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视角的创业网络与创业过程互动演进

2018-05-15李志强佟光霁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8期

李志强 佟光霁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优势开始逐渐减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对农村创业提供了许多优惠补贴政策来激发农村创业的活力。对于创业方面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农村为研究背景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创业前期、创业中期以及创业后期三个阶段,先通过分析得出创业网络中规模、强度以及网络类型在创业三个阶段中如何演进,最后探析了创业过程推进以及创业网络构建二者间共同演进的机理与路径,构建了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相互作用演进模型,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可操作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创业过程 创业网络 农村创业

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通过双创不仅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还可以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契合点。创业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从静态角度分析创业始终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创业本身就是获取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过程,而借助社会网络获取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已逐渐的趋于成熟。资源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会随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在整个创业行为中,创业过程和创业网络发生怎样的改变,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联将是本文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相关研究综述

(一)创业过程和创业网络关系研究

目前,对于创业网络和创业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资本方面,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强调了个人关系和联合网络之间获取资源的方式(Casey,2012)。王涛、黄苏萍等(2015)利用理论融合法将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环境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来解释创业过程,分析社会网络和制度环境对创业存在的影响。Yuval(2017)通过引入不确定性作為边界条件来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构建创业网络来获取创业相关资源。通过对专注于创业过程文献的总结归纳,发现大多数过程模型是静态框架设计或阶段模型设计,只有少量的模型是基于对创业过程动态的分析(Peter,2012)。

(二)创业网络描述性指标

对创业网络的研究就是对建立关系的研究,只有通过对网络性质和关系的研究才能推动创业理论的发展(Pollack,2014,)。Scott(2013)等站在资源获取角度,通过对创业网络的网络强度、网络多样性以及网络动态性进行分析,解释了创业者如何借助创业网络将创业想法转化为组织的建立。Lu Xiao(2014)从网络结构角度出发,将创业网络划分为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以及网络节点三个维度,探讨了创业网络在中国对于农村创业者创业意向的影响。而在理论创新角度,Jeffrey等(2016)基于TMX理论,使用全新的方法分析了网络规模以及网络质量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以及提出情感承诺在交互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创业过程和阶段的划分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已陆续有学者开始从过程角度研究创业行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只有对机会、团队和资源进行适当的匹配才能顺利实施创业计划(Timmons,2003)。从这种动态角度分析,Zahra(2002)通过构建创业模型强调了组织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林嵩(2010)在分析网络演化过程中,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创业过程划分为机会识别、企业创立、企业成长三个阶段。蔡莉(2010)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创建期、存活期和成长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众多研究者主要从单个角度探究社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没有具体分析在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同的维度在创业过程中产生怎样的作用,也忽视了创业过程与网络整体在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与演进。本文从创业前期、创业中期和创业后期三个阶段对创业过程进行分析,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性的反映出创业不同时期在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而不是仅从某一单一维度来看待创业过程。对于创业网络的研究,目前从网络规模、网络强度以及网络类型等方面研究具有较深的认识和影响力,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网络规模、网络强度以及网络类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创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演化机理。

社会网络各单一维度动态演进探析

(一)网络规模的动态演进

在创业初期,创业机会的有效识别对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而现实的经济市场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信息的不完全对称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为创业机会的识别奠定了基础。社会网络可以提高创业机会的识别,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在创业的过程中起到连接外部环境的信息桥作用。异质性的网络关系可以帮助创业者创造多样性的创业机会和提供更广阔范围的信息,降低信息获取的搜索成本和时间。因此,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会不断的扩大网络规模,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谁会或哪些机构可能对他们有益(Elvin,2016)。初期农村创业者人脉资源的有限性使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成员之间的可替代性较低,任何利益相关者从网络中退出都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

在创业中期,获取创业的必要资源对于创业者来说变得至关重要。创业本身是具有高风险的活动,在农村的创业者很难从一些正式机构获取相关的创业资源,为了获取与创业相关的资源,创业者会有针对性的寻求资源拥有者。基于地缘、亲缘这样内围的关系网络并不能完全满足创业需求,创业者需通过人际交往来扩大网络规模,将越来越多的外围关系纳入到创业者自身的关系网络中。而丰富的创业网络可以加强个人与网络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降低资源获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而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可以打破创业者所在村镇的局限性,为其整个创业网络开创新的通道。

在创业后期,初创企业逐步进入正轨。处于此阶段的创业者开始更加注重网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些非核心网络关系逐渐淡化直至退出网络。创业者会瞄准和利用能为他们提供目前所需的特定资源的支持者,而不再盲目的扩大网络规模。创业者在与网络成员间密切交往和互动过程中会逐步形成独特的路径依赖,并以此不断向网络的稠密地带靠近,以获取更加精准的创业相关资源(Vanacker,2014)。最终随着网络成员之间不断地博弈,创业网络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相对稳定,并通过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来实现长期的合作。

