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8-05-15石立哲朱荣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制造业

石立哲 朱荣艳

内容摘要: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分工专业化的逐步深化,现代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依赖商贸流通服务的介入,商贸流通企业已经深入渗透到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物流和銷售等各个领域,流通和制造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相关和互补发展的阶段,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出现了渗透融合,并呈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然而目前,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的瓶颈效应越来越凸显,它已经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探究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以期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和融合,提高流通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提升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制造业 融合机制

流通作为市场的中介,可以在宏微观市场都发挥积极作用,也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以及经济持续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宋则(2002)指出:“流通业天然具有调整结构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与流通业受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宋则,2008)。因此,制造业要突破瓶颈,只能依靠流通业这个市场中介,充分发挥流通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发挥流通业具备的天然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势,提升制造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自有品牌的打造提供良好条件。

正是由于流通业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引起了社会经济学家对流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关系的广泛关注。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两者的协同发展上,并没有深入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实际上,自从流通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后,其与制造业就开始各种形式复杂的互动,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文献综述

第一,对流通产业地位的探究。黄国雄(2005)指出,流通业应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因为它不仅与其他许多相关产业都有较大的关联,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宋则(2009)同意流通产业先导论的观点。他认为流通业在生产、消费方面有很强的引导性,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从而其作为先导产业决定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另有学者(冉净斐,2005)认为流通应该作为我国重点战略性产业发展,因为流通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协调、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安全保障等都有重大意义。

第二,研究我国不同阶段工商业的关联关系。周勤(2004)认为我国不同阶段工商关系有所不同,这是由我国特定的政治和制度决定的。就现阶段来看,商业已经成为我国主导产业,主要表现在其可以有力控制和主导产业链条。武芙蓉(2006)也同意周勤的观点,并且认为只有两产业在供应链上平等合作,才是实现制造业崛起、零售业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李宏(2007)用计量方法探究了广东省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对流通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反过来却相对不显著。

第三,研究我国工业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的关联问题。李宏(2007)用计量软件研究我国工业化进程与流通业的关联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两者呈现的关联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只有在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才存在着较强的因果关系,而且流通业在促进工业化进程方面成效显著,反过来则不成立。都继萌(2006)研究了我国城市和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联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工业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是相协调的,但分开来看,城市流通产业与工业化的进程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农村则是负相关关系。

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动因

(一)企业的自利性是基本因素

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可以提高各自的利润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制造业的利润率获得了较大提高(赵霞、徐永锋,2012),产品由于优良的服务而获得增值的例子很多。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依托优秀的物流体系,将交货期缩短为一个星期,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其他公司无法做到的增值服务。宝马汽车公司为客户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包括优惠的标准购车贷款和二手车贷款,低首付和优惠利率极具吸引力,在为购车族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附加的汽车金融服务,实现了双赢。

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使原本比较明显的产业特征变得模糊。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借鉴制造产业标准化的理念,商贸流通业产生了连锁商店——贸易业态的第二次革命。连锁商店的实质是通过将制造业的标准化模式应用于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化经营效益的目的。而流通企业涉足生产领域,零售商自有品牌经营模式就应运而生。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为商贸流通业和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创造更大利润。

(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是诱发因素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促进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重要因素。流通业与制造业关系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经济早期,消费者对商品种类和商品数量的需求处于较低水平。此时,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较小。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技术革命的推进使商品种类和数量逐渐扩大,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于是贸易发展趋于专业化,独立的流通商随之出现。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伴随收入的提高所带来的需求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凸显,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使近水楼台的流通商可以运用自己的渠道优势收集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制造企业。一些大型零售商拥有这种能力,开始主导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与制造过程。于是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型零售经营形态便有了雏形。

(三)产业基础与外部条件是实施因素

生产的柔性化是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产业基础。机器化大生产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程度愈加激烈,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就用福特制标准流水线进行生产制造。福特制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实现生产的高度标准化。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所有的流水线都在同一家企业内部完成,追求其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这种规模化使流通业并不能积极参与到制造业内部生产中去,于是此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有限且松散。

二战后,因为深受信息革命的影响,大多数企业抛弃了福特制的生产方式,转向分工更加明显的丰田制和模块化生产的温特主义生产方式。丰田制是一种柔性生产方式,根据订单的多少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避免有产量过剩的情况出现。温特主义是将产品线分成若干块,每块都在全球资源最便捷和劳动力优势最明显的地方生产。柔性生产的丰田制和模块化生产的温特主义促使生产水平分工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条上流通商与制造商的联系日益紧密,由主导厂商对产业链的需求进行管理和协调,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响应。于是制造业将更加依赖流通企业,流通业与制造业开始深入合作互动。

