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胡曾的咏史诗及其特征

2018-05-14刘秀芬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特征影响

【摘要】胡曾是晚唐除“小李杜”之外的一位成就突出的咏史诗人,其咏史诗创作与社会背景和其经历性格有密切关系。在这类诗中,他抨击古代荒政君主,体现出诗人的儒家情怀;借历史才志之士的悲剧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慨;对古代的不幸女子,诗人深表同情之心。胡曾的咏史诗有独特的史论特征、浓郁的民间艺术特征、沉郁悲凉的风格特征以及通俗浅显的语言特征。他的咏史诗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胡曾;咏史诗;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晚唐时期,大唐日暮途穷。但时局的动荡、民生的凋敝却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咏史诗人。在唐代1424首咏史怀古诗中,晚唐竟独占1014首。[1]晚唐时期的咏史诗多是诗人用来抨击时局、寄托哀思和表明志向的一种方式,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晚唐咏史诗独特的艺术价值。除“小李杜”之外,胡曾也是晚唐一位成就比较突出的咏史诗人。

一、胡曾咏史诗的创作基础

胡曾咏史诗的创作与晚唐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权,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晚唐国力日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胡曾生活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不安、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他常借咏史诗抨击历代君王的荒政误国,以此警诫晚唐统治者。同时,文人的敏感让他备感煎熬,这便使他的咏史诗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胡曾的咏史诗作与其经历性格也密切相关。史载,胡曾于唐僖宗广明、中和年间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未及进士,后终于咸通年间及第。《全唐文》卷八二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晚唐黄滔曾对当时科举制度抨击道:“咸通,乾符之际,豪绅进龙门如平地,常人之士,十试九败。”胡曾屡试不第的原因也大抵如此,所以愤而作《下第》:“翰苑何时未嫁女,文昌朝暮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常人折一枝。”他常在咏史诗中寄寓自己的不遇之叹。另外,胡曾生性豪爽,不畏权贵,视金钱如粪土,喜欢结交朋友。《唐才子传》中对胡曾的描述为:“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视人间富贵亦悠悠。遨历四方,马迹穷岁月,所在比公卿馆谷。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奇士也。”[2]这种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他诗歌通俗浅显、平易明了的语言特征。

二、胡曾咏史诗的内容

《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著录胡曾诗一卷,总计162首,而咏史诗就有150首之多。[3]这些诗歌均以地名为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歌咏。

(一)咏古之君王,显儒家情怀

胡曾擅长用与君王相关的地名作诗,《陈宫》讽刺陈后主“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因骄奢淫逸导致亡国;《细腰宫》抨击楚灵王好细腰荒唐行径而导致“国破城荒霸业空”。他有時借用多个地名对一个君王进行吟咏,比如通过《吴宫》《姑苏台》《会稽山》三首诗三个地名,但都对吴王夫差荒淫无度导致亡国进行讽刺;《长城》《东海》《阿房宫》等对秦始皇劳民伤财、涂炭生灵直至东巡驾崩等历史进行吟咏。这些咏史诗借对各代君王的抨击,反映诗人的对开明君主理想政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的儒家仁政情怀。

(二)咏才志之士,抒不遇之慨

胡曾处于乱世,屡试不第,同病相怜的原因让他对有着相似境遇人生的历史人物深为惋惜。比如在《武关》中,胡曾通过“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来表达对屈原悲惨遭遇的惋惜之情。又如在《黄金台》中,通过“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四句诗对燕昭王已经故去,而他用于招贤纳士的黄金台依然存在的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还有在《长沙》中对贾谊遭人陷害的同情,在《望思台》中对太子刘据被诬告的惋惜等。

(三)咏古代女性,表同情之心

咏古代女性,胡曾多以同情态度为主。对历史上许多知名女子,诗人无比哀怜,为她们一掬同情之泪。如《金谷园》“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同情绿珠坠楼的悲剧;《息城》“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同情息夫人的痛苦;还有《青冢》《汉宫》,这两首同情王昭君的不幸,为她鸣不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与女性相关的咏史诗,跳出了封建时代很多文人歧视女性的窠臼,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胡曾咏史诗的特征

