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2018-05-14徐凤秀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祠堂

【摘要】山西省朔州市刘家口村,是晋西北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刘家口龙王庙远近闻名,一块块石碑就是其历史的见证。刘家口村风淳朴,村民勤劳,家族观念很强,祠堂的修建是公共文化空间合理利用的表现。近年来,老年活动中心的修建更是为新农村的建设增光添彩,在这片热土上,刘家口村民谱写着专属于他们的一个个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

【关键词】刘家口龙王庙;祠堂;李氏家谱;村落设想与行动

【中图分类号】J522.5 【文献标识码】A

一、刘家口村概况

刘家口村位于雁门关外,朔州市区北十三公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矿藏丰富,民风淳朴,远近闻名。东西两面环山,南北沟壑纵横,是古代和解放战争时期通往内蒙、大同、偏关、平鲁等地的关口和要道。晋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坡,降水量少,农业社会尤以作物产量为重,而龙王在这里就是降雨的寄托,也就形成了早期的龙王崇拜,祈求降雨,五谷丰登。由于口子村刘氏家族居住最早,历史由名而得刘家口村。刘家口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异地迁居,遍布平朔二县。刘家口村现有430户,1114人,土地400多亩,耕地24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元,很多小学生在市内就读,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多为大学生、研究生及博士生;30~50年龄段多为工人、干部;种地看门便成了60岁以上人们的工作。

二、刘家口龙王庙由来与发展

刘家口龙王庙,在洪武年期间已初具规模,后因洪水侵袭,庙随村几经北移修缮。尤其在乾隆六十年,经大修成为朔州城北全神圣第一大庙。从2008年开始,经过七年大修,更是焕然一新,供佛祖圣像26尊,改名“鸿福寺”,并另建全村祠堂供后人祭拜。庙地共改建过三次,第一次在区南庙嘴选址修建,第二次从区南移改建到此地,此后修缮一直在原址进行,再无搬迁,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在此址基础上改建修缮。1958年前刘家口村和店平村不分,融为一体。石碑记载,《移建补修增修碑记》:

“蓋聞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是生民衣食之原,莫切於龍雨之澤,故都邑率建龍宫以報之……。”

据老辈人讲,该庙原为龙王庙,历史由来和修缮情况在石碑上记载得一清二楚。以前有一个两面高的大石碑,在破四旧的时候不知道丢弃哪了,记载更详述,现在仅存的四块小石碑也是沟裂纵横。石碑砌在东西墙壁上,东面两块是大清乾隆六十年篆刻,石碑记载,当时农村人们指望有好收成,民以食为天,而好的收成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农民养家种地很是辛苦,因此,古老崇拜就是建龙宫以求龙王爷保佑当地水土,连年庄稼有个好收成。在洪武年间修建了一所古刹,龙宫乐楼南北各三楹,钟楼高台,地势狭窄,河水渐侵,刘述圣组织众人从台上移建平街改为东西六楹,嗣后水冲刷严重,多年以后寺庙成为古墟。后至乾隆二十五年,渐次剥蚀,刘述圣儿子刘珙对庙进行补葺。正殿全竣,乐楼未完。这次工程算是浩大无比。等到三四十年,捐资把乐楼修建好。五十一年又续捐资补葺才竣工,正殿仍旧三楹,而地基则从深沟中高筑堂。池畔有鲜花映衬,极为美观。后在高臺上加盖一层,吕祖观左右钟鼓楼,又在西南角建书画室三楹,西北角建禅室一所,建山门一座,四周有院墙围栏,土木丹青靡不巍然焕然。凡亲友道途者皆叹美焉。建成后乡间人们连连称赞,这项工程实在浩大宏伟。

正殿左侧墙壁上砌着另外两块石碑,分析可知,当地人们极为崇拜龙王,中华民族图腾崇拜,对龙尤为钟爱,龙王是云行雨施的执掌者,是滋润万物的神灵,而圣母娘娘是保佑万物子民的神,三观是救万物于水火之神,有镇压驱除妖魔鬼怪的土地神。在古老人们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神灵的恩赐和护佑,他们崇拜敬畏,心愿美好。

最新修缮好的鸿福寺正殿正面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左右有四座神像护之,时而双手合十,时而双手作揖,左女神像坐大象,右女神像坐狮子,皆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两边,护佑着,打坐着,参悟着。

