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链·片·块:区域学校联盟发展的路径与策略①

2018-05-16李红婷

中小学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变革区域学校

摘要建立学校联盟发展机制,是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实施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建立“G-U-S”多方协作支持系统,搭建学校联盟发展平台,通过点式培育、链式嫁接、片式联盟、块式联动等方式,推动学校走上自主发展之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区域教育;学校联盟发展;“1751”工程;鏈式嫁接;片式联盟;块式联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4-0053-03

实现区域教育整体转型性变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观念和行为上的系统的持续改进和更新。当前,我国区域教育发展多数停留在依赖行政推进或浅层次的技术变革层面,深层次的实质性变革仍需深入持久地探索。建立学校联盟发展机制,无疑将为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针对一些中小学发展长期依赖行政推进、自主发展愿望缺失的“被发展”现象,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牵头设立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以下简称“1751”工程)。“1751”工程从全省17市遴选教育发展水平处在中等偏下、具有代表性的17个县作为工程项目县(其中包含9个省级贫困县),在项目县遴选51所项目学校(每个项目县选取高中、初中、小学各1所,初中与小学均设在乡镇),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持续跟进引领指导,促进学校发掘内在潜能,走自主变革之路。

“联盟发展”是“1751”工程促进项目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1751”工程推动学校或区域间缔结战略伙伴关系,搭建起了学校联盟发展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校、区域、社会间的多维互动和优势互补,增强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项目学校的改革创新在项目县已经产生了“蝴蝶效应”,带动了县域的改革,甚至带动了区域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一、点式培育,为学校自主变革树立典型

山东省是教育大省,但基础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县、项目学校,有利于树立典型,从而大面积推广工程成果。因此,“1751”工程在“选点”时基于代表性、发展性和区域布局等因素,选择了教育发展水平中等或偏下的项目县和项目学校,实施“点式培育”。我们组建了由地方名校长、名师、高校学者、教研员及省内外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持续跟进学校指导,通过学校诊断、规划制定、重点推进和特色培育等过程,使学校借助外来智慧和发展资源,突破发展“瓶颈”,走个性化自主变革之路。

专家团队对51所项目学校开展了专家诊断,访谈6800多人次,收回调查问卷1.8万余份,结合学校自我诊断情况,协助学校分别形成了各自的诊断报告和发展规划。专家团队为项目学校设置了学校办学理念、制度与运行机制、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发展、文化与特色建设等发展性指标,并制定各指标发展的指导手册。项目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年度发展指标,实施重点突破。经过四年多的典型培育,“1751”工程在全省培育起来一批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示范学校。例如: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学是一所多校合并的农村初中,连续七年没得过教学奖。成为工程项目学校后,口镇中学经过四年时间,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领导班子引领乏力等问题,构建起了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链式嫁接,构筑多元化学校发展联盟

在“点式培育”的同时,“1751”工程建立了多元化发展联盟。一是在省域内选择了51所率先成长起来的学校,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方式,与51所项目学校建立起结对发展联盟,由此实现这102所项目学校与结对学校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共进。二是按学段划分,建立起全省17市项目学校与结对学校组成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学段联盟,以此来实现学段内部典型引领和互动生成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建立全省高中、初中、小学“三段联动”机制,开展学校文化、课程的一体化建设等主题活动,打破学段壁垒,促进跨学段对话交流。

例如:作为工程项目区的莱芜市莱城区有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定点培育”学校,即凤城高中、口镇中学、吐丝口小学,这三所学校分别与青岛二中、潍坊广文中学、济南经五路小学建立起“一对一”联盟发展学校。青岛二中同时也是高中学段联盟学校成员,担任高中学段联盟盟主,并在轮流“坐庄”开展不同主题活动中发挥组织及提供现场交流活动等作用。在学校联盟交流活动中,结对学校将学校所有资源向项目学校开放,开展管理干部、年级组长、骨干教师之间的主题交流活动,多学科“送课”活动或“同课异构”活动,管理干部或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挂职学习等活动。

跟进现场的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学校的自我反思,它们主动吸纳外来智慧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了学校自主发展。凤城高中朱全胜等6人在青岛二中挂职半个月,朱老师记下了自己挂职期间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学习体会《碰撞—从教育原点出发找寻教育的本质》。他说:“每天的观察、学习和研讨活动,强烈冲击我的思维神经,我每天都被感动着、激励着”“自主开放的氛围,让我真切体会到学校是塑造人心灵的地方,领悟到怎样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我们的差距而深感不安。”

三、片式联盟,建立跨区域教育“对话场”

地域文化、教育方式的差异,使得跨区域的学校变革交流更具冲击力。按地域相近原则,“1751”工程生成了全省跨区域多所项目学校与结对学校组成的五大片区联盟,每个片区包括3~4个项目县、18~24所学校。片区联盟以分学段开展交流活动为主,具体包括学校特色与文化、管理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工作、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跨区域的专题论坛或交流活动。

