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

2018-05-14张丹宇郭红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竹笛

张丹宇 郭红喜

【摘要】冯子存先生是我国北派竹笛音乐的领军人物,对竹笛音乐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二人台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改进是相当卓越的。本文以冯子存名作《喜相逢》为例,主要从创作背景、风格以及个人演奏体会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竹笛音乐研究者提供理论分析材料。

【关键词】二人台;冯子存;竹笛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冯子存先生被称为我国北派竹笛音乐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式人物,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1953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冯子存先生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其以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旋律洗涤了观众的耳目,他成功借助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融合和发展了二人台音乐,使竹笛摆脱了伴奏乐器的“阴影”,最终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开拓了专属于竹笛艺术的新世界,使竹笛以独奏乐器的形式正式登上艺术舞台。

一、一代宗师冯子存

冯子存先生出生在“鼓吹乐”极其繁荣的河北省阳原县一带,这个被人们称为“鼓吹之乡”的地方孕育着厚重的艺术文化积淀,从唱腔独韵的二人台到婉转细腻的晋剧等。这些朴实精练的民间小调和戏曲艺术无不反映着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情境,为冯子存先生的音乐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冯子存先生少年时生活的磨砺注定了他此后不平凡的一生。他17岁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包头一带打工卖艺谋生,并有幸结识了一些当地艺人,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演奏当地的二人台牌子曲,他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种类丰富的曲目剧目,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回到家乡与艺人们组成自己的卖艺班子,以演奏二人台剧目为主,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欢迎,享有“吹破天”的美誉。

解放后的冯子存先生参加了“察哈尔省察北区文艺宣传队”,就此开启了他音乐生涯的全新篇章。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期間,他的音乐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将二人台风格的竹笛音乐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并创作完成了他一生音乐生涯的大部分经典曲目,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等具有浓郁二人台风格特色的竹笛独奏曲。晚年的冯子存先生潜心孤诣研究竹笛的教学方法以及继承和发展竹笛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培养了诸如张维良、霍伟等竹笛艺术先锋,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奋斗终生。

二、大胆革新勇开拓

《喜相逢》是一首由内蒙民间音乐改编,广泛流传于张家口一带,逐渐发展成为二人台戏曲的过场音乐,配作戏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场面动作的间奏。在戏曲间奏的配乐曲调基础之上,后冯子存先生突破原有局限而改编为竹笛独奏曲,成功地使竹笛这一伴奏乐器逐步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将竹笛独奏音乐真正推上“大雅之堂“。

1935年,冯子存先生大胆革新,开始尝试用竹笛独奏的形式演绎传统戏曲曲牌音乐。《喜相逢》作为冯子存先生改编的第一首二人台竹笛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喜相逢》的推出不仅意味着竹笛独奏曲的闪亮招牌已经点亮,还意味着民族乐器的革新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首竹笛独奏曲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观摩大会”上一经首演,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冯子存先生也一曲成名,成为二人台戏曲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二人台竹笛独奏曲的奠基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财富。经过改编的《喜相逢》保留了戏曲原汁原味的二人台风格,通过竹笛花舌、剁音、打音等华丽技巧,进行得更为流畅圆润,让听众更能体会到二人台戏曲音乐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细腻滑润的腔调。冯子存先生将传统戏剧的匠人精神成功延伸到民族乐器中,将竹笛音乐推上新的发展高潮,赋予乐曲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让普通民众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也使得民族音乐更为大众化。

《喜相逢》原戏剧曲牌是在某些特定情节如主角进入洞房、拂拭灰尘等情节使用的过场间奏,此间奏只有16个小节,冯子存先生在这短小的16小节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植入大量竹笛技巧的基础上,形成了四段体的独奏曲式,对第一段主动机进行延伸扩展,从而形成后三段。乐曲各段有明确分工,用来表现不同情感。第一段主要表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第二段表现了久别重逢时激动热切的欢快心情;第三段主要描写重返家园欢呼雀跃的返乡之情;第四段描绘了与家乡亲人团聚激情澎湃。冯子存先生的这一写作模式从另一角度上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标题性”先河,让原本只是一段过场伴奏的乐曲丰富化,成为具有独立性的、表达特殊情感的标题变奏音乐,为原曲简单的音乐织体注入灵魂,使其成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音乐。

