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与思考

2018-05-14诸旸

知识文库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法制主体法治

诸旸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道德问题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全方位的体验中感悟道德观点,并主动应用于行为之中。这样,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知、情、意、行”才能达到高度的和諧统一,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由“形”到“质”的转变。

1 导入求“妙”,激发主体学习热情

导入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第一步,采用恰当的方式导入能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在课堂初始产生兴奋点,进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在“妙”上下功夫,以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

1.1 联系实际导入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导入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事迹,能拉进学生与道德观点的距离,使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联系起来,产生亲切感,使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如在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上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谁是自己来上学的呢?谁自己会过马路呢?”当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指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随之引出课题《遵守交通规则》。

1.2 设置情境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在道德与法制课的开始设计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学《不做小马虎》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拿一杯水放在桌子上,把中指伸入水中,再把食指放在口中装着品尝,然后说:“这水是甜的。”接着教师请两位同学来尝水的味道,结果这两位同学都受了骗,一尝发现水是苦的。随后教师问大家:“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上当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他们太粗心了,没有认真观察,所以上当了。”从而引出课题《不做小马虎》。

2 体验求“深”,促进学生内心感悟

体验是认识事物、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贯穿道德与法制课明理、激情、导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多种机会,采用各种方式,为学生的主体体验服务,使学生的体验真实、细腻、全面、深刻,从而促进学生的内心感悟。

2.1 情感体验,走进学生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使学生心底萌发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提问:“你们的父母是怎样爱护、关心你的?”有的学生说“我爸爸非常关心我。有一次放学,爸爸来接我,突然下起了雨,爸爸没带雨衣,就把他的外衣给我披在身上,他自己冻得直哆嗦。”还有的说:“我听妈妈说,我小时候爱发烧,有一次烧得特别厉害,抽了起来,妈妈怕我的舌头被咬住,匆忙把自己的手伸到我的口中,被我咬出了血。”这些事例,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进发出热爱父母的思想火花。

2.2 角色体验,启发换位思考

角色体验是体验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体会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教学《我爱我们班》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大象、长颈鹿、小蚂蚁这些小动物,把课文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在扮演这些小动物的同时体验到了团结的力量,引发了他们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这些小动物.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学生外在的表演深化为心灵的触动,使主体体验由外而内,由“形”及“质”。

3 探究求“放”,启动主体内在活力

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继承,而且来源于探索与研究。所以道德与法制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外,更应培养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使他们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能明辨是非、去伪存真,为将来面对复杂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启发学生主体内在活力,引导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收集、小实验论证等方式分析问题,从而使道德与法制课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探究活动有着独特的色彩。概括起来,道德与法制课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1.个体搜集,丰富感知;2.小组合作,主体研讨;3.“头脑风暴”,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和补充。

其中,个体搜集是探究活动的初始阶段,它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主体,独立自主地搜集有关该主题的各种资料,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为正确的理解道德观点做准备。

小组合作研讨是探究活动的主干,也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合作研讨中可以尽情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从而产生成功感,增强自尊、树立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课堂常规,而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讨,并适时、适度的给予启发和引导,使道德认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构形成。

“头脑风暴”是合作探讨的最高阶段,它是小组研讨的升华。在这一阶段,各组学生的各种思想互相碰撞,进发出思维的火花,使思想认识更深刻,进而使道德目标内化为品质,外显于行为。

如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时,学生在课前独立搜集了大量有关空气、水、森林、噪音、生物、垃圾的资料。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内容结成小组进行交流,在讨论中得出自觉保护环境的观点。最后,全体同学通过“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讨论,把自己想到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好方法、好点子说出来,使自觉保护环境的议题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得到解决。

总之,要通过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法制主体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论碳审计主体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何谓“主体间性”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打开法制文明的大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