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发展路径

2018-05-14徐丽媛马桂芬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互联网+高职

徐丽媛 马桂芬

[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关注并着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针对高职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新思维培养不足、创业启动资金匮乏等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包括:深入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充实创业教育内容;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优势,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深入洞察“互联网+”的发展,开拓创业教育新思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创业教育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丽媛(1982- ),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马桂芬(1967- ),女,河北孟村人,沧州市职教所常务副所长,教授。(河北 沧州 061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71-04

“互聯网+”的迅猛发展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广泛应用已势不可挡。如何依托这些高新尖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拓众创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教育者亟待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抢占基于“互联网+”改革创业教育的先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

一、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创业教育逐渐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各所高校积极拓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把创业教育课程从最初的基础创业理论课程,改革成从新生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到“创新思维与方法”再到“创业指导”的循序渐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规划、持续、由浅入深地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将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打破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将创业教育与基础课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素质;将创业教育落实为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创业的流程,在体验中认知自己,认知创业内涵,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将创业教育内容细化深入,改变毕业前集中短时间创业就业培训的授课计划。创业教育形式也从单一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式,改革为借助社团、勤工助学等活动开展的实践式教学模式,校园中与创业相关的活动急剧增加,从社团活动到创业型大赛,从校企资源整合到创业精英讲座,使大学生燃起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在各省市及全国的各种创业大赛中,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计划有相当一部分被投资者看好,甚至已转化为实际项目得到成功应用,其中也不乏高职学生的创业项目。

2.创业意识普遍提高,新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不仅席卷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各个阶层,也激起了高校师生自发的创业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欲望。根据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统计报告的数据,89.9%的在校大学生有过创业意向,其中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有18.2%。创业大潮不仅影响着高校学生,也使得学生家长对就业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打破了先前的“铁饭碗”就业思维,逐渐接受并支持子女创业梦想的尝试,这使得大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

二、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践行者,也是决定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就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师队伍大部分是由基础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教师组成,专门从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并具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少,虽然部分院校聘请创业精英、企业成功人士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但也多停留在言传和理论层面上的“谈创业”,并不能切实达到创业教育的要求。就学生创业意向而言,职业院校大多专业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向不能脱离所学专业,而专业的专任教师多担任专业技术课程的讲授,并不涉及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这就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懂专业的教师不懂创业,熟悉创业的教师不懂专业技术,这一尴尬局面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2.创新思维培养不足。一是创新思维课程开设不到位。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思维,更多的创业机遇和灵感均来自创新思维。从事天使投资的俞敏洪曾表示,其接触的500多个创业项目中,大约有95%的项目缺乏创新因素。就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将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前趋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但是该课程往往与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创业指导融合为一门课程,教授创新思维内容的时间相对较少,有时甚至是一带而过。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概念,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懂得什么是科技创新、什么是知识创新、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方法和技法,学会如何根据时代和技术的变迁运用这些方法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去探究并解决问题,用独特的视角发现新的事物。这门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然而却受学时短、师资少等条件的影响,并没有扎实地开展教学,这也就造成后期的创业乏力。

二是学生的创业视角受限。当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超乎人们所能预知的范畴,如果创业的视角仍然停留在过去,而滞后于科技所带来的改变,那么对应的创业项目也将注定失败。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使不能引领高新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具备紧跟技术的发展变革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应对的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这就使学生很难具备敏锐的视角,更不要说根据时代的变革挖掘新的创业项目。

3.创业启动资金匮乏。创业离不开启动资金,有很多创意不错的创业项目因为筹集不到启动资金,最终不了了之。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大多来自于父母,即使是三五个学生合伙创业,资金的来源也多是家庭。虽然毕业后创业的观念已经逐渐被大部分家庭所接受,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支持学生创业。国家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频频推出,让创业学生看到了希望。但是,政府、学校、企业等所设立的创业基金毕竟有限,想申请到也比较困难。

除此之外,创业场地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又一绊脚石。虽然创业孵化基地并不鲜见,门槛也不高,但是这些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并不适合一些创业项目的开展,另辟合适的场地又使创业学生面临一个不小的资金缺口。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1.深入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充实创业教育内容。“互联网+”已被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其不仅仅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产业的变革以及推动实体经济和新生产力的变革,更是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推动经济社会新形态的形成。用狭隘的视野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将很难抓住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互联网+”不仅仅是“跨界融合”,更多的是“连接一切”。“互联网+”打破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固有边界,重塑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机构以及文化结构,抛开“互联网+”谈“双创”,其出发点本身就已滞后,注定会被迅速淹没在急速前进的“双创”大潮中。基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所产生的智能工厂、移动支付等新型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颠覆了与之无关的行业。例如,导致相机企业销量惨淡、每况愈下的不是同行业竞争,而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化;致使方便食品销量急剧下滑的不是同行业竞争,而是美团、嘿饭等互联网外卖行业的急速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生态要素,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智慧民生等系统地串联到了一起,推动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因此,要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认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双创”系列课程中,增加创新课程内容比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突破思维定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模式。