(二)网络强度的动态演进

在创业初期,创业行为的风险性使得创业者在农村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必要的创业资源。而基于情感性的强关系网络能够容忍创业初期高风险的不确定性,成为创业者在此阶段的主要支持者。但强关系在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且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为获取更多创业信息,创业者会建立强关系附属的一些弱关系来获取异质化的信息资源。通过与多个社会领域弱关系互动,创业者可以有效地矫正初期的行为偏差(Israr,2016)。弱关系具有较低的结构化,更强调目的性和利益性,作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桥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新的信息。我国的农村社会对强关系有很强的信任和依赖性,在面对风险行为或未知领域时,更加倾向于强关系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创业初期的社会网络中,强关系仍然占据很强的主导地位,对创业者信息甄别与创业选择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在创业中期,亲戚朋友这样的强关系为创业者提供了初始的创业资本。但创业作为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仅仅依靠身边亲戚朋友难以获得长久的支撑。农村创业者会顺应着农村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结构,不断地外延引入新的网络关系,将基于混合性的弱关系逐渐纳入到创业网络中。混合性的弱关系通常来自强关系附属的亲戚或朋友,对创业者既有部分的情感基础,又存在获取利益的诉求,较纯粹基于利益的弱关系而言,更加容易建立信任达成合作。虽然农村要素市场不发达而导致的较低信任水平会降低弱关系作用,但通过培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来调节弱关系,对创业者获取资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Shenggang,2016)。此阶段,强弱关系对于创业绩效同样的至关重要,任何关系的断裂都不利于创业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在创业后期,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于契约合作的弱关系开始出现,而基于情感的强关系变得相对不重要但却永远不会消失。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了其在网络中的地位,创业网络内部的关系结构由基于情感的强关系以及基于混合性的弱关系逐渐开始向基于利益互惠的商业化弱关系演变。更多的正式组织及合作伙伴开始不断地进入创业者的网络。资源渠道的多样化帮助企业持续不断的成长,获得资源变得更加依赖于改造现有的弱关系和建立新的弱关系。因此,基于优化网络管理的目的,部分强关系的逐渐退出降低了强关系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而弱关系在企业成长阶段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网络类型的动态演进

创业者在其创业过程中会利用许多不同类型的网络关系。在创业初期,由于地理交通及信息的不畅,农村创业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创业所需要的创业资源,其主要依靠个人网络来获取创业信息以及商业机会。初期创业者信息渠道多数来源于地缘亲缘的家人朋友,这种基于情感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存在高度的紧密性与较低的异质性。但这些熟悉的亲戚朋友所提供的创业信息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及参考价值。个人关系网络承担了农村创业者创业初期所蕴含的潜在风险,在精神和物质上对于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是创业者得到创业资源的重要保障。

创业本身就是为实现创业目标而不断获取相关资源,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行为。在创业中期,由于企业尚未完成建立,还无法把创业机会转化成有价资源,而农村创业者又无法提供足够的风险担保,因此很难从银行、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这样的外部支持性网络获取必要的创业资源。在筹集初始创业资源时,创业者主要借助个人关系网络,依靠亲戚朋友这样基于情感的非正式关系来获取创业所需的资源。差序格局下的农村关系网络是错综复杂的,创业者必须有效地识别出与创业影响有较强作用的关系并加以维护,淡化非核心的关系以提高网络的经济效益,降低关系网络构建及维护的成本。

在创业后期,随着企业的建立与不斷的发展,非正式网络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创业者必须寻求建立正式网络关系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正式网络包含着与创业者相关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外部支持网络关系。当企业发展具备一定能力与商业信誉时,基于交换互利的商业网络关系开始不断的加入到创业网络之中,与创业者建立商业合作关系来开拓更大的市场,使企业摆脱农村及周边的地域限制。这种网络关系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创业企业供应链条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还可以间接的帮助企业从银行、合作社、政府等这样外部支持网络获取创业所需的创业资源,扩大农村创业者资源获取渠道。

创业网络与创业过程的相互演进探析

通过上述对社会网络中三个单一维度在创业过程中的演进分析,得到了创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的演化以及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创业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创业过程不断交互影响下,实现创业过程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以及其自身的演化。本文接下来主要探讨创业网络与创业过程相互作用演进的机理,构建了三阶段演进模型,如图1所示。

(一)创业前期与创业网络的相互演化分析

农村作为特殊的创业环境,拥有着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传递不流畅等不利因素,但也存在着民风淳朴、基于地域的资源禀赋等有利因素。当潜在的创业者拥有一定创业构想之后,就开始不断的收集信息使这种构想趋于清晰化。农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从基于地缘亲缘的强关系出发,通过较高的信任以及密切的沟通来修正自己的创业构想。个人关系网络的有限性会驱使创业者去建立更加广泛的网络关系。创业者由身边的强关系出发逐步向外围搭建强关系所附属的弱关系,扩大了创业者信息获取的范围,使其更加全面的了解评估其创业构想。而农村外部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农村创业信息传递的时滞性,会导致创业者的创业构想与现实情况出现一定的偏差,使创业者不断地调整其初期的创业构想或者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创业机会识别的阶段与创业网络关系之间的反复交互,不仅促进了创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同时也使创业者的创业想法趋于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性。