偏殿中间这座为药师佛扁鹊,医生都来此地祭拜,左为财神,两手托着金银财宝,开心得合不拢嘴,右面为龙王,似在祈雨。由此也看出,以前以龙王庙为主的寺庙如今诸神皆有,而龙王已然成为了配祀神。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当初祈求龙王降雨现在也没有那么隆重,祈雨仪式简单甚至消失,祭祀仪式也已然简单,酬神演剧也是新庙建成开光以后唱戏三年。

正殿左侧这家分别为中间观音娘娘,左边地藏菩萨,右面奶奶。

西禅房从左往右依次是老寿星、三官(天官、地官、水观)、杨戟、马王爷。

东禅房依次是孔子(手拿书卷),读书人来文圣这拜拜,还是挺好的;五爷,据说五爷是五台山五爷,五台山数五爷香火旺;童子佛,就是皇帝的儿子,太子信了佛并参与了佛事;再过来就是关羽关老爷;最后为老子,即道家创始人。

正月初一这天一大早,村里人们就在此等候,大人小孩络绎不绝,敬香祭拜,以示尊敬,祈求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三、祠堂

在寺庙外东南角,便是刘家口祠堂了,出了庙,便走到刘家口祠堂,门楼上清晰可见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2015年11月刘家口村祠堂”,走进一看,巨大圆柱形建筑,外观墙漆红色,屋顶琉璃光滑,脊檐斗兽齐全,有玻璃窗户可从外观内,好生妙哉。走进一看,一个个大中小型圆柱体坐落叠加,从上到下,由小而大,祖辈从上到下由大而小,上为祖先,下为已过世子嗣,牌位整齐有序放置。整个圆柱体有12米高,底层外邦涂有彩绘,五颜六色,似有莲花树木、人鱼松柏等点缀,象征祖祖辈辈枝繁叶茂。

四、李氏家谱

编修家谱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它发端于周代,在宋代和明清时期已经盛行。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中世系人物和事迹等众多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记述的三大支柱。

家谱反映了人口繁衍、家庭迁徙,还记载着家训、族训及本家族史上的杰出人物。家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独特的贡献。从古到今,人们重视亲情、重地缘、重血缘。修家谱,在一定程度上对显示个人的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对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可使其发扬光大。

刘家口村《李氏家谱》是刘家口李氏首次编撰的家族谱记,它共分五个主要部分,约十二万多字。《李氏家谱》除了介绍刘家口村李氏的世系分支迁徙,还有别于其他氏族谱记的记述,即历代的姑娘、姑爷、外甥、外甥女的一些信息也在《谱》中加以记述,同时增加了一些启蒙学、格言、札记等之类的知识。

李氏家谱首次编修是五世孙李忍和六世孙李旺山、李岳山等历经八年多的漫长时间,集中共商、座谈意向,制定目标,分工摸底,走亲访友,逐家盘查,反复核对,集中整理后,由旺山执笔编写校对并初步设计排版,包括《序言部分》《世系谱记》《人物记述》《祖籍述记》《序后》五个部分。

大东院、里头院、当中院、外前院、壕壕院、板墙院、大西头等几个宅院是他们祖先的主要住宅。进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地方经济大力发展,因李氏祖先宅院下蕴藏着丰富的有烟动力煤,因煤炭大力开发,祖宗的宅院不能居住,后裔子孙开始从山上搬迁到刘家口村较为平坦的长短征,平台地盖新房大院,形成了这时的刘家口李氏九世大约六百多口人的族系。

五、村委会对村落发展设想与行动

刘家口村自从60年就有煤矿了,发电很早,煤矿对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现在因时而变,从环保角度看,煤炭渐渐被新能源取代,发展方向主要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现在都未成规模,都是个人养羊、养猪,种地也是个人,以后在这方面都得形成规模化,形成农业合作社,要想建设起来,做大做强,还得以年轻人为主干,培养选拔人才,为家乡做贡献。

在这个古老而又极具现代化的农村,是山西很多农村的缩影,是刘家口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的结果,那些为农村做过贡献和能工巧匠之人,虽已随着时代变迁已消失远逝,但那种坚强不息,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财富的精神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朔州市朔城区卷[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17.

[2]李旺山.李氏家谱.村内李姓氏族内部资料[ol].由李发提供.

[3]苑利.华北地区龙王庙主神龙王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

[4]洪磊.当村落成为景区:乡村人文景观差异化生存与发展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

作者简介:徐凤秀(1993-),女,汉族,山西朔州,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祠堂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充分利用祠堂文化资源 助力岭南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的祠堂
我们的祠堂
祠堂的功能转换及出路探索
女性主义视阈下田小娥悲剧命运再解读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彰显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研究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