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北民间舞蹈文化对那曲艺术团发展的影响

2018-05-14边娣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原

边娣

【摘要】本文重点以流传在那曲中部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为例,提出高原文化发展这一概念,并以那曲文工团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背景下论述藏北民间舞蹈文化,为自己探索藏北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并对这一地区的特色文化作了概述。

【关键词】高原;藏北民间舞舞蹈;那曲中部;那曲文工团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同一片蓝天下,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深,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并碰撞出闪耀的火花,产生更加璀璨的艺术之花。草原文化在美丽的高原上诞生且茁壮成长。迈入21世纪,在现代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舞蹈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并极具特色的重要成分,需要我们好好去继承和发展。

一、藏北民间舞蹈文化

在众多高原文化中,“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地方,也是我国高原的代表。

藏北高原文化指世代生息在高原地区的部落、先民、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高原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二、那曲地域概念之认识

藏北高地藏语称“羌塘”,意为北方广阔的高地平原,因此也称羌塘高原。在西藏的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到阿里地区的日土县东部高地,东到那曲市的色尼区县城以东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中心在东经90°,北纬30°附近。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2700公里,面积约占西藏的3/5,平均海拔4500以上,藏北高原的高和辽阔,是青藏高原的常态。

三、藏北民间舞蹈团队历史沿革

这里谈谈以那曲地区为例的藏北民间舞蹈团队的一些历史沿革,在过去悠久的历史中,那曲地区有关于艺术的一些基础情况。那曲地区几乎没有过专业的文艺团体,但舞蹈艺术文化一直在发展到了1972年9月,由洛桑任队长、德吉央宗和诺吉为副队长,由十几个人组成,有3件乐器,当时成立了那曲地区文化工作队。1978年,文化工作队更名为那曲地区文工团。到了1989年5月,由于那曲地区文工团与那曲地区群艺馆合并,更名为那曲地区文化艺术团。1995年,那曲地区文化艺术团分设为那曲地区艺术团、那曲地区群众艺术馆。经过近30年的发展,那曲地区艺术团有演员40多人,先后创作近200台歌舞节目。至2000年,那曲地区艺术团演职人员达到64人。

四、那曲文工团建立后对藏北民间舞蹈文化的探索和创作

藏北地区在经历民主改革后,牧民不仅从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成为主人,而且在文化上成为主力军,成为新西藏,新那曲音乐、舞蹈的创作者。那曲地区音乐、舞蹈的创作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运用传统的民间歌舞并加以叙述故事情节形式,1979年5月,在拉萨举行的全区专业文艺调演上,由文工团多吉才旦编导、黄绵瑾作曲的男子集体舞《热巴的新生》和《赛马会之歌》,索县宣传队李彬创作的表演唱《有意见》等节目和部分创作,其内容多方面表达了藏区人民对毛泽东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激之情。1980年8月,在大连举行全国首届舞蹈比赛上,地区文工团多吉才旦创作并表演、黄绵瑾作曲的双人舞《啊!家乡》荣获编导三等奖。此舞蹈借景抒情,描绘美好的家乡景色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创作作品传播藏区蓝天白云的美景和藏族人民在生活中悠然自得的美好。

1985—1991年,歌曲《县长本是咱牧羊女》、双人舞《牧童》、集体舞《草原喜舞》、创作《赛马之歌》、女子舞《牧女铃声》等多项作品获奖,这几年的作品创作者对自己心目中的家乡进行描绘,并进行了二次创作,在舞蹈中把藏北地区日常中最普遍的角色牧童和牧羊女融入了作品中,为它们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寄予了新的使命和希望。

1995年5月23日至7月2日,响应国家号召的“走出去”方针,那曲艺术团应奥地利国际民间艺术组织邀请,中国西藏那曲艺术团一行28人带着自创歌舞节目《牧童》《牧情》《艺浪曲》《热巴》《夏夜的牧民》《春女》《二胡舞》等作品出访德国、奥地利、荷兰三国。艺术团在奥地利维也纳、巴登市、德国菲尔斯霍芬市、帕邵市和荷兰恩兹荷德市等18个地方演出,行程3000余公里,历时43天,演出场次57场,观众达7万余人。演出获得了高度评价。对于藏区的艺术文化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停留在自己的地区,要自我创新创作,更要走出去迎合世界的步伐,迎接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们认识藏北民间舞蹈,了解藏北民间舞蹈。

