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的织锦文化

2018-05-14郭世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图案

郭世华

【摘要】侗族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的山区之中。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了许多特色鲜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其中,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等特点,成为我国“八大织锦”之一。本文将从侗锦的历史源流入手,初步探究、浅析侗锦的编织工艺、图案纹样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展示出侗族妇女精湛的编织技巧和侗族人民非凡的民族智慧。

【关键词】侗锦;编织工艺;图案;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侗锦是侗族妇女运用自己巧妙的双手所编织出的民间工艺织品,通常运用于日常服饰与生活用品,例如手帕、头巾、床单、寿被等。侗锦图案纹样纷繁众多,色彩搭配出众,工艺复杂精细,除了装饰和实用功能以外,侗锦图案还承载着记述侗族历史发展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和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溯源

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后代,有着悠久的织锦历史文化。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民族,《吴越春秋》便有“越罗谷纱”的记载。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侗族的祖先们已经可以纺织出经纬线极细的麻布。侗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随着历史的推移,侗族人们的纺织技艺和印染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形成自己民族特色和审美特点,到唐宋时期已日趋成熟。然而,关于侗锦的文字记载,直至唐朝才开始出现。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僚传》中写到:“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李延寿所指的“僚人”就是如今的侗族人民。到了明清时期,侗锦的名声日渐增大。明初有《侗锦歌》云:“郎锦鱼鳞文,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茵,郎锦载侬被;茵被自两端,终身不相离”,可见侗锦刺绣工艺的精美;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收录文人墨客诗作的著作《黔记》中赞美道:“侗美肤妍工刺锦。”清朝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中有“峒锦矜夸产古州”的美誉。嘉庆年间,张勃所著《续黔书》曾如此夸赞侗锦:“黎平之曹滴司出侗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滦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是夜郎苗妇之手,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由此可见,侗锦早已闻名遐迩。

时至今日,侗锦依然焕发着其旺盛的生命力。2008年,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宣传和保护,加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侗族人民这项古老而又精湛的纺织工艺正逐步走向国际,闻名世界。

二、编织工艺

侗锦大致可分为“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即用黑白棉线交织棉纺而成,呈现出两面起花的视觉效果,色调单一,简单素雅,既耐看又耐脏;彩锦,即以黑白棉线与彩色棉线交织棉纺而成,正面针法缜密,反面繁杂无章。由于彩锦一般以大红、粉绿、黄色等色彩艳丽的彩线进行纺织,颜色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根据日常用途的不同,侗锦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三大类。日用锦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品种繁多的织锦,包括被面、毯垫、枕巾、手帕、服饰等;寿锦则是为老人收棺入殓时的陪葬品;法锦具有祈福的功能,专门用于祭祀时作为挂单、祭师所披挂的毛毯等。

侗錦的编织工艺十分繁杂,光是对原材料的加工,就要经过晒棉、选棉、轧棉、弹棉、搓棉、纺纱六道工序。要编织一条完整的侗锦,大体需要经历的工序达到数十道之多,且均需由手工棉纺。在编织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用经线编排成花纹图案,先按照心中设想编织好起花的程序,并排列在竹条上。织花时,按顺序来回穿梭移动竹条,提花通丝,经线开口后,再通纬梭织。复杂的图案甚至需要100多根竹条,这便要求纺织者有精湛的技艺,且对图案的编织排列烂熟于心,足以可见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

在花纹图案的编织上,主要是靠侗族妇女根据传统的编织手法、经验和技巧进行编织,并没有现成的图案或者花纹作为对照参考,这给了妇女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她们会在传统编织方法与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编织技巧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进行自我发挥、改良与创新。因此,不同的人所编织出来的侗锦上的图案花纹、色彩搭配、风格特色不尽相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侗锦不仅开始采用新的线料,图案纹样也日趋多元化,侗锦的质量和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图案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侗锦之所以精美,令世人为之称道,这多归功于其纷繁众多的纹样图案。侗族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言,然而,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若只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述,难免多有佚失、偏颇。因此,侗锦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只有装饰、实用的功能,还被赋予了历史记载的功能,这注定了侗族织锦文化的不平凡。侗族人民利用侗锦展示民族文化,利用图案记载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侗族图案显示出来的多重文化内涵远远超出其他载体的功能和意义。侗锦纹样的题材选取包罗万象,有源自大自然的飞鸟走兽、山川江河、花草树木、日月星云;有源自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有源自衣、食、住、行的民俗风情,不同题材的选择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寓意。

(一)图腾崇拜

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少数民族,他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侗族人民相信世间万物自有其灵性,于是,他们将自然万物凝结成抽象的图腾图案,织入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之中,喻示着将“守护神”穿在身上,祈求神祇的庇佑,昭示着对神灵、自然的崇拜。例如,旋涡纹、水波纹源于侗族人民对水的崇拜;井水纹源于对生命之源的崇拜;谷粒纹源于侗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自然作物的崇拜;圆圈纹源于对太阳的崇拜;龙纹、螺旋纹是对龙的崇拜;云雷纹则与天、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相关联等。这些图案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有的纹样如鱼鳞纹、云雷纹、水波纹、圆圈纹、菱形纹等可以在新晃侗族自治县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看到。侗族先民利用图腾文化,将大自然作为神灵来祭祀、崇拜,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无法科学合理地解释自然界出现的各类现象;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他们的信仰观念和思想内涵,彰显出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二)神话故事

侗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其历史和文化发展通常以语言或侗锦上的图案纹样作为承载工具。侗锦上的图案大多反映出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纹”记事的作用。因此,许多图案和纹样几乎都有其来历或者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既包含着侗族的民族文化,又为侗锦服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民族色彩。

在侗族人民的眼中,蜘蛛象征着吉祥、生命、智慧等。在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萨神系中,有一位女性始祖神名为“萨妈岁娥”,在天上,萨天巴象征日晕,在人间,则化身为金斑大蜘蛛,“萨妈”在侗语中即蜘蛛之意,这位女性始祖神是生育出人的始祖母,又是众女神的始祖母,于是侗族人民对蜘蛛展露出无限的崇拜。在侗族地区,对蜘蛛崇拜就是对萨崇拜,侗族妇女在侗锦上绣上蜘蛛纹,用以祈求萨的庇护。在侗族民间传说中,竹子的繁殖能力很强,雨后春笋遍地,并不断茁壮健康成长,因此,竹子被认为是地位、繁衍的象征。侗族人民中有不少人将竹子供奉于自家神龛上,称之为竹王,作为部落首领、首长的尊称。除此之外,鱼纹、鸟纹等动物纹样不仅取材于神话传说,而且也有吉祥、祈福之意,寄托了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意蕴。

四、结语

侗族的织锦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侗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精细的手工编织工艺,在中国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民族艺术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侗锦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习惯与风情,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的才华与聪颖。至今,侗锦依然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勤劳智慧的侗族妇女,用她们一双双巧手,编织出一段段關于新生活、新时代的动人乐章。

参考文献:

[1]董崇毅.时光荏苒中织出风雨楼寨——记通道侗锦工艺传承人吴念姬[J].民族论坛,2009(4):23.

[2]傅安辉.侗族的织绣艺术[J].民俗研究,1995(1):61.

[3]蔡荭.侗锦艺术特色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78.

[4]刘琼,成雪敏.侗锦图案文化内涵研究[J].民族论坛,2015(2):63.

[5]汤宗悟.侗学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3):91.

猜你喜欢

图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找图案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