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学在《生活与哲学》中的运用

2018-05-14鲁慧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知识文本

鲁慧

摘 要:《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中最有思维难度的模块。它需要教师运用深度教学方式,在悟透文本的深意、挖掘知识的深层、注重思维的深度中,触及哲学教学的本质,以提高哲学课堂的思辨色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生活与哲学; 文本;知识;思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流于浅层化,对教材文本和实际教学内容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数量,忽视知识的内涵;过于注重知识的表层,忽视知识的深层;过于注重知识本身,忽视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浅层化的教学方式极易导致学生思维的表层化,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路狭窄、思维简单,难以自己建构知识。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中最具有思维难度的模块,更加需要政治教师通过有深度的教学,用符合政治学科本质属性的教学方式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政治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以笔者执教的“意识的作用”为例,谈谈《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的尝试。

一、研读教材,悟透文本的深意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政治教师只有仔细研读教材,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教到点子上。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意识的作用”一课的教学难点,这个点如果没有讲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但教材关于“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表述只有寥寥数语,语焉不详,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

笔者在反复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作出了如下的解读:人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各种感官和仪器会接触到观察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实践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这是一个“自觉选择”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对象形成不同反映的重要原因。“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能动反映过程。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借助感官和仪器把握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透过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还能够利用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在人脑中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自觉选择性”是“主动创造性”的前提,它为后者的加工制作活动提供了经过筛选的原材料,使意识活动具有主体差异性。

基于这一解读,笔者选用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林场勘探选址时,林业部专家从荒漠深处一棵迎风屹立的落叶松上,看到了塞罕坝还具备植树造林条件,最终经过三代人、55年的奋战,终于在高寒荒原培育出百万亩人工林海。据此提出问题:是什么样的一种能力,使专家从“一棵树”上看到了“一片海”的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归结出林业部专家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从这棵落叶松上看到了塞罕坝树木成活的客观条件,相信如果付出充分的努力,假以时日,是有可能实现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转变的,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教师仔细研读教材,悟透文本的深意,是深度教学的基础。《生活与哲学》的教材文本内容非常精简,有的知识点表述比较抽象,学生难以领会,更加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度研读教材。只有教师对教材文本研得深、读得透,才能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才能精准简约地进行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跨越表层,关注知识的深层

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深层结构揭示的是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就高中政治学科而言,所有教材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治学科的具体知识,对基本政治理论进行表述分析,这是知识的表层;另一个层面则是具体知识背后蕴含的政治学科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取向,这是知识的深层。有深度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层,而要进入内部挖掘其深层意义。

《生活与哲学》是我们国家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一门课程,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停留于传授哲学知识这一表层,而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使哲学课具备其应有的哲学味。

“意识的作用”一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大块知识,许多政治教师在运用具体案例分析、论证完毕这三块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楚三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就结束了教学。这样的课堂看似完整,但细细品来,会发现它只具有哲学课的形,未能有效传达出哲学课的精髓,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个中缘由就是因为其哲学课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未能跨越表层触及知识的深层。

基于这一认知,笔者在执教“意识的作用”时,在引导学生完成三大板块的知识建构后,每一板块都以教师总结的方式呈现相应的哲理箴言,努力触及哲学知识的深层结构,让课堂散发出浓厚的哲学味。如,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句“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引导学生感悟到人类意识的伟大,在于能够借助“思维的眼睛”,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以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人类用认识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让学生在品味哲理的同时,理解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并为人类意识的能动性而骄傲;用毛泽东的哲理名言“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一切工作的科学性,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的正确性,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

《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只有超越表层到达知识的深层结构,才能使哲学课堂散发出浓厚的哲学味,形成政治学科应有的精气神,才能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各种现象及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养成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精设问题,注重思维的深度

政治学科的教材文本通常是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简要地表述学科知识,无法呈现隐藏在这些学科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这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实施深度教学,精心选择合适的背景情境,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注重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的教学。

“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学科方法之间并不互相排斥,每一个学科知识的得出,都始终贯穿着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同样,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中真切体会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的作用,学科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思维教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1]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意识的作用”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做了如下的尝试:

上课之前,笔者将学生按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大知识点进行分組,在组长的协调下搜集塞罕坝从高寒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的相关资料,并从搜集的资料中整理出与各自负责的板块知识相关的素材,设计与之匹配的问题,上课时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考虑到学生毕竟能力有限,上课前笔者与三个小组的代表一起,共同就学生整理的素材和设计的问题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素材和问题:

素材一:“塞罕坝的前世今生”(介绍塞罕坝从木兰围场的一部分→高寒荒原→百万亩林海的变迁)。问题:(1)为什么国家要作出在塞罕坝建大型林场的决定?(2)是什么样的一种能力,使专家从“一棵树”上看到了“一片海”的希望?

素材二:“塞罕坝的艰苦创业”(呈现的是4分钟的视频:塞罕坝用青春和汗水缔造绿色奇迹)。问题:塞罕坝精神激励着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缔造绿色奇迹,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素材三:“塞罕坝的绿色发展”(展示塞罕坝的生态价值及其衍生出的经济价值)。问题:塞罕坝人是怎样利用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

上述处理的共性特点在于,遵循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对学科知识的初步理解去搜集、整理社会生活素材,再在设计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能力。这一学习过程将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学科方法相交融,努力还原隐藏于哲学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从而实现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情境是学生思维的背景,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精心创设合适的情境并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将哲学知识的发现和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学习方法的习得有机交融,是《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应有的深度。教师教学的最高目的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哲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哲学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教师在悟透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努力挖掘知识的深层意义,注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会使哲学课堂充分展现出其学科的思辨色彩,使哲学课散发出浓厚的哲学味,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邢红军.中小学思维教学的深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7):38.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知识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