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发展与稳定: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

2018-05-14刘纯一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稳定新时代改革

刘纯一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生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通过梳理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实质与精神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即注重以辩证思维来推动改革进程,强调以互动逻辑来促进发展,以及善于采用统筹方法来维护整体和谐稳定。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吸收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和新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思想。本文试从关涉当代中国命运的三个重要维度一一改革、发展和稳定,来理解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特征、逻辑意蕴和方法要义。

一、以辩证思维推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简而言之,就是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并存。改革能否顺利的推进,考量的是平衡的艺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人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耳畔也有对于现实困顿的诸多反思。中国的改革是步入了死胡同的“改无可改”,还是原地打转不见成效的“改了也白改”,改革依然能为中国赢得未来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作为冲破历史隘口的利器,就是要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变。从习近平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能体察出他推动改革所秉持的辩证思维,既认识到深入改革能带来的好处,又明白推进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既注意到了改革蕴含的机遇,又正视改革过程中可能的风险。

(一)要释放改革红利,更要把控改革风险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改革的大旗,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围绕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能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是社会存续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更是要以改革的手段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于改革的具体目标表述不尽相同,但改革在根本目标的指向上,无外乎怎样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我国的改革虽然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整个社会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和换挡期,如何进一步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改进和提升,亟需实施更深层次的改革,旨在以改革为抓手,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再造一个“红利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深刻分析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举措,更加明晰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强调要更加协调有序的推动各项改革,以充分挖掘释放出尽可能多的改革红利。

习近平在充分肯定改革能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提醒要注意改革的风险,改革的红利与改革风险是对立统一的存在,在推动改革的进程必须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切忌误入歧途。他强调推动改革中要把握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辩证关系,指出:“胆子要大,就是使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事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阻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改革的目的绝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恰恰是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改革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习近平也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绝不能变成削弱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因为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恰恰在于能否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种颠覆性错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绝对不容许出现的。

(二)要坚定改革信心,也要保持改革耐心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回顾十八大以来取得成就时指出,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确,回首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让许多不相信改革的人逐步打消质疑,让更多拥护改革的人坚定信心。面对成就,不宜盲目乐观,推动改革的进程,解决中国的问题,既要有历史的信心,也要有历史的耐心。习近平明确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当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有一定的过程意识,即必须明确改革要注重循序渐进,尽量减少冒进带来的损失。坊间有种对改革非常负面的认识,认为“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此言谬矣,其症结就在于对改革缺乏必要的耐心。中国的改革牵扯的利益面广、影响的范围大,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市场能量的激发,还是社会活力的进发,终归都是需要有一个过程。诚然,有的改革举措确实能立竿见影,但有的改革政策的效果则是缓慢释放,尤其是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改革,其影响与意义不可小觑,但效果的显现也更加需要时间的积累。比如金融领域的“强监管”和环保方面的“出重拳”,其改革力度空前,短期内虽然可能因为束縛了市场行为的积极性,会影响到市场的活跃度,但假以时日所形成的制度规范、所涵养的绿水青山,将让中国的未来更具竞争力。

改革要取得成效,必定是一个新旧交替、缓慢变化的过程,是量变积累与质变发生的统一。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有充分的底气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时间提前15年,并且满怀自信地提出新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彰显的政治自信,展现的政治智慧,以及呈现的政治担当。当今中国的改革所面临的境遇,既是很多国家普遍遭遇的难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多重问题的叠加。新时代的改革要怎么改、改什么,依然是由现实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需要边摸索边学习的勇气和智慧,不可能有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而存在的想当然。要想改革能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根据必要性、可能性来确定改革的具体进程,否则,改革反倒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对此,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都提出要保持对改革的历史耐心,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强化改革的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稳步推进。

二、以互动逻辑谋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的潮流。世界在变化,中国在改变,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必然要从中国自身实践境遇出发,对发展理念的有所升级与调整,而且这种升级调整绝不是中央决策层单向度的行为,更多的是源于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问的相互影响。

