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路在应用型院校的创新探索

2018-05-14苏冠贤苏雄武潘红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数据互联网+

苏冠贤 苏雄武 潘红

[摘要]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发展呈现新形态。“互联网+应用型院校”是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应用型院校各层面的工作创新和管理变革,对其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应用型院校务必把握机遇,实现服务理念在行政管理中的全渗透,重视以数据应用与分析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型院校 大数据

[作者简介]苏冠贤(1982- ),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馆员,硕士;苏雄武(1967- ),男,湖南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潘红(1981- ),女,广东河源人,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广州高校治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7GZGJ70)、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YJA880064)和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173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51-04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首次出现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其战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进行有机整合,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推动知识社会创新2.0下互联网形态的革新与演进。“互联网+”能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切实降低工作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高工作效率,为各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

“互联网+”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案例比较多,如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腾讯公司CEO马化腾指出,工业互联网正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互联网+”正在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互联网+应用型院校”必将带来教育发展的“新生态”,深刻影响应用型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管理与建设。

一、“互联网+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和特征

由“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展开并衍生,“互联网+应用型院校”是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型院校的流程及组织再造,创新工作模式,推进教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和无纸化,实现对应用型院校各层面的工作创新和管理变革。“互联网+应用型院校”是以师生为核心,以信息数据为发展动力,从根本上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在线化是指应用型院校的业务从线下转为线上;数据化是在线化实现的结果,主要任务是数据的积累、使用和挖掘,并提供科学决策。

“互联网+应用型院校”主要体现出三大特点:平等性、开放性、多样化。平等性是指互联网的提供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身份、地位、年龄、地域有何差异,均平等地享有教育信息平台提供的教育内容,一切不平等的标识将不会出现,教育过程将更为平等;开放性是指教育将呈现开放形态,其思维不局限于传统和当前,而需要开拓创新;多样化是指在互联网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多元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去满足不同个体的体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教学环境。

二、“互联网+应用型院校”的影响

(一)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互联网+”给应用型院校管理改革带来重要契机,并影响综合管理的各个方面。一是通过院校内部业务的线下整合,转变为线上流程办理。近年来,一些学校建设整合性服务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二级管理和体制创新改革,以建立“一站式”服务为目标,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管理模式,并依托信息化作为有效手段来管理数据和疏通流程,最大限度地将业务和服务解构,流程和界面分离,形成服务的“碎片化”和管理的“平台化”,实现创新性的服务体验。二是在服务过程中引入评价机制,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的评价,保证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改善治理的透明度。三是逐步让学校从权力管理迈向规则治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是没有任何偏见的,打破权力触角的延伸,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实现应用型院校的内部良性治理,这实际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师生权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平性体现和法治原则下的规范平等性体现。

(二)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当前,以“互联网+”为首并联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为应用型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使其逐步由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互联网+”对应用型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可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一套基础体系、一种创新形态”。

一个核心特征是指信息化从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向数据技术(DT,Data Technology)的迅速发展,这是“互联网+”新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向,是给数据松绑、交换、流动,并帶来新的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套基础体系是指“互联网+”模式下应用型院校的“云”“网”“端”的新技术形态。“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它为 “互联网+”的数据提供存储空间,并根据数据内容构建直观反映现实状态的数学模型;“网”除了指互联网,还包括物联网等网络的相关延伸与拓展,是“云”与“端”之间的桥梁与通道;“端”指各类终端,既包括传统的个人电脑,也包括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

一种创新形态是指“互联网+”形成智慧校园的关系形态。依托“互联网+”的有机融入,各类信息化应用从网络连接走向数据对接,信息和数据不仅仅是通过网络连接方式进行传输,更重要的是在与云端充分融合后,实现交互自由,并在数据流动、共享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

(三)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具有广域、跨界等特点,它将重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第一,改变授课模式。互联网教育将构建教育领域的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模型,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动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改变传统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第二,产生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模式下,学生作为求知的主体将得以充分展现,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每个人既可以学习知识,也可以提供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也为应用型院校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三,颠覆教学过程。教学将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衍生出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与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三、“互联网+应用型院校”创新探索路径

