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升初学习衔接存在问题调查和解决对策

2018-05-14孙胜法

考试与评价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学阶段题目中学

孙胜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初中生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课程学习呢?这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说实在的,在小学,有的是学习的佼佼者,为什么现在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会变得如此凄惨?有的学生在小学也是中等的,为何一进中学,便产生厌学情绪?更引人思考的是,有同学进校时的成绩,在全年级的前茅,然而现在的考试成绩却一落千丈,并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但也有同学进校时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每次考试,成绩在年级中跃进了十几名?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也考虑到大部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市区家长跟得紧,问题不是很明显,南安大部分学生在农村),我觉得有必要思考研究这一问题。

二、小学与初中存在的区别

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小学与初中在以下六个学习方面有存在区别,应该处理好小学到初中学习接轨工作。

第一,小学时大部分学生做大量的题目,老师反反复复地评讲,直到让学生见到类似题目,就能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题目,去掌握有关知识。而中学阶段,则是通过掌握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小学学习的知识有限,更主要的是考试不超出课本范围。但中学阶段的知识面就广博得多了,而且考试的题目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根本训练不到的。所以,只能通过掌握理解知识去解答类似的题目。

例如,不少同学在调查问卷中提到:小学时,每一次的大、小型考试中,有不少类似的题目,甚至是一模一样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以至学生的判断就是:只要多做题,分数就能高。然而中学知识点多,形成了一个有次序的、有规律的知识网络。在考试中,很少题目是曾经做过的,但又似曾相识,然而却又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答每道题目,方法灵活,多种多样。因此,就应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应全面掌握知识,然后在题目中灵活运用。

第二,小学时,老师、家长时时鞭策跟着学生,不让他们有丝毫的松懈。可以说是在监督之下学习。在校时,也有老师轮班坐镇在教室。回到家里,临睡之前,父母总是还要问一声: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但到了中学阶段,就不同了。老师值班,老师就不再是到学生中问他们掌握了吗,而是等着学生去问问题或者讲练习,因为在中学的老师观念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同学在调查报告中说道:小学时,教师发了很多的复习资料,而且每天划分好了版块,要求天天完成。但中学,鉴于学生之间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作业的弹性较大,而有些同学正是在这种失去监督的弹性作业中出了问题。

第三,在小学,文科的学习,以识记为主,很多内容只要背出来,就能考得好分数。但中学却不同了,首先是学生不知道背什么,而后是即使背了,也考不到好分数,因为考试中大量的是理解分析性的题目。

第四,从教学方法上看,在小学,老师上课以讲为主,且是几天反复讲一个知识点,学生以听和记为主;但在中学阶段,很多老师的上课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讨论帮助为主。习惯了听的学生,一时还无法参与到讨论中去,而讨论的过程,又无法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于是学生上课变得无事可做。

有学生在调查中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段内容:小学时,每天老师上课时都在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写了一黑板后,擦了再写,写了再擦。整堂课,学生的笔在手中不停地写,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黑板,生怕少记下一点,这样一整堂课在记笔记中渡过;而上中学了,老师整堂课在黑板上写着(除数学科外)那少得可怜的笔记重点,其余几乎都难以在书上找到,而且有大部分时间,老师会引导我们自主学习――讨论,然而对于讨论,我们的认识却是陌生的,就这样,“讨论”变成了“交头接耳,互相嘻戏,谈心”。当老师提问之时,教室顿时变得毫无声息。气氛尴尬。无奈之下老师不得不把答案给了我们,此时,我们拿起笔,气氛又“活跃”了起来。

第五,小学与中学的知识难度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更具有综合性,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从单一性的解題过程转变到综合性的解题过程中来。

第六,中学阶段的老师应该能采取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习接轨工作。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应该常常反思学习方法和内容,如记录成长档案,并请学生经常去反思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成长的这一角度引导他们真正的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三、解决对策

通过大量的调查、采访和案例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

第一,初中依然做大量题目已是不可能了,所以题目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抓典型题目进行训练。在接轨过程中,应该慢慢减少做题的量,但要注重掌握解题方法。要先理清知识,然后训练题目,在训练题目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探寻方法。

第二,应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作为初中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认真作业,善于解决问题。要敢于在学习中“犯错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在遇到自己不能解的问题时,要向同伴、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第三,对于每一个问题,应该有居高临下的解题态度,全面审视,分析,注意抓实质,要化特殊为一般,培养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找些问题,多思考,敢于“犯错”,而这些“错误”能引发学生及早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走出误区。这样就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提醒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应该跟着老师,积极思考,积极探索。遇到课堂讨论,更应主动参与,要克服心理的畏怯,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怕丢人。同时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并吸取别人的正确见解,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探究问题。

第五,最基础的,当然是掌握所学的知识,透彻理解,灵活运用。但更重要的是上课时,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做题巩固。即使在看参考资料或例题时,也应注意解题方法的积累。而在做题时,则更应探引导学生探讨解题的方法。

第六,应该借鉴课改提出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主动探索的意识、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学科学习中去。

猜你喜欢

中学阶段题目中学
基于手机管理的初中班主任工作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探析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追根求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复数学习中的四个误区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如何使物理的教与学变得简单有趣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