技术进步是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外部条件。电子商务推动了传统商业经营形式变革。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方式,通过互联网使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共享商务信息,缩短了信息流、商流、物流的距离,也提高了效率。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下,消费者的喜好动态可以随时传入制造企业内部,加快了生产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推动制造商更深层次参与到流通中去。

新型供应链体系使制造业和流通业实时数据交换成为可能。供应链管理(SCM)是产品生产的最优化管理方式,从企业的采购到产品提供给客户,企业要对此过程进行优化整理使运营成本最小化。新型供应链体系即是将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结合,将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基于网络平台联系在一起,促进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在新型供应链体系中,制造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市場和消费者的偏好情况,从而做出快速反应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和供应;批发零售商用此技术可及时调整自己的库存,从而减少库存占用的资金,减少流通支出成本,提高流通业的资金利用率。

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机制

(一)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本质

第一,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生产性关联。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投入产出联系体现在:批发零售企业对从事制造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介入以及物流企业对其上游制造业的综合配送服务支持。一般来说,在制造业工业园区周围都会有物流企业的聚集,以便随时给制造企业提供采购、运输、销售等专业服务;占据渠道优势、对供应链有绝对控制能力的一些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指导供货商的生产,这体现了流通企业对制造企业生产的深度介入。

随着分工的日益深化,不同产业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企业必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知识交互过程。在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技术与知识联系中,制造业对产品的特性和质量等专门技能有很好的掌握;流通业从事中介交易,在交易设置知识(交易设置知识是零售企业内部特殊技能和专有知识的固化形式,包括根据所经营商品的特点,开发形成的独特的度量衡工具;开发出异形货柜以便展示与演练商品;约定俗成一系列经商行为规范与行业术语以方便交易。还包括一系列有关商品经营分类与管理的特殊知识。这种独特的度量衡工具、异形货柜、经商行为规范与行业术语及商品分类与管理知识,都是商业零售企业特有的有关交易活动的专有专用知识及其物化形式,是程式化处理和解决交易问题的模式)方面比较专业。机器大生产时代,制造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都有很强的专有性,导致两个系统的技术关联较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导致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传统的技术壁垒被共有的网络平台打破,制造业原有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以及商贸流通业的交易设置知识、流通运输技术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并实现技术对接,进而让统一化经营成为可能。

第二,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组织关联。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组织关联是两个产业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的企业之间组织形式的改变。制造企业产品的技术专业化水平越高,它就越容易形成前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如像空调制造商考虑到空调的安装、售后、维修等都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去参与,制造商就更有动力去开设专卖店或者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截取流通服务的一部分利润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样,消费者的分散程度越广,制造商自身去参与产品销售的动力就越小。典型的像汽车制造企业,它面对的消费群体比较庞大,如果通过自身能力去打通销售渠道是耗时耗力的,所以它通常会依赖流通商的渠道优势打开销路。而购买钢材的消费群体非常集中,钢材生产制造商可以自行建立销售网点和销售平台,无需依赖流通企业。

(二)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间分工协作。最初,流通业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与制造商有简单的分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逐步社会化,生产序列被逐步“拉长”。这时,流通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对生产者来说,诸如加工、保管、运输这些生产延长活动增多,另外,生产者要借助流通企业去获得各种消费信息,获得生产以及技术上的服务支持。所以,流通除了担当买卖的基本功能,还承担着由此派生的其他功能,如售前售后服务、租赁业务、技术咨询、其他社会性服务等,流通开始从中介变成了“综合服务提供商”。特别是随着近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流通商凭借自身的各种优势承接了许多制造企业的外包生产性服务,如批发物流配送、广告促销等,流通商可以更好更深入地指导制造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企业已经深入渗透制造企业的内部生产研发、制造、物流和销售的各个领域,参与了原本存在于制造商内部的中间服务活动,从单纯“中介”演变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两者的产业间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