2000年,西藏自治区人社局主办小品《卓玛》比赛中,编剧、编导各获一等奖;在2001全国群星舞蹈比赛中,藏北民间舞蹈代表性作品《热巴舞》获文化部银奖,《果谐》获文化部铜奖。2002-2006年,团代表赴辽宁和浙江慰问演出。2002年《霍姆斯斯》西藏自治区全区专业舞蹈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2005年《西藏红》女子群舞荣获全国三等奖,《欢乐的牧羊人》获表演优秀奖,《巨人的脚步》《热巴情》和小品《虫草卖给谁》获表演和创作三等以上奖。2005年《打墙舞》获优秀奖。2007年全区专业舞蹈比赛中集體舞《果谐之韵》获得二等奖。2015年《打墙舞》获优秀奖。从藏北舞蹈团队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到一些藏北舞蹈文化的改革和变化,以及藏北舞蹈团队——那曲文工团对藏北民间舞蹈文化的探索、挖掘,并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藏北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思考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在藏北生活的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在藏北高原藏族节日的所有民间文化传承中,羌塘草原的赛马节,赛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年在那曲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水草丰美的黄金季节,藏北草原连着一尘不染的蓝天显得有种神秘和惊艳之美。那曲镇与南角赛马场上总是布满了层叠的帐篷,密密麻麻的简直成了一个帐篷城,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的盛装。1993年,此项藏北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正式更名为“西藏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

赛马会上不仅充满着欢腾激情,洋溢着动人心弦的阳刚之美,除了牵动着多人比赛项目的跑马比赛,还有体育竞技项目,如拔河、篮球、足球等。各县民间艺术团队的文艺表演歌舞、服饰以及各寺庙的宗教艺术表演、《格萨尔》说唱等,足以让人们目不转睛以至于流连忘返,期待下一次的赛马会。草原的牧民们白天观看各种比赛和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藏北高原草原的点点篝火使得其成为了不眠之夜的美景,欢声笑语,光彩异呈。民间节日在生活中特定的日子中开展,每一次的民间节日活动不仅是人们情感和信息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促进文化相互碰撞出新火花、新颖文化诞生的日子,其悠久的舞蹈文化也是如此。在民间节日中,各个老艺人和其传承人展现自己多年的“苦功”和加入顺应时代进步的新文化元素的表演开展,为艺术团队提供很多好的素材。

藏北高原草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味,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因为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和独特的历史变迁的密切关系,所以藏北高原草原在表演舞蹈时,整个身体看起来比较松弛,不同于芭蕾舞的严谨和严格,身心处于娱己的放松心态,舞步较沉重,上半身动作动律往下轻垂,膝盖上下稍稍起伏颤动。

六、思考藏北民间舞蹈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

本人在那曲工作多年,因此对藏北民间舞蹈文化较为熟悉,认为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西藏那曲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主流那曲艺术团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断层,如老艺人、专业团队,因舞蹈职业的特殊性,年龄大了就不再适合舞蹈和舞台,老一辈的退场,却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补充,导致人才极度缺乏。政府和財政的支持力度相对于别的职业不够重视,地委、行署文艺管理部门缺乏发展意识和舞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除了那曲地区外,西藏其他地区都已经进行艺术团人才定向培养,那曲地区也应该加强对艺术团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实行专项人才培养。那曲地区文化艺术自古以来就是西藏藏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独特的地域与环境使得那曲地区有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特性,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通过政府支持培养和传播,才能让藏北民间舞蹈在原有基础上传承并不断与现代文化碰撞下与时俱进,发展、提高自身,才能在新鲜血液的输送中逐渐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丹增次仁.西藏民间歌舞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丹增次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2000.

[3]何永才.西藏舞蹈概说[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4]刘魁立.中国民间舞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罗旦.索县赞丹雪“热巴”艺术的历史文化及其舞蹈形态考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猜你喜欢

高原
国画赏析
高原往事
Jokes Today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