(二)创业中期与创业网络的相互演化分析

當创业者的创业构想成熟之后,创业者会不断的去获取创业相关的资源来实现创业目标。由于自身抵押担保能力有限,农村创业者无法从正式组织获取创业资源。初始资本多数来源于自身以及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在筹集创业资本的整个过程中,创业者会不断的建立关系结识更多外围弱关系来获取创业资源。而创业网络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创业资源的获取情况,特别是在农村获取资金、技术和人才这样的稀缺资源。一方面,创业者通过与多个资源主体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信任来降低资源获取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创业者根据网络中各个资源主体所能提供的资源总量来考虑筹建企业的规模大小,地点选择以及建立方式。因此,创业者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搭建关系获取资源,而网络中所能提供的资源情况又反馈给创业者,使其不断调整创业的目标。这种多次的双向反馈推动了创业网络的发展与企业的建立。

(三)创业后期与创业网络的相互演化分析

新企业建立后的首要目标就是快速打开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渠道。而新企业刚进入该行业领域,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与信用记录,只能借助创业网络来快速打开农村及周边市场。在开拓市场方面,创业者所拥有的强关系已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过于依赖强关系将会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创业者在对网络进行重塑调整过程中,会淡化一些非核心的强关系,搭建新的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弱关系网络。网络关系由非正式的个人关系逐渐转变成基于合作契约的正式组织关系。为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创业者会与不同的资源主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这种战略的商业关系会使创业网络的规模趋于相对的稳定化。但外部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会不断打破创业者所处网络关系的均衡状态,使一些核心的网络关系节点出现断裂或新建现象,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企业发展满足一定要求时,创业者可以从银行、政府等外部支持网络获取更广泛的资源,对于农村企业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创业者的创业目标。

结论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从创业的三个阶段分析创业过程,并建立了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的三阶段演进模型。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发现,创业网络的发展同企业的建立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业网络也存在着生命周期的变化。创业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应着创业网络关系的选择和保留变化,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农村创业者需要结合农村创业环境的特点,明确自身所处创业阶段,合理的构建和拓展创业网络来获取相关资源,通过网络的成长与创业过程的推进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涛,黄苏萍,陈金亮. 基于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理论融合的创业过程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2)

2.林嵩. 基于创业过程分析的创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

3.蔡莉,单标安. 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创建期、存活期及成长期的实证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Casey,C. Low-wealth minority enterprises and access to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start-up activit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26(3)

5.Elvin Afandi,Majid Kermani.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6(1)

6.Israr Qureshi,Geoffrey M.Kistruck.The enabling and constraining effects of social 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J].Organization Studies,2016,37(3)

7.Jeffrey M. Pollack,William R.Forster.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focused networking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2014,6(1)

8.Jeffrey M. Pollack,Matthew W.Rutherford exploring entrepreneurssocial network ties:quantity versus qua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2016,6(1)

9.Lu Xiao,Ming Fan.Does social network always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2014,24(1)

10. Peter W. Moroz,Kevin Hindle.Entrepreneurship as a process:toward harmoniz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4)

11. Scott L. Newbert,Erno T.Tornikoskib.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supporter networks in the creation of new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

12. Shaker A Zahra,Gerard George.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field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2002[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13.Shenggang Ren,Rui Shu.Linking network ties to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iscovery and exploit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6,12(2)

14.Timmons,J A.New venture creation[M].Singapore: McGraw-Hill,1999

15.Yuval Engela,Mariette Kaandorp.Toward 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networking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7,32(1)

16.Vanacker,T.,S. Manigart,M.Meuleman.Path-dependent evolution versus intentional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ties in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ial fir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4,38(3)

17.費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Balagopal Vissa.A matching theory of entrepreneurs tie formation intentions and initiation of economic ex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1)

19.Einar Rasmussen,Simon Mosey.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twork ties to develop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for university spin-off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5,27(7-8)

20.Francesca Mariotti,Rick Delbridge.Overcoming network overload and redundancy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the roles of potential and latent 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23)

21.Friederike Welter.All you need is trus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rust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2,30(3)

22.Hitt M A,Trahms C A.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value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2)

23.Huang H C.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speed of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4,12(1)

24.Hallen B L,Eisenhardt K M.Catalyzing strategies and efficient tie formation:how entrepreneurial firms obtain investment 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1)

25.John E.Butler,Gary S.Hansen. Network evoluti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3(1)

26.Jeroen Maas,Anastasia A.Seferiadis Bridging the disconnect: how network creation facilitates female bangladeshi entre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4,10(3)

27.Jukka Partanen,Sylvie K.Chetty.Innovation types and network relationship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4,38(5)

28.Katja,Pellinen.The interplay of entrepreneurial and network activitie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a relational analysi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20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