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韦天贡墓碑文》之我见

2018-05-14施铁靖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族史韩信

【摘要】撰写历史者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文字表述极易出现硬伤。伟大中华民族的各姓家族都是中华民族健康的基因和细胞。在撰写家族时,不必妄自菲薄,攀龙附凤,只要认真考究,任何姓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发展史。

【关键词】韦天贡;韩信;家族史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初,准许民间清明时节祭祖扫墓以来,广西韦氏宗亲内部即对“广西韦氏始祖韦天贡”的身世、名份发生质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15年10月,笔者受聘于宜州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会,担任《宜州历代石刻集》执行主编,具体执行宜州历代石刻拓片的编辑整理、录文并简化字标点等工作。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曾仔细研读过所谓“广西韦氏始祖韦天贡”,葬于宜州德胜镇都街村落索屯西3公里大岭顶的大墓碑文。该墓碑文已全文收录进《宜州历代石刻集》,由漓江出版社于2017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当时,笔者在研读韦天贡墓碑文中也心存质疑,就此提出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写作于民国七年(1918年)季冬月十九日的碑序原文:“尝闻古有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旨哉斯言也。故根之深者叶自茂,源之遠者流必长。如我始祖讳天贡,原名韩讳天贡,乃汉世淮阴侯韩公信冢子。先世俱有功于王室,逮公燥暴,触犯天颜,遂与同人谭公三耀、谟公辉烈三人,更名易姓奔出。而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焉。公生男子九人:一曰玉龙,二曰玉凤,三曰玉虎,四曰玉影,五曰玉彰,六曰玉豹,七曰玉耀,八曰玉坤,九曰玉乾。均各分居异地,惟四子玉影公承居祖地,其余或分去荔波,或分去东兰,或分去天河,或分去思恩。支分脉派,不可胜传。公之子孙,其丽不億,至今历十二朝,传数百代。其间英雄豪杰,代不乏人;举贡生员,难以枚述。以姒以续,俾炽俾昌,何莫非祖地之发祥悠远者而能如此乎?故食德者难忘其本,饮水者當溯其源。当时弃世,卜葬于斯地,睹其四围罗密,山川清秀,吉何如焉。惜乎未有墓铭,令后人无由崇祀。尤幸同族诸君,生长斯地,父子口授,世代相传,缮註宗支一册,以传知于后裔。兹我同宗父老发起返始之心,启后承先之志,邀我同宗同祖,为云为礽,或生聚同乡,或居散异邑,作我种族。莫非易姓之宗支,为公后人,共笃韩家之世系,各捐赀本,各解囊金,延工刊石,安立碑铭,嘱序于予。予愧不能文,幸闻父老传知,爰为誌其大略者,使世世永慕不忘耳!是为序。”[1]

此序文中,说明卜葬于宜山县得胜镇都街索洛屯大岭顶的韦天贡原系汉朝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后人。笔者存疑之处,照录如下:

“如我始祖讳天贡,原名韩讳天贡,乃汉世淮阴侯韩公信冢子。先世俱有功于王室,逮公燥暴,触犯天颜,遂与同人谭公三耀、谟公辉烈三人,更名易姓奔出。而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焉。”[2]

其次,同碑另一篇序文如此说:“尝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夫先祖者,所以积之厚而流之光也。自我讳信公,官居冢宰,丰功永冠于崇朝;职任淮侯,伟烈昭垂于汉代。回想卜年卜世,邈矣难追,而率祖率亲,遐哉如睹。迨至天贡公生长此邦,光前者芳名远播旋归斯土;裕后者一脉绵长此则我公。占地势之钟灵,延绵瓜瓞;卜人文之蔚起,庆衍蕃昌。益孙等名荣身显,藉祖德之发祥,履厚席丰;仗宗功之福荫,所以饮水思源。情深报本,慎终追远,志切笃亲。至兹咸载铭碑,馨香如故;同来扫奠,俎豆常新。是以为序。始祖天贡公,原命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二月辛卯十三日酉时建生,阳寿九十八岁,西坠殁于西汉元年正月十九日卯时告终。葬系落索村面坡轿大岭顶上安坟葬,系正月廿四日午时安葬。坐辛山乙向兼酉卯分金,坐辛酉向乙卯是也。”[3]