(一)重视服务,重塑应用型院校管理的内涵

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院校应以“互联网+数据+服务”模式为发展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实现服务管理理念的全渗透,重塑管理内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提供以师生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互联网模式下,“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的理念成为应用型院校综合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它要求必须将师生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破除传统模式下师生从各行政部门获得分散式服务的单一线下模式,开拓无缝隙的、提供优质服务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有效推动学校管理体制从科层制组织向扁平化组织发展。

2.重视“公开透明”管理方式,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构建服务型管理,向广大师生公开各项工作、服务的相关制度、流程和职责,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建议,耐心聆听师生的诉求、需求,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综合管理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服务管理组织主体的多元化。

3.搭建“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加强综合协同能力。“互联网+数据+服务”要求提供即时性、整合性的在线服务,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模式。一方面,网上办事大厅提供线上服务,将各部门的线下业务放在线上申请、审批,并集成校内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融合与应用协同,为师生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实体办事大厅提供线下服务,主要包括业务咨询、服务引导、业务代办等。网上办事大厅的线上服务和实体办事大厅的线下服务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共同构成“互联网+”应用新模式——“互联网+校务服务”,这对应用型院校加强工作协同、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大数据,积极探索应用型院校智慧校园建设

1.构建大数据全方位管理架构。在充分依托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大数据管理机构,成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化建设的责任部门;其次,制定大数据管理规则,完善并制定与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制度法规;最后,构建大数据标准规范,在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过程中,逐步完善大数据及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

2.提高大数据对应用型院校的科学决策功能。应用型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零散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仅仅实现了数据管理的初级功能——数据存储,数据不连通产生“数据孤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需集成人事、财务、后勤、办公等应用系统数据,横向打破各业务系统的壁垒,从系统集合到无缝连接,从单维数据存储到多维数据整合,全方位提高数据收集、存储、利用、分析的质量。只有当收集、存储并进行有效整合的海量数据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时,才能符合大数据共享与分析的条件,也才能将大数据分析辅助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利用数据去展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破解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数据问题。

3.促进信息化工作的战略规划。深化应用型院校信息化工作,在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推广和实施各类信息化标准,统筹、协调及促进全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别于“三大平台”中的公共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在前者完成数据积累、整合的基础上,承担着复杂的、多样的、综合的数据分析任务,可以让师生在使用网上办事大厅,享受“互联网+校务服务”的规范化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通过多数据源综合分析后的“智慧化”服务,是传统公共数据平台的“智慧化”延伸。

(三)重视在线教育,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Mooc、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兴起倒逼教育变革与创新,同时倒逼应用型院校加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

1.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应用型院校教学中的全方位应用。借鉴国外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适合本校校情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基于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教育架构,建设内容丰富、易于操作、兼具互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

2.精心挑选课程,凸显本校学科优势。互联网课程上线是要将本校学科实力最强、专业最具优势、教学最富特色的网络课程进行推广上线。应用型院校必须精心挑选,同时要求教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微课设计能力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学生沟通互动的能力,不能简单地、应付式地将课程搬到网上。

3.人性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互联网教育在整合社交网络、在线资源的基础上,应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让学习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我学习目标、知识体系、兴趣爱好等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另外,教师的启蒙、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环节,如通过视频聊天室、网络沙盘及线上论坛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正是“互联网+”模式下学习发展的趋势,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荆全忠,刑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

[2]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4]乔玉婷,鲍庆龙,曾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4).

[5]孙智慧,周湘林,余雅.整合性服务视角下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及其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6]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變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7]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

[8]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

[10]丁云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高等教育管理,2016(1).

[11]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EB/OL].(2015-O5-04)[2018-03-21].http://www.jyb.cn/china/gnsd/2015

05/t20150504_621032.html.

[1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大数据互联网+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