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

2018-05-16廉应涛左小淑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9期
关键词:凝血酶抗凝血浆

廉应涛,何 川,余 追,姚 兰,左小淑,侯 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6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于下肢。血栓脱落后易引起肺动脉栓塞(PE),两者合称为血栓栓塞症(VTE)。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长期卧床、制动及原发病导致的血管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极易诱发DVT。因病情危重程度、血栓检查手段和预防措施不同,DVT在ICU患者中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5%~90%)[1-3]。有研究表明,脓毒症早期(6 d内)是DVT的高发期,尽管可采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DVT的发生率仍高达5%[4]。如何及早诊断DVT并及时采用合理抗凝剂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ICU面临的棘手问题。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1-5月本院60例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测定,旨在分析其预测下肢DVT的可能性,并对血栓组患者进行及时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5月本院入住ICU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89岁,平均(62.78±16.85)岁。下肢DVT的诊断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5]:(1)具有血栓形成的局部临床表现;(2)血浆D-D>0.5 mg/L;(3)客观检查发现血栓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造影用于确诊DVT。确诊为下肢DVT的14例患者为血栓组;未发现下肢DVT为46例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注:AECOPD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1.2治疗方法 血栓组的患者确诊后用低分子肝素(那曲肝素钙,0.4 mL/d,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抗凝治疗时间一般为5~7 d,同时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以APTT较正常参考值延长1.5~2.5倍为宜。

1.3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采用0.109 mol/L枸橼酸钠1∶9抗凝,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在2 h内完成TAT、TM、D-D、FDP的检测。TAT、TM通过电化学发光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日本Sysmex HISCL-5000)和原装试剂盒检测。D-D、FDP通过免疫比浊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德国Siemens CA-7000)和原装试剂盒测定。均严格按照各自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2 结 果

2.12组研究对象血浆中TAT、TM、D-D、FDP水平比较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见表2。

表2 2组研究对象TAT、TM、D-D、FDP水平比较[M(P25~P75)]

2.2血浆中TAT、D-D、FDP水平对下肢DVT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1、0.726、0.753,见表3、图1。

表3 ROC曲线参数评价各指标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

图1 血浆中TAT、D-D、FDP水平对下肢DVT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2.3血栓组抗凝治疗前后TAT、D-D、FDP水平比较 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血栓组抗凝治疗前后TAT、D-D、FDP水平比较

3 讨 论

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基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导致血栓形成[6]。ICU患者存在一些发生DVT的医源性风险因素,如制动、安置中心静脉置管等。巨爱宁等[7]研究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达44%。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中心静脉置管,尤其是透析管的管理和危重患者总体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目前公认诊断DVT的“金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但该方法属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损伤、过敏反应,以及急性肾功能损伤甚至衰竭,偶遇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因此临床较少作为确诊手段,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DVT的首选方法[8]。本研究中DVT的确诊和排除均以此项检查结果为依据。

凝血酶是一种多功能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分解成纤维蛋白单体。生理情况下,体内凝血酶原生成极少量的凝血酶,很快又被抗凝血酶中和,生成TAT而失去活性,以维持机体凝血/抗凝的平衡。由于凝血酶的量少,很难直接检测,而TAT是反映体内凝血酶生成的敏感指标,其水平在血栓前状态可明显升高,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TAT水平来反映血液高凝状态[9]。TM是一种糖蛋白,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可引起TM异常分泌并释放入血,因此TM可作为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10]。血浆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Ⅻ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以作为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检测指标[11-12]。FDP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所产生的各种降解产物的总称,是继发性和原发性纤溶亢进状态判定的检验指标[13]。D-D和FDP检测在DVT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TA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这表明血栓组患者确实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大于D-D和FDP。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多数ICU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由于静脉造影属有创检查,且有诸多限制,所以检测血浆TA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ICU患者下肢DVT的一项参考指标。同时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浆中TAT、D-D、FDP水平对下肢DVT诊断的价值,发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由此可见三者对下肢DVT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TAT的诊断价值高于D-D和FDP。国内研究发现脑梗死、外科手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D-D水平异常所占比例分别为32.6%、14.4%、5.8%[14],而这几类患者在ICU患者中所占比例很高。同时D-D作为凝血级联反应过程的后期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其产生滞后于TAT,所以TAT比D-D能更早地反映下肢DVT,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针对已经确诊的下肢DVT患者,及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那曲肝素钙,0.4 mL/d,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浆TAT水平明显下降,而D-D和FDP下降不明显。有研究发现肝素治疗急性DVT患者(无或并发肺栓塞)时,3 d内血浆TAT水平明显下降,而D-D无明显改变[1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因此,TAT对肝素抗凝治疗疗效反映敏感性较高,可作为凝血状态改善的指标。

综上所述,血浆TAT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下肢DVT诊断的一项有效的筛查方法,但临床上由于ICU患者病情差异很大,所以下肢DVT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同时,血浆TAT水平可以作为临床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疗效的一项检测指标。

[1]IBRAHIM E H,IREGUI M,PRENTICE D,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 during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spite prophylaxis[J].Crit Care Med,2002,30(4):771-774.

[2]GEERTS W H,PINEO G F,HEIT J A,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3 Suppl):338S-400S.

[3]COOK D,CROWTHER M,MEADE M,et al.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medical-surgica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prevalence,incidence,and risk factors[J].Crit Care Med,2005,33(7):1565-1571.

[4]SHORR A F,WILLIAMS M D.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bservation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in sepsis[J].Thromb Haemost,2009,102(1):139-144.

[5]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J/CD].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5(1):23-26.

[6]DENG HCHEN J,XIE H,et al.Rare double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antithrombin underlie hereditary thrombophilia in a Chinese family[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3,36(3):300-306.

[7]巨爱宁,杨瑞芳.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凝血指标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285-287.

[8]李学茹,宋子尖,马忠,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5):54-56.

[9]沈立,朱成华,杜强,等.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2):2239-2242.

[10]HSU Y Y,SHI G Y,KUO C H,et al.Thrombomodulin is an ezrin-interacting protein that controls epithelial morphology and promotes collective cell migration[J].FASEB J,2012,26(8):3440-3452.

[11]温彦芳,黄飞,聂时南.危重病患者D-二聚体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8):594-596.

[12]李健.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在诊断和预防中的联合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233-235.

[13]HAGIWARA S,OSHIMA K,AOKI M,et al.Usefulness of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and d-dimer levels as biomarkers that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trauma[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3,74(5):1275-1278.

[14]刘剑荣,廖永强.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1-62.

[15]陈红兵,郑佐娅,王鸿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5):252-253.

猜你喜欢

凝血酶抗凝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