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当新时代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2018-05-14

奋斗 2018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改革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第三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着重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的重要要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基本方略,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的改革路线图和十九大提出的系列改革新举措落地生根,领导干部就要担当起抓改革这一重大政治责任,争当新时代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关键在于提高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落实改革、保障改革的能力。

一、提高谋划改革的能力

努力增强学习本领。这是谋划改革的基本前提。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就要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注重学习掌握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成为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的方法论根基。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6-2020年)》,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谋划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贯穿改革全过程。在谋划改革时,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入群众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群众生活的难点寻找改革切入点。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尺,探索群众评价改革效果的制度机制,让改革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考验。

突出问题导向。这是谋划改革的根本方法。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领导干部要树立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系统分析和全面剖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改革思路和有效的对策,成为善于破解问题的改革促进派和致力于攻克难题的改革实干家。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着力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主要问题,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注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力求“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

二、提高推动改革的能力

注重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统筹谋划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根据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合理安排先后次序和实施步骤,实现各项改革的协同共进。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聚合效应,产生同频共振效果。

积极探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对于一些需要攻坚、必须取得突破的重大改革,可采取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方法,搞好试点,在试点中“排雷”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把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从“点”到“面”的拓展,为改革攻坚提供源头活水和实践依据。依靠顶层设计提供的政策引导和方案指导,充分发挥地方、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大胆探索创新,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良性互动,把改革事业引向深入。

运用法治思维。只有于法有据,改革才能蹄疾步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挥法治在推动改革中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尊崇宪法法律,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注重法治程序,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实现推动改革与法律的立、改、废相结合,当改革举措需要制定、修改、废止、解释地方性法规来提供保障时,应及时启动相应的立法程序,需要先行先试的,提请相应立法机关授权;立法机关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改革进程的旧法要及时废止或修改,为改革开辟道路;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提高落实改革的能力

狠抓责任落实。这是落实改革的根本抓手。“为政之道,重在落实”。抓落实不仅是工作作风,也是领导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和水平。各部门发挥地方党委的作用,指导帮助部门和基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探索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改革项目按照改革目标分解任务,制定施工图和时间表,建立改革工作台账,制定考核细则,构建项目化运作机制。建立改革举措落地机制,每条改革举措都力争实现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责任清晰,为基层落实改革任务创造便利条件,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活化推进方式。这是落实改革的重要手段。用公开监督的方式“倒逼”落实,改革方案通过后能公开的要向社会原原本本公开,以利社会共同监督落实;用试点引路的方式带动落实,对争取到的改革试点要密切跟踪推进,注重培育典型、发现典型、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试点的先导作用;用督察问责的方式敦促落实,配强督察机构、加强督察工作,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真正督出实效。

强化督促考核。这是落实改革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进行排队督察,重点督促检查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地方党委深改组办公室牵头,联合地方党委督察部门、纪委监察部门,对改革项目进行专项督察,通过自评自查、材料汇报、量化督察、实地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改革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盘点。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等对各改革项目进行客观评估。

四、提高保障改革的能力

树立正确用人導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为衡量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提供了根本标尺。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让想改革的干部有机会、谋改革的干部有舞台、善改革的干部有位置,为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搭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涵盖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投身改革事业的持久动力。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改革创新难免出差错、有失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部署,细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区分开来”,用制度鼓励干部在改革创新中放开手脚、大胆作为,营造理解和包容改革失败者的宽松社会氛围,为“将改革进行到底”提供可靠保障。坚持适当适度的原则,健全发现预警、风险评估、及时纠正等程序,减少改革失误,管控改革风险,把改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对违背规律、脱离实际、群众反应强烈的改革举措及时叫停。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离不开崇尚、鼓励、褒奖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做好全链条的宣传引导,从改革思想理论的研究阐释、改革政策举措的权威解读、改革现实问题的解疑释惑、改革进展成效的宣传推介、改革先进模范的热情讴歌等诸多环节精准入手,提高宣传效果。推进宣传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把握改革脉搏,深入改革实践,捕捉生动细节,挖掘鲜活素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遵循传播规律,把握“时、度、效”,契合群众需求,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格局,为改革急先锋呐喊助威,为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成长壮大提供阳光雨露。<\\192.61.1.60\fzpaper\fdzzs\pubpath\kfdab.tif>

责任编辑/王沫wangm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习近平群众改革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标题党
“改革”就是涨价吗?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