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几点体会

2018-05-18范传英

考试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体会

范传英

摘 要: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的有个性化的过程。

关键词:自主创新思维;学生持续发展;体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改革也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交流创新成了当今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就此,依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一、 教师要树立新时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1. 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课堂空间,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

课堂本身就是为学生设立的,教师也是为了学生,新课程改革也不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更多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掌握知识,使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因为一个人能否积极思维,发展自己的个性,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方式、思想观念,也是最深刻的,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因此在平时常会听到学生说:“我喜欢听某某老师的课,不喜欢听某某老师的课。”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要求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留有质疑、设置疑惑、调动学生的思维触角;要求教师留有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这才是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学习。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師首先应明确学习是谁的事情,其次是确立如何教会学生会学习。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点拨,久而久之,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便可能渐渐形成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质疑的思维定势。反之,如果教师主讲,教师当主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演得很精彩,如明星笑星那样精彩,可学生主动体验有多少呢?再说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占的时间多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必然也就少了,学生自主的时间少了,学生忙于接受,忙于记忆,哪有时间思考问题呢?长久下去学生成了什么呢?不就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吗?不仅如此长久了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好表现、好思考、没有得到表现,好胜的个性没得到老师的赞赏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抵触情绪。学生对学习便渐渐失去兴趣。

2. 树立新的教学观,改变教师角色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的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要求。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压制学习独立要求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甘当老黄牛,默默奉献如春蚕,如蜡烛,强调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这样就容易使教师重于本学科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应用;重讲解,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查和评估。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和角色,而历史教学又有自身的特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过去的不可重现,无法借实验再现,这些特点给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但它又有一些优势,那就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创新。依据这些特点,历史教学如何改变教师角色呢?我认为:第一步应让学生多阅读课文的资料、图片。第二步是根据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可包括:(1)有不懂的问题请做注明;(2)有新的发现请做说明;(3)有不同看法,新的设想请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第三步是由学生发言或讨论。第四步,教师点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主体活动者是学生,教师成了协助者了,成了评委了。

3. 教师要还给学生更多的表现创造的机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电灯灯丝的材料,曾实验了一千多种材料,这不正说明了他失败了一千多次,但他却说:“我知道了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一个正学文化,学做人,长知识的青少年,在他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失败的磨炼,这样的青少年才会更有奋进、刻苦和探究的意志。但在现实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失败或过错很不能宽恕和容忍。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力水平,给学生多些机会和赞赏,学生也许能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一个教训,也许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力量和信心,学生也会更有胆量,更主动地探索,更大胆地幻想和尝试,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也许就从此开始了。

4. 要有学生胜过教师的学生观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千多年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为我们道明了这么一个道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经过教师方法的传授。学生一旦掌握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究,他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和新的发现。应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探究中逐渐培养而成的,一旦学生有某一方面的突破的新发现,有些教师就表面上是高兴,而心里却难以认同学生这样的水平和能力,有的教师还可能给予一些讽刺和挖苦,对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样学生还会探索,还有兴趣去创新和发现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只要学生努力探究会胜过老师的观念,多在学生成功的面前多说几句“你确实比老师还行,你比我想得更深刻”来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胜过教师的欲望,学生有了这种欲望就不怕他不会创新。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萌发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一个“危险时期”,可塑性很强,可以说“半生不熟,半熟不生”,在学生看来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感兴趣,好胜、好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激发。

猜你喜欢

体会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班主任工作体会
明确教学目标,狠抓课堂教学
一名电视体育记者转型新闻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心得与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