伴随着更加细化的行业分工,外包现象在制造企业中更加普遍。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供求关系逐渐紧密,依赖性加强。在分工协作的初级阶段,流通业与制造业的组织关联是以市场交易为主,即两者是以契约作为纽带的组织关联形式。随着分工协作的逐步深化,组织形式也从短期契约变为长期契约。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制造业占据统治地位,大规模生产是其生产的主要特点,又加上流通业的服务相对单一,此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接触不是很频繁,两者通常采用短期合约的组织模式。到了深度分工协作阶段,双方接触愈加频繁,生产组织方式逐步柔性化,使得流通业与制造业间的组织关联主要以长期契约或者供应链协作模式为主。

第二,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延伸。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延伸是指流通业与制造业互相吸取对方的优势,相互渗透,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具体表现为制造企业自建流通渠道,流通企业参与并引导生产。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产权延伸和企业联盟。

产权延伸。产权延伸又可以分为企业自办延伸和企业并购延伸。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桥梁,是消费需求信息的最直接接触方,这一特点使流通企业参与制造成为可能。于是,流通企业会积极向上游产业——制造业渗透,通过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来参与生产。另一方面,制造企业是产品生产商,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同时控制着货源,当其向下游产业——流通业延伸时,它便可实现产销一体化。例如格力空调自建销售渠道,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销售连锁店;快速消费品市场上的雅芳和完美也一直都是自设门店进行产品销售。产权延伸的第二种形式是流通企业与制造业通过企业并购实现对另一方的完全控制,即纵向一体化,既有产业链上游的制造企业向下进行产权延伸,实现前向一体化,也有产业链下游的流通企业向上进行产权延伸,实现后向一体化。这种并购延伸行为如图2所示。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更为常见的是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相互参股,以控股的形式建立产销联合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外,制造企业还通过授权设立加盟店的方式涉足零售领域。

企业联盟。与产权延伸不同,企业联盟是指企业通过契约建立合作关系,各企业仍然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而言,位于产业链上端的制造企业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也会主动地联合下游流通企业,与其他产品制造商进行较量。流通与制造企业的战略联盟可分为制造商主导和流通商主导两类,是一种新型互惠合作的商业模式。农超对接也是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组织关联的一个表现,一般而言,农超对接是流通商主导型的企业联盟。另外,具有垄断势力的流通商也可以通过实施定制化生产策略,创建自有品牌。

第三,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伴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商贸流通业和制造业在生产、技术、组织上的渗透愈加深入,最终演变成为了产业互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产业融合。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在经济实践中有两种具体形式:服务型制造与制造型流通。

服务型制造是服务经济时代由于产业关联出现的新型制造形态,是制造业向服务化靠拢。它将制造和服务联合起来,客户全程参与,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零散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效益最优化,它是一种创新的制造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强调制造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与其他制造企业或流通商贸企业通力合作,打造完美的个性化生产;流通企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企业也要从整体上考虑,全力支持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改造,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产品服务。并且,服务型制造更加注重将不同的社会主体组合起来,充分挖掘彼此的优势,实现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

制造型流通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流通业在自身与制造业的关联互动过程中,越来越“制造化”,即因为参照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变得跟制造业有某些形态的相似性(贺正楚等,2013)。一般表现为:流通业发展和扩张的标准化、模式化以及像与购物中心、商业街类似的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最初是在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实行的,由于此种生产方式可以带来生产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广受欢迎。在商贸流通企业中也有类似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即连锁经营。商贸企业的连锁经营也是借鉴制造业中福特制的生产方式,以标准化实现店面数量的急剧增长,同时也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这种形式即是流通业与制造业所实现的最高级形式的产业融合,在这种融合形式之下,制造业和流通業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态已经与传统的有很大区别了:制造业不再是仅仅生产产品的制造商,而是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制造型服务企业;流通业也借鉴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效益。两个产业最终会冲破产业壁垒,实现效益的大提升(邓丽姝,2011)。

结论

商贸流通业自从手工业和制造业中分离作为独立的产业之后,就对制造业的分销以及生产制造有很大的影响。商贸流通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进行。目前,制造业仍然处于投入高、能耗高、而效率偏低时期,有很多的流通成分还是在制造业内部进行,没有完全从制造企业的内部分离出去,这不利于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升级,还不能很好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制造业必须要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此时相对应的商贸流通业也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产业链升级,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流通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

2.段雅丽,樊锐,黎忠诚等.湖北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09(28)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5(6)

4.贺正楚,吴艳,蒋佳林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

5.甘卫华,汪娟.江西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7)

6.贾晓燕.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7.宋则.改革开放30年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考察[J].商业时代,2008(34)

8.赵霞,徐永锋.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

9.Lei,T.,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