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小说《蛙》中“姑姑”人物形象分析

2018-05-14陈淙毅

知识文库 2018年5期
关键词:姑姑小说生命

陈淙毅

莫言小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娃”这个主题,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塑造了“姑姑”这个复杂的乡村女医生形象。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姑姑”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姑姑”心理状态的变化,并由此引发对于她身上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为引线,引出的是蝌蚪对“姑姑”种种经历的回忆,这些内容看似为杉谷义人提供的平实素材,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精彩的“原小说”。而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则跳出了蝌蚪的叙述,向人们呈现了一部九幕话剧,将作品推向巅峰之时爽利结尾,使人们久久停留在高峰的阅读体验之中。信件、小说以及戏剧融于一体,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达空间和层次感。小说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姑姑”的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从医50多年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传递出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

1 “姑姑”的人生历程

小说中的“姑姑”,名字叫做万心,“姑姑”的父亲是当年八路军跟随白求恩的从军军医。“姑姑”卫校毕业后在高密东北乡当起了妇产科医生,此后,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她推行新法接生,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被当地人奉为“送子娘娘”。但是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姑姑”也从万人敬仰的“送子娘娘”变成人人唾弃的“杀人妖魔”。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她手段极其强硬,变得六亲不认,“姑姑”是有着一种为计划生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步入晚年后,“姑姑”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开始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她对青蛙的恐惧、对泥娃娃的吊唁直到最后上吊自杀,都是对过往的一种忏悔,对自身的一种救赎。

2 “姑姑”的人物形象分析

2.1医术高明,年轻有为。

“姑姑”從卫校毕业后,继承父辈的衣钵,成为了一名乡村妇产医生。那时高密东北乡村庄中大部分的小孩都由“老婆娘”使用古老、不科学的方法接生,因此婴儿的存活率不高,在“姑姑”以科学的接生方法成功挽救了处在生死攸关的艾莲母子后,名声大振,她坚信科学,鄙视老接生婆对科学的蔑视、对人命的草率。这时的“姑姑”医术高明,年轻有活力,每个经她接生的产妇都对她赞赏有加、心生敬意,很多情况危急的产妇都在她手里转危为安,渐渐的“姑姑”也小有名气,取代了传统的接生婆成为了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送子娘娘”。

事实上,村民对“姑姑”的肯定和拥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对党、对革命的拥戴。“姑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村民的思想,党和国家的形象因为“姑姑”对高密东北乡的奉献而变得具体、高大起来。

2.2心狠手辣,雷厉风行。

当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姑姑”作为党的忠诚拥护者,她十分认同党的这一决策,并且以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身份坚定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一直坚守着“决不让一个漏网”的原则,为了实行计划生育,强逼已经怀孕五个月的侄媳妇做引流手术,结果造成了一尸两命的悲剧。她对政策的执行近乎疯狂,她冷血地让孕妇流产、让男人结扎。在面对不遵守政策的村民时,“姑姑”使用扒房揭瓦的野蛮手段来逼迫,有孕妇为了躲避“姑姑”的追捕而无奈选择跳河逃生,结果因体力不支而溺死在河里。这个阶段的“姑姑”人物形象已经扭曲,她在自己的家乡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雷厉风行,大义灭亲,忘却了她作为医生应拯救生命的职责,缺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成为了一个缺失个人自主意识的执行工具,对党和革命迂腐忠诚。

2.3良心忏悔,自我觉醒。

“姑姑”一辈子相信科学,坚信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为了党的事业,奉献了半辈子的时光,但最终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她晚年的时候,经受着来自自己经历的拷问、灵魂的煎熬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为了驱散死去的娃娃的阴魂,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她开始寻找自我救赎道路。在作品的最后话剧阶段,那些在“姑姑”手下流走的无数小生命幻化成青蛙妖精不断地对“姑姑”进行拷问和鞭笞。脑海中的那些蛙声,在“姑姑”的耳朵里就像孩子们的哭叫,都是来向她讨债的无数冤魂。“姑姑”最后嫁给了村里的泥人匠,她让丈夫用泥巴将那些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被打掉的孩子一个个捏出来。“姑姑”将他们供奉在小黑屋子里,每每上香也振振有词,这是她对自己前半生罪恶的忏悔,也是对生命的告慰。话剧中最后一幕,“姑姑”上吊自尽,被救下后的“姑姑”得到了心灵的救赎和轻松。“我就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死过的人这是赎罪,也是对自己的交代。这是一种死而复生和“姑姑”对自己的重生。

3 对“姑姑”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姑姑”身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她的典型性体现在她的整个生命历程与当代政治文化运演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在一起,她从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儿”一步步走向人性异化的过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生命、对历史的思考。

3.1“姑姑”——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的产物。

中国广大乡村一直信奉着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所以尽管“姑姑”不遗余力地狠抓计划生育,但收效甚微。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发展现代化国家的无奈但必要之举。传统的生育观念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交织在一起,于是塑造了“姑姑”戏剧的一生。小说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3.2“姑姑”——是梦想与现实冲突并存的产物。

小说一开始将“姑姑”塑造成一个完美、高大的形象,但随着小说剧情的不断深入,姑姑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姑姑”的人生命运也开始走下坡路,最终成为苦难和罪恶的承担者,承受着各方责难。姑姑善良的本性并没有完全沦丧,她的内心深处充满矛盾,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及国家意志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让她感到撕裂和疼痛:“群体与个别”、“大我”与“小我”、理性秩序与私人选择等二项对立在她身上此消彼长、纠结不清。“姑姑”的人生因为坚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充满悲剧色彩,但“姑姑”对党、对革命的坚守与拥护并没有动摇,最终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透过“姑姑”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让广大读者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正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寻得对生命的正确追求。

“姑姑”这样一个角色在小说中的出现,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善恶来评价她。作者莫言借“姑姑”这个人物,表现出了作为亲历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分享和思考,对传统和愚昧的抗拒、抵抗。对“姑姑”这个人物,我们不能一味的厌恶和鄙视。作为一个计划生育的前线执行者和妇产科医生,我相信她也并非冷血无情,她也是对自己有过拷问和无数次的纠结。她对生命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就像她在文中的一句“我有什么办法呢。”。她一只手托起生命,另一只手沾满了鲜血,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她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她对家人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在她生命的末期得以宣泄。用她自己特殊的方式,书写了那一代人的无奈和悲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共茂名市电白区委党校、电白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姑姑小说生命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姑姑出嫁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