

如图,已知线段AB=12 cm,点C是直线AB上的中点,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求D、E两中点间的距离。

请学生读题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 点C是AB的中点,则AC=cm,CB=cm;

2. 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则DC=cm,CE=cm;

3. DE=+=cm。

4. DE与AB之间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第二阶梯:问题2

如图,已知线段AB=12 cm,点C是直线AB上的一点,且AC=4 cm,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求两中点间的距离。

请学生读题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 已知AC=4 cm,则CB=cm;

2. 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则DC=cm,CE=cm;

3. DE=+=cm。

4. DE与AB之间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第三阶梯:问题3

如图,已知线段AB=12 cm,点C是线段AB上的任一点,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求两中点间的距离。

请学生读题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 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任一点,则AB=+;

2. 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则DC=,CE=;

3. DE与DC、CE有何关系?与AC、BC呢?

4. DE与AB之间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5. 若AB=m,则DE=

第四阶梯:问题4

如图,已知线段AB=m,点C是直线AB上的任一点,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求两中点间的距离。

请学生读题后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 你能画出示意图形吗?

2. 根据你所画的图形,回答:

(1) 点D、E分别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则DC=,CE=;

(2) DE与哪些线段有重要关系?什么关系?

3. DE与AB之间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通过以上的几个变式及阶梯性问题的排列设计,学生顺利地从最简单的题目,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最终较为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原来的一个个“坎”,学生都较为轻松地跨过了。难题没有难倒学生,相反的学生在解题中获得了技能,也倍增了“解数学难题”的自信心。这就是变式及阶梯性问题设计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这样设计,只是我们平时没有这样去精心设计罢了。只要老师愿意用心去为学生搭建“阶梯”,学生就会快乐轻松地拾级而上,直奔“高楼”的最顶端。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了一个层次,学生就会自己搭建阶梯,独立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再害怕解题,相反地会因为解题而快乐,会因为解题而自信,会因为解题而幸福。

作者简介:

李小军,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九年制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阶梯难题变式
借调难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难题大作战
爬阶梯
时光阶梯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有趣的阶梯
巧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