从上述碑序一可知,碑文撰写者明确地说,墓主人韦天贡原名叫韩天贡,是西汉刘邦朝淮阴侯韩信冢子,因其父亲韩信被害,韩天贡被迫改名换姓带着妻子周氏潜逃至广西宜州的都街落索屯创业,繁衍了广西韦氏;碑序二则明确地告知墓主韦天贡的生卒时间以及享寿年龄。

那么,上述碑文所叙淮阴侯韩信遇害与史籍所载韩信遇害的史实相吻合吗?通读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知道,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因涉嫌与巨鹿郡守陈豨谋反,被家臣弟弟告发,吕后与丞相萧何设计逮捕韩信,并于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处决,“遂夷信三族”。[4]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也说:“公元前196年,乙巳汉高帝十一年,正月,杀韩信,夷三族。”[5]所谓“三族”,《礼记.仲尼燕居》:“故三族和也。”郑玄注:“三族,父、子、孙也。”[6]就是说,按汉朝的刑罚,韩信被杀,还要“夷三族”,连韩信的儿子、孙子都被株连当斩,一个也逃不掉。再说,韦(韩)天贡既是淮阴侯韩信“冢子”,更是必斩之人,他怎么可能“更名易姓奔出”?何谓“冢子”?《礼记·内则》有载:“父殁母存,冢子御食。”郑玄注:“御,待也,谓长子待母食也。”[7]据此,“冢子”即嫡长子也。在汉朝刑罚“夷三族”中,韦(韩)天贡的嫡长子(冢子)地位是首当其冲第一个必须被杀的人儿。何况韦(韩)天贡已娶妻周氏(碑文中如此说),韩家想学“赵氏孤儿”故事的机会都没有。所以,韦天贡墓碑文的撰写者说:“而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焉。”是否符合历史呢?

这是笔者对韦天贡“乃汉世淮阴侯韩公信冢子”质疑之一。

质疑二,韦天贡墓碑文:“始祖天贡公,原命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二月辛卯十三日酉时建生,阳寿九十八岁,西坠殁于西汉元年正月十九日卯时告终。”笔者认为,此说与前述质疑一同样值得推敲。

我们先考究一下墓序碑文所说韦天贡的“生辰”是“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二月辛卯十三日酉时”,那么“辛酉二年”是哪一年?

笔者核对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辛酉年即西汉高皇后八年(公元前180年)。这一年“七月,吕后死。罢攻南越兵。南越王赵佗诱逼闽越、西瓯、骆越等役属之。九月,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杀诸吕,迎高帝子代王恒为皇帝,是为太宗孝文皇帝;又杀少帝弘及惠帝诸子。”[8]因此,按天干地支的排序,“辛酉二年”是壬戌年,即汉孝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79年)。所以,“辛酉二年”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应该是壬戌年(公元前179年)或者汉文帝刘恒元年。

既然上述碑文说韦(韩)天贡“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此时距“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杀韩信,夷三族”已经过去整整17年了。难道死去17年的“战神”淮阴侯韩信还能“梦交”其他女子生下“冢子”韋(韩)天贡吗?简直就是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墓碑文说,韦天贡“阳寿九十八岁,西坠殁于西汉元年正月十九日卯时告终。”就是说,墓主韦天贡逝世于“西汉元年正月十九日”。笔者翻遍史书,都没有“西汉元年”的称谓。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乙亥,即汉高帝刘邦五年,没有使用“西汉元年”年号。如前述,韦天贡果真生于“辛酉二年”,应该是壬戌年汉文帝刘恒元年即公元前179年才对。那么,活了98岁的韦天贡,逝世的时间是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六年,而非“西汉元年”。

由此可知,墓碑文中韦天贡的生卒时间,没有历史依据,是碑文编撰者的任意杜撰,与史不符。

就按韦天贡墓碑文撰写的逻辑,假定韦天贡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即公元前179年),其父被诛,“夷三族”,韩氏“托孤”,襁褓中的韦(韩)天贡根本没有机会逃脱。为何?

