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吗

2018-05-14侯新旺张大勇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包容性中华文化世界杯

侯新旺 张大勇

《现代汉语词典》中,“特有”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特别具有的;二是独特的。人教版(2014年4月第5版)《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下简称《文化生活》)第70页写道:“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从行文逻辑看,这里的“特有”指向“独特的”意思,即中华文化有独特的包容性,这种独特性就在于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并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通观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只有中华文化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了吗?笔者认为教材的表述值得商榷。

一、这一表述使教材前后逻辑矛盾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状,人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活》教材第32页明确指出:“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不难看出,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如果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如何能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全世界岂不是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坚持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生活》教材第53页指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博采众长与兼收并蓄的意涵具有一致性。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宏观背景下,如果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为中华文化所特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做到海纳百川、熔铸百家,又如何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果真如此,文化创新岂非只有中华文化一家能实现?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讲“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阐述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无论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还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都是对人类文化发展一般意义上的规律性认识。基于此,文化发展离不开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共性要求,如果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该如何作为、如何发展?退一步讲,就算西方文化中存在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与做法,“西洋皮箱文化”带着它的傲慢和坚硬向全球扩张,那全世界还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呢?

二、这一表述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

纵古论今,巡观世界,能展现文化包容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近邻韩国和日本看,韩国大力推崇“身土不二”的“韩国精神”,而这个词最早出于《大乘经》“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意即身体和出生的土地合二为一,韩国政府以此来时刻提醒国民要爱国,多用本土产品。日本有集神道、佛教、儒教、禅学于一体的武士道精神;另外,作为哲学化的儒学,宋明理学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及民族气质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洋包袱文化”的包容性和柔韧性,是东亚近代文明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这条道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也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如果沿线国家文化中没有包容性,这条丝路如何能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融。2013年山东高考文综试卷第22题题干表述为:“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意大利青花瓷设计工艺吸收借鉴了中国瓷器文化的长处,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人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更为明显。孔子学院、唐人街、中国功夫等在今天能走向世界,其前提就是异域文化包容性的存在;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就极大地渗透了中国文化元素。

李政涛教授在《重振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中指出:“大学的开放精神,不仅体现在没有校门、围墙,也不只体现为所有人,包括流浪汉、乞丐等,都可以进入洪堡大学浏览和借书,洪堡大学的校园卡、上网号可以在全德国任何一所大学通用,更体现为一种包容、大气的胸怀,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野是世界性的,绝不会拘泥于某国、某门、某家和某派,而是在综合中变得融通或贯通。”这种大学的开放精神是否与包容性为中华文化所特有相矛盾?

鉴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英国政府引入中国数学教材,并让英格兰近半数中小学参与学习上海数学教育经验。2018年2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访华期间签署了一系列教育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将双方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延长至2020年。这不是文化包容性的鲜明体现又是什么?

三、包容性是今天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这更需要各国文化有包容心态、世界眼光和天下胸怀。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为世界各国高度认同,内在包含着其他国家对包容性的认可和接受。文化具有交流传播的内在属性,如果没有包容性,文化封闭保守,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空中流变、共享、互动就难以实现。在今天,各种文化要素在各民族、各国家间传递、扩散和迁移,从一域到他域,从一国到他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日益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共识。

2018年第21屆俄罗斯世界杯为亿万球迷奉献了一场场视觉文化盛宴。以足球为媒介,各国文化纷纷亮相,其中包含的中国元素闪耀世界杯令人印象深刻。本届世界杯的吉祥物——一头名叫“扎比瓦卡”的西伯利亚平原狼就是由中国开发、生产和进行全球销售;6月14日晚揭幕战上那6名来自中国的护旗手,他们代表着中国少年形象踏入卢日尼基体育场的草坪,这是世界杯近90年历史里,首次出现中国护旗手;此外,10万只小龙虾由武汉启程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俄罗斯丰富了世界杯饮食文化,俄罗斯世界杯纪念币银章是由中国南京造币厂制造的,中国东莞的伟光集团是世界杯官方授权纪念金杯唯一供货商……精彩绝伦的足球文化中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绝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但不要有文化自大;要有文化谦逊,但不要有文化自卑;要有文化宽容,又不失文化立场。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在《文化生活》教材第70页的相关位置去掉“特有”二字,是更为妥帖的。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华文化世界杯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多彩世界杯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世界杯搞笑来袭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
世界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