(一)独特的史论特征

胡曾的咏史诗,善于运用儒家“仁爱”思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力求史论的客观与公正。比如,在对汉高祖刘邦的评论中,胡曾《汉中》这样写道:“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这首诗是对刘邦礼贤下士的赞美。而在另一首《平城》中,胡曾却做出了如下论述:“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表达了诗人对汉高祖刘邦“和亲政策”的不满。对同一历史人物不同事件的差异化评价,体现出胡曾在咏史诗创作中的辩证思维,即并未盲目地对同一人物进行大肆褒扬或贬低,而是就事论事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从宏观视域看,胡曾咏史诗中的史论特征,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具有引领性,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

(二)浓郁的民间艺术特征

胡曾的咏史诗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如《不周山》“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涿鹿》“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以上两首诗都是对民间淳朴风情和远古传说的描述,不仅体现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创作韵味,而且还彰显出了其咏史诗浓郁的民间艺术特征。另外,胡曾幼时成长的环境使他接触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这种浓厚的民间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唐时期,他游历于四方民间,接触了不同色彩的民间文化和传说,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胡曾的咏史诗中,民间成为一种装饰,他很乐于把民间传说和文化融入诗歌当中,因此,郑振铎先生在他所编《中国文学史》中称他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诗人”。

(三)沉郁悲凉的风格特征

华夏民族的忧患意识由来已久,身处晚唐的胡曾,因国势衰微、社会黑暗等原因,其咏史诗中的沉郁色彩更为突出。胡曾将对史实的关怀巧妙地融入现实的关注之中,为其咏史诗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使其诗作显示出浓重的沉郁悲凉特征。胡曾在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当朝局势的忧思方面。中晚唐时期的诗人报国济世的热情与动力明显消退,他们的咏史诗中尽管还存在英雄豪杰的影子,但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色彩明显不见了,更多的则是浓重的沉郁色调。[4]比如胡曾的《瑶池》:“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原本要展现奇妙的玄幻色彩,创作也多以虚笔为主,但却用“归到人间国已亡”这一句煞尾,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郁之感。对于崇尚浪漫且天马行空的胡曾而言,诗作并不能将其从现实生活中彻底解脱出来,混沌的朝政与社会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这也是胡曾难以化解的忧虑所在。因此,从胡曾的多数咏史诗中,读者总能品味到缕缕哀怨,领会到沉郁悲凉的风格特征。

(四)通俗浅显的语言特征

胡曾咏史诗的语言特征非常明显,即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他这类诗既不像杜牧的清俊爽朗,又没有李商隐的幽约华美,而是多用白描,如实再现历史,语言通俗浅显,一目了然。这种语言特征对后世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很多咏史诗被当作训蒙教材广为流传。而且,他的咏史诗也常为讲史、通俗小说所引用,对通俗文学如《三国演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

四、结语

总而言之,胡曾是晚唐的胡曾,而晚唐却非胡曾的晚唐。正是这种对所属时代既愤慨又无奈的无力感,造就了150首咏史绝唱,也造就了晚唐这位突出的咏史诗人。胡曾咏史诗独特的史论特征、浓郁的民间艺术特征、沉郁悲凉的风格特征以及通俗浅显的语言特征,不僅为晚唐咏史诗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而且为后世史学研究、训蒙教材及通俗文学均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蓉.唐末诗人的隐逸风尚与淡泊情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6.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108.

[3](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7417-7438.

[4]冯傲雪.论唐代咏史诗的忧患意识[J].北京科技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8.

[5]赵望秦,潘晓玲.唐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回顾[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17.

作者简介:刘秀芬(197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特征影响
抓特征解方程组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小顽儿系列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