2.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优势,丰富创业教育形式。传统创业教育形式受到教学器材、活动场地、实训场地等的限制,仅仅将创业课程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在PPT课件中演示,效果十分有限,往往是昙花一现。麦克思对2015届、2016届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从创业活动方面来看,大学生首先是对假期实习、课外兼职的创业教育活动认同率较高,其次是对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模拟创业活动较认同;从创业教育需要改进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认为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其次是认为创业教育课时少、教学方法较单一。因此,应基于互联网,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搭建智慧型课堂,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一是利用QQ群组、微信讨论群组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增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缓解学生不好意思问、不敢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尴尬现象,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师生课下交流的机会,保障创业教育的及时性。二是建立和推广校园创业公众号,为学生发布最新政策法规,推送最新“双创”类文章,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了解发展动态。三是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创业教育课堂,使学生摆脱单纯的课堂讲授的枯燥、无味,在领略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真切地体验实训情境。例如,随着云计算的飞速发展,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均提供了功能丰富的开放性创业平台。平台中不仅提供众创空间的申请服务、创业过程所需的商标注册、法律服务、营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微信公众号推广服务等,还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线下的创业培训课程,有效弥补了创业教学过程中信息资源匮乏、教师资历有限的不足。

3.深入洞察“互联网+”的发展,开拓创业教育新思路。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了新型商业模式,使得同行业企业间从产品竞争升级为商业模式的竞争。创业本身以捕捉商机为切入点,创造新颖产品、服务或新型商业模式,从而获得利益、实现价值,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具有风险和利益回报的过程。“互联网+”不仅包含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包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高职创业教育必须突破固有的思路,引入“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思维,在教学、实践、实训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传统及新兴业态,拓宽创新创业视角。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创业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远程讲座及微视频,从创业准备、团队组建到产品研发、产权保护再到融资渠道、法务帮助等各方面获取更多的资讯,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发现创业商机,探索适合的创业孵化平台。另一方面,微博、播客、微信等新媒体也为学生的微创业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一个公众号、一个二维码就能够为学生的“创业初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新型网络筹资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可能。

4.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创业教育成效。据相关部门统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但也仅有2.3%。调查显示,毕业后即创业的毕业生三年后有高达60%的人放弃继续创业。创业失败率高、成功率低是高校创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不仅为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开启了“绿色通道”,同时也为高校创业教育者提供了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平台。导致创业失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市场定位不准确、目标客户群分析不足是比较关键的因素。“互联网+”改变了大众消费方式,发掘隐藏在大量消费数据背后的商业需求,作为创业准备阶段的实践项目,有利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准确定位;搜索引擎营销、新媒体营销、网络社区软文、网络视频营销、网络广告营销等商家所追捧的营销方式,引导学生尝试和体验各种网络营销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顺利推广。规避创业风险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融资渠道单一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众筹是一个融合市场调研和筹集启动资金的新式融资渠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方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C2B模式,适合有创意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个人或小微企业。以京东金融社区中所提供的免费众筹平台为例,其所提供的“轻众筹”和“产品众筹”受到众多创业者的青睐。“轻众筹”是一种审核简单、即发即筹的众筹模式,一般借助微信、微博、QQ空间等平台发起众筹,面向年轻群体;“产品众筹”则是以产品发售形式,获取出资人的资金后,筹资人按照项目计划制造产品或进行服务前期准备,再给予出资人产品或服务回报。对于资金贫乏的创业大学生来说,网络众筹正如“久旱之后的甘霖”。所以,从创业项目的定位、营销到融资,让学生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可以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总之,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内涵,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建智慧课堂,将创业服务平台引入实践活动,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及时掌握“互联网+”发展动态,开阔创业教育视野,拓宽教育思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创业成效,培养出更多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亮.“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2016(2).

[2]王祖莉.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周苏,王硕苹,伊嫱.创新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4]钟晓军.“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3).

[5]王一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濟师,2016(9).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互联网+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