一是朝廷会在全国的通都大邑和郡县悬榜通缉,谁敢保护“钦犯”株连自家?

二是“辛酉二年”实则汉文帝刘恒元年,即公元前179年,汉越关系尚未解禁,韦天贡绝对进不了岭南,更何况当时还是西瓯腹地的都街落索村。[9]

公元前184年,即吕后执政第四年,她改变了刘邦生前对南越国赵佗的政策,“禁铁器不得售于南越”。[10]随后赵佗自称“南越武帝”[11]发兵与朝廷兵戎相见并封锁五岭。“南越王赵佗诱逼闽越、西瓯、骆越等役属之”,[12]共同抗衡汉朝廷。直至汉文帝执政一年以后,派贾谊使越,恢复刘邦的南越国政策,边境再开,朝廷与南越国恢复隶属关系。因此,在吕后执政期间,韦天贡“韩氏托孤”也好,抑或“更名易姓奔出”也罢,都过不了五岭。遑论“而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焉”。

再说,若根据韦天贡碑文的说法,韦天贡出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实则壬戌年),即公元前179年,此时距韩信之死已有17年了,碑文说韦天贡是“更名易姓奔出”的韩信冢子,既无历史依据,也不符合人类逻辑。若依据韦天贡碑文说“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焉”,古代兴早婚,就算韦天贡16岁结婚,此时也距韩信之死整整33年了,说韦天贡是“韩世淮阴侯韩公信冢子”,岂不是碑文写作的硬伤?这里笔者必须交代一个历史事实:西汉朝廷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平定南越国,设岭南7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西瓯,置定周县(今宜州)隶郁林郡,归属汉朝版图。之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中原人士到过“西瓯时期的都街落索”(即今宜州西鄙)。吕后执政期间,无论韦天贡是韩信的孤儿也好,成人也罢,绝对不可能携妻来到荒无人烟的南蛮之地都街落索创业。所谓“公暨祖妣周氏遂到都街落索创业”,只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而已。

在广西民间有韦姓是韩信后裔改姓之传说久矣。是“韩信后裔说”触动了韦天贡墓碑撰写者的“灵感”,抑或韦天贡墓碑即是“韩信后裔说”之源头?已无从考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利用并附会“韩信后裔说”使韦姓后人,牢记祖先的丰功伟业,自强不息才不会辱没祖先,它具有积极的发挥正能量的教育意义。问题是,撰写历史者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极易出现文字表述之硬伤,就适得其反,前述“韩信后裔”即是明证。

其实,广西韦氏绝大多数人都是自诩“京兆堂”[13]后裔。“京兆堂说”就比“韩信后裔说”风险小得多,而且比较容易自圆其说。韩信在历史上确实丰功伟业,但“昙花一现”,身后“夷三族”绝嗣,起着警醒后人的作用。而韦氏“京兆堂”后人,人才辈出。先不说唐末五代时期以韦庄为代表的“京兆堂”后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就是有唐一代,韦姓宰相就出了12位,其中9人是“京兆堂”后裔,这9位“京兆堂”裔韦姓宰相,个个忠君爱国,高风亮节,尽忠职守,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佳话,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伟大中华民族的各姓家族,都是中华民族健康的基因和细胞,认真学习中国史和姓氏家族史,都有自己家族辉煌的一页,正是这一页又一页的家族史,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在撰写家族史时,不必妄自菲薄,攀龙附凤,只要认真考究,任何姓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韦丽忠,韦茂明.宜州历代石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360.

[2]韦丽忠,韦茂明.宜州历代石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360.

[3]韦丽忠,韦茂明.宜州历代石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362.

[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06.

[5]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2.

[6]《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

[7]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377.

[8]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4.

[9]施铁靖.汉代西瓯历史地理与定周县[J].广西民族研究,2006(3).

[10]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3.

[11]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3.

[12]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4.

[13]京兆堂,是为韦姓族人堂号。京兆,汉代时即为政区名,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使置。地在今西安市长安县.

猜你喜欢

家族史韩信
多多益
家校共育有效途径初探
追韩信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在妈祖的庇佑下:女性家族史与民间信仰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