实践证明,跨区域的片区联盟开展学校间的交流活动,因文化背景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易触动“定点”培育学校主动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愿望,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指导”学校的帮扶热情并促进其深层反思与行动创新,从而达成双向互利共赢的效果。以这样的方式搭建起来的跨区域教育“对话场”,因立足于学校发展现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参与活动的校长和教师不仅成为最直接的参与者、体验者,而且成为更广泛的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占有者。

例如:第一片区由地域相近的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蒙阴县、日照市五莲县三个项目县组成,三个项目县的九所项目学校及其各自的结对学校共18所学校,采用轮流“坐庄”方式,自主开展交流活动,遴选快速发展的学校或结对学校做大会典型经验报告或示范展示。每年这种跨区域的学段交流或跨学段交流,一般都在六次以上。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消解同区域内学校之间因生源和升学率等低层次竞争而导致的疏离或“敌意”,使参与学校成为共谋发展的合作伙伴,在争取外来智慧推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课程改革创新等方面形成了更高层面上的合作与竞争机制,成为联盟学校继承与批判、创新与超越的强大的自主发展动力。

四、块式联动,搭建区域教育专业引领和辐射交流的平台

对于项目学校承办的片区联盟发展共同体活动,区域内一些非项目学校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为此,我们在工程项目县模仿遴选项目学校的方式,根据需要再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链式嫁接的“跟进”学校。专家团队在跟进“定点”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同时向跟进学校开放,指导这些学校同步推进发展,从而搭建起县域内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交流平台,由此形成了区域内的块式联动。

例如:齐河县提出了“3420”工程,即以3所“1751”工程项目学校为龙头,分三年依次跟进4所高中、10所初中、10所小学,形成“县域纵横联合,镇域整体推进”的示范学校培育基地,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蝴蝶效应”,推进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又如:莱芜市莱城区提出了“4212”工程,构建了学校、课题、名师、网络等四大联盟,组建了2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以100项课题驱动行为改进,以20位名师为首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与此同时,“1751”工程还吸引了泰安市宁阳县、菏泽市单县希望学校等跟进县和跟进学校。块式联动通过建立多样化联动机制,有效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整体推进县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块式聯动需要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并由其牵头推进区域教育的合作与交流,通常需要加强双方信任建设,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权利责任,本着“双向互动,多点对接,预设目标,多边交流”的原则,在行政推进、政策引领、专家团队建设、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评价与监控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块式联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长期巩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区域联盟共赢,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常态化的联盟发展模式。

五、构建机制,激活学校联盟发展的持续动力

学校联盟发展常常因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理论支持,而导致视野狭隘和行动僵化,制约了区域教育的快速发展。借鉴国内外有关“协同治理”“整体治理”“协调发展”等理论,我们分析了新阶段学校变革的内源性、专业性和协同性,明确提出外部力量往往难以触及学校的深层次变革,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将改革引向深入。我们在宏观政策指导下,以教育行政部门(G)为主导统筹各类资源,以高校教师教育学院或课程研究中心(U)牵头的专家团队为专业引领,以有代表性的中小学(S)为推进发展的基地学校,构建“G—U—S”协同推进支持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学校联盟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事实证明,构建“G—U—S”协同推进支持体系,可以有效盘活教育内部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学校协同发展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校联盟发展的领导力及互感互动的“蝴蝶效应”,而且能够有力地激活学校自组织变革的内生力量,提升学校深度变革的愿望和能力。

多种形式的“联盟”,建立起了学校之间、团队之间、区域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的联盟发展共同体,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让具有不同发展起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充分把资源打开,进行“点对点”“片对片”“块对块”的交流。同时,联盟发展共同体促进了城乡之间、跨学段的学校之间丰富多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活动,让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大量“临床”经验和案例,触动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动实践和理论的反思与超越。

来自联盟发展学校的实践证明,哪些学校的发展愿望强烈,开放程度高,主动走向专家和伙伴学校,积极吸纳外来智慧和资源,这些学校视野和境界就更为宽广,发展思路就更清晰,发展的速度就更快;哪些学校将外来智慧与自己的实践发展需求对接,注重反思,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深入研究,这些学校自组织变革的能力就更强,学校自主发展的步伐就更为坚实,成效也更切实;越是相对落后的学校或地区,其发展空间越大,提升速度和幅度也更大,联盟发展成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红婷.探寻学校自主变革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魏海政.自主变革带来的“蝴蝶效应”[N].中国教育报,2015-03-24.

[3] 美国教育部.美国的综合性学校改革示范计划(CSRD)[EB/ OL].(2001-08-23)[2018-03-11]. http://www.edu.cn/xin_shi_ ye_1069/20060323/t20060323_12400.shtml.

[4] 李红婷.我们该从教学模式中获得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03-14.

注释:

① 本文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变革区域学校
卷首语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学校推介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