(一)强调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协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终点。理论的创新必须以实践的发展为出发点,而指导实践发展的理论创新科学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发展的成效。时移世变,情随事迁,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必须互动协同、相辅相成,实践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滋养,理论创新为实践发展提供指引。在对实践的总结中坚持理论的创新,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通过理论创新为实践发展注入动力,则是历史进程中不容回避的课题。对此,习近平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强调“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即当前的中国已处于“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也是习近平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论述的进一步阐发,表明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判断,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清醒认识。经济“新常态”,一方面是指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没有大问题的,经济增长幅度及其他关键经济指标一如预期,一切可控。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中国经济“臃肿虚胖体弱”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面临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挑战和阵痛。同时,习近平也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是将中国的发展提升到全球合作共赢和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着重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来,我们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国家治理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了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着眼于发展方式和发展格局的调整,既具备恢弘的全球化视野,也凸显了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是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构建国际治理新秩序的要求想契合的,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通过完善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积极施行高位推动,既是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也是为确保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凝心聚力。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看,由总书记担任组长,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副组长,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其意图就在于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制定执行。在习近平看来,中国政策制定的逻辑,是“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也就是说,虽然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强调和注重中央加强谋划全局,党和国家让政策自上而下的有效推动落实,但是每项政策的制定绝不是闭门造车,也需要吸收地方基层局部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更需要倾听群众的意见。

发展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由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一个个小的工程共同构成。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各领域的协同推进,高水平的发展需要各阶层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发展的进步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沃土,因为发展的问题能否解决好,归根结底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带领全中国人民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绝不是主观妄断于凭空臆想,而是基于中国的现实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将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提取而成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谋划而成的战略目标,是中央高层的决策部署积极回应基层发展需求的体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充分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就是要保证中国的发展能脚踏实地的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让广大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更好的融入发展进程、参与发展决策、共享发展成果。发展进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新思路都可以积极吸纳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實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必然愈加深入、愈加顺畅。

三、以统筹方法促稳定

所谓以统筹方法促稳定,就是于治国理政的层面而言,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清晰洞察基本规律,把握处理问题先后顺序,掌握解决矛盾轻重缓急,进而形成一套应对问题、平息矛盾的有效体系机制,为发展和改革创造稳定的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战略的高度统筹全局,既强调解决直接的问题,也注重把握深层的矛盾,就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一)直面民生关切,解决突出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无不与人心的向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址是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促进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人民”二字烙印在自己的旗帜上,九十多年的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当中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美丽乐章。

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伊始就深情地说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群众,走遍大江南北,多次就民生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充分传达出了习近平内心强烈的人民情怀,也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改革举措的推进,还是发展战略的部署,都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关键地方和要害环节。这些关键要害就是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家社會发展过程中必须突破的瓶颈与藩篱。习近平指出,“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打赢扶贫攻坚战,到聚力谋划解决好房地产问题,围绕民生改善与保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打出了一记记重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要始终牢记和谐稳定是根本大局。要实现与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是必须加快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根本途径就在于让改革推进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要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围绕改革发展,完善成熟制度

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由此,中国的改革从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走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探索阶段。习近平以政治家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今天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历史沉淀阶段,即要将改革发展的成果长效化,形成系统化的稳固体系与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围绕这一目标设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改革与发展,都必须把制度建设始终聚焦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战略部署与战术实行并举,注意“抓大不放小”的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稳扎稳打,确保制度的成熟落地,促成制度形成整体合力,促发制度发挥联动效力。

新时代中国的前进方向,必须强化在现有国家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或开发新的制度体系的能力,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确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应对思路,通过对制度环节的积极建设与完善,为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治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转型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必须继续强化制度创设和改进,为中国破解改革困境与夯实发展基石提供根本的保障,这无疑也是中国能够继续稳步前进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改革的境况,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把握社会稳定的大局,科学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引导和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高紧跟中央、维护中央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和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广大党员和干部增强进取心和使命感,在改革大潮中提振精神状态,在发展进程中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提高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戮力同心、奋勇开拓更加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稳定新时代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热电公司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