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配好”到“用好”:打破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瓶颈

2018-05-16马志太

中小学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板电脑设备

马志太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各地中小学都从不同层面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教育教学创新的有效路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和谐发展,各地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笔者仅以东部地区某优质校B校为例,见微知著,深度剖析该校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探索当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力图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难题。

一、学校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低效介入

1. 不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较低

我国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普及水平较高,大部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配备都能够达到国家規定的水平。B校目前共有计算机1500余台,笔记本400余台,智能终端70余台;校园网络实现了千兆传输,两校区光纤互联,全校范围内覆盖无线网络,出口带宽达100M;各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学校建有一批虚拟演播室、校园电视台、飞行模拟实验室、互动教室、高清录课教室、数字化物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等个性化数字化功能教室及实验室。但是据对全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电脑的教师约45%,18%经常使用实物展台,17%经常使用投影机和手机,3%的教师使用Pad,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较低。

2. 浅应用:仅使用设备的最基础功能

B校为教师配备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为教研组、备课组配备了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并根据学科需要为个别教研组配备了平板电脑、智能点阵笔、学科工具软件等。但在日常工作中,在学校如此完善的软硬件设备环境中,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不是十分充分,还存在“浅应用”的现象。如使用PPT只简单进行板书搬家,浪费了其强大的多媒体展示功能;使用EXCEL,只制作表格和使用求和、求平均值的功能,忽视了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编程功能;使用自动评阅卷系统时,只看分数结果,忽略了该系统自动生成的详细成绩分析数据等。

浅应用还体现在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授课的场合。例如: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多集中于公开课、展示课课型,几乎没有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常规课授课,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水平较低。此外,教师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也比较欠缺,教育者应引导已经具备足够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的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学习过程优化和个性化学习,而不是任其浪费时间在游戏和休闲上。

3. 伪应用:设备选择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低

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等信息化设备确实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们在积极思考如何让这些设备更好地融入教学的同时,也要认真衡量某些课堂是否适用科技手段,不应一味地追求时尚,盲目地为用而用。如一些画图类内容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更好,非要采取新技术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给学生的视力带来压力。

例如:初二年级地理学科“锋的形成与运动”一节,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效果更好,但有的教师非要用平板电脑上课,结果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画不出运动路径,最后教师还是要在黑板上进行画图讲解。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凸显信息技术的优势,还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了学习效果。

4. 硬应用:盲目以设备“绑架”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信息化设备应该只是让教师的教学更为有效的工具,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有些课堂被投影、电视、手机占据,教师在一节课中全程播放视频,无任何讲解,学生端坐观看,没有讨论,没有提问,这就违背了将信息化设备引入课堂的初衷。

二、阻碍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

1. 观念滞后,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信息技术对教育活动的优化作用显著,但学校中仍有部分教师对于新生事物抱有抵触心理,不愿转变观念。仅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78%的教师有强烈愿望接受信息化培训,但仍有22%的教师不愿意接受信息化培训。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不熟悉也加大了学校推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的阻力。2010年,B校就引入了平板电脑互动教学系统,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培训,但90%多的教师因担心自身驾驭能力不足和学生进入平板电脑互动教学环境的不适应,而不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

此外,还有部分学校管理者凭借自身喜好,对自己熟悉且掌握得好的方式方法形成习惯性保护,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和应用产生习惯性抵制,这也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应用不够深入。

2. 能力有限,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问卷调查显示,该校教师参加过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的比例为77%,有23%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这部分教师在信息设备运用方面的能力就稍显不足。但即使是在大多数教师都接受了培训的前提下,他们还是没有能够将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有部分教师会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也沿袭传统,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工具,如利用演示类课件让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没有真正深度开展信息化授课。

3. 忽略学生需求,降低了信息化教学的效率

教师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设备的使用需求,并把这一需求与所能接触和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运用过程中就会出现不仅没有增加教学效果,反而降低学生参与兴趣的现象。教师选择信息设备时应将学生的喜好和应用程度作为重要参考,让其能够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补充和得力助手。

三、系统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策略

1. 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

智能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中小学管理者作为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核心人物,要注意更新观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要对未来技术变革的动向高度关注,敏锐准确地把握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促成其所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学校管理者也应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理性引導。例如:目前,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程度尚不足以支撑其在常规教学中的高效使用,校长就可引导教师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而对于手机等应用程度较高的技术或设备参与教学,校长则应督促教师设计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案,引导教师掌握如何制作教学资源二维码、如何筛选适合教学的手机软件资源、如何设计微课程等技能。

2. 注重学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首先,学校应确保有一个通畅的网络环境,确保校区内有线和无线网络的畅通,如有分校区还应确保各个校区之间能够光纤互联,为教学的各种技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信保障。

其次,学校应提升教室的信息化配置。如对现有的功能教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增加信息技术设备和多媒体互动功能;增加如自动感应录播、追踪系统等扩展设备,打造广播录制及专业录课教室,以满足课堂教学互动需要;拓展和延伸实验室的建设范畴,不仅建设物理、化学、生物数字化实验室,还能够不断挖掘不同学科的真实需求,拓展其他学科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数量。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确保信息化校园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如开发走班制下的排课系统、学生身份认证(日常信息采集)系统等教学辅助工具;打造多类型的数字化校园互动平台,如开设教研、社团、班级、家庭教育等网络社区,引导师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自由交流、相互探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特色课程、项目,如STEAM课程、智能机器人项目、程序设计项目、电脑艺术创作项目、航模数字现实模拟教学项目等的发展,助力特殊人才成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不断融合,如推进AR、VR虚拟现实技术,平板电脑互动教学,智能点阵笔互动教学,手机应用软件等个性化互动工具更加高效地进课堂。

3. 加强对教师观念和技术的引导与培训

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带动更多的教师转变观念,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来。比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赵颖运用平板电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反馈;数学教师丁红运用手机软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教师王博从地理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游戏开发的任务设定,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些骨干教师在其学科领域的有效探索,在教师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中的多元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式培训,也可邀请高校信息技术专家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行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应遵循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原则,对于教师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评判,不以教师是否应用或怎样应用信息技术为唯一标准。例如:学校内很多青年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熟练,能够借助弹幕教学、微信微博签到答题等匹配学生兴趣的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反馈质量,学校对此应提出鼓励并推广其教学经验;而有的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依靠粉笔黑板也能充分调动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这种类型的教师,学校也不必强制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应该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旨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不是取代传统教学。学校应注意以学生为本,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促进技术手段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并依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

猜你喜欢

平板电脑设备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调试新设备
10%平板电脑市场销量下滑
电脑子变学霸
逻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超级平板
认一认
视听设备行情
LG与Philips分道扬镳进军电脑LCD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