三、各段落演奏特点分析

(一)第一段A1

A1段的开始采用传统戏剧曲牌开场的方式,前三小节使用剁音加花舌,整个小乐节以慢速吹奏,后三小节是对前句开场的变奏,运用相同技术手法在前句基础上加重气息,整个六小节喜剧韵味浓郁,突出亲人离别的悲伤心境。乐段的第九小节是一小段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使用双吐技巧,要求气息与手指的控制配合无间,清脆明亮的连续下滑三十二分音符隐约能使人感到一种无奈的叹息之情。十八小节高音do到mi的剁音和高音do到ri的剁音要求清晰而准确,应注意与前小节相比气息更加浓重,后接xi-do-xi左手食指的滑揉音长音,并配合连续的花舌,并在一小节后配合使用飞指颤音。

尾句加快速度,加快至84速度,使用单吐由慢渐快,但需注意不要过于突兀,尽量圆润处理,运用连续十六分音符双吐衔接A2段。

(二)第二段A2

第二段的起始句由连续不断的单吐配合双吐开始,中间穿插do到mi的剁音花舌,大段的连续吐音要有轻盈之感,表达出重逢的欢愉之情。需注意第十四小节的la-do do-la滑音,后面紧跟连音la-do。伴随着两次气息较重的剁音进入一段较长的十六分音符xi的双吐节奏,后接花舌结尾句,整个乐句变化多端,色彩丰富,饱含浓郁的喜悦之情。后面结尾句是与A1相同的单吐加双吐结尾句,穿插着剁音与花舌的运用,在原句基础上进行重复变奏,将速度加快以配合进入后乐段。

(三)第三段A3

整个第三段速度稍快,提升至126。开端是连续的十八分音符配合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在mi音上使用短促的花舌技巧,后用九个mi-la的连续吐音加滑音接引后篇大段三吐,要求气息纯粹、表达清晰。

紧接着便是连续的大段三吐,三吐这种节奏在民族乐器中常常被用来表现骏马奔驰的情景,冯子存先生想借用这种大段的三吐技巧表现出主人公扬鞭催马、急切返乡的情景,整个乐段沉浸在快速的节奏之中,急切热烈的音乐语言诉说着浓郁的归乡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大段三吐中有两小节xi-do的揉音三吐,需要使用食指的半孔进行圆滑的揉音三吐,要求气息与手指衔接紧密,并以此为节点进行速度上的提升,方便接引下一乐段。

(四)第四段A4

第四段是本乐曲的高潮乐段,速度为急板。在这一段中凝结着前段的大部分技巧,是对第一段的加花变奏,整个乐段织体饱满而丰富,特别是第六小节的长句滑舌将整个乐段推向高潮。紧接着便是十一个连续的八分音符单吐la-do上滑音,在后乐句提高了八度进行大跳式的对比,并紧接着花舌长音xi。运用热烈的节奏和浓厚的加花织体表现出一家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尾句运用和A2相同的结尾句,使用单吐结尾并进行渐慢处理。充分运用上滑音与下滑音,后接上滑音花舌作为全曲的结尾,是典型的运用戏剧曲牌处理的结尾,回归了全曲的主题,首尾遥相呼应,给人以意猶未尽之感。

四、演奏体会

《喜相逢》可以说是冯子存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首作品的戏曲风味浓郁,在吹奏这首作品时要格外注意这首乐曲的戏剧风味,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剁音、滑音、打音、花舌,以及大段的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这首乐曲的技巧相当丰富,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十分严格,通过气息的强弱对比变化赋予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从另一层角度来看也可以说这是一首标题性民族器乐作品,要求演奏者要深刻理解每一乐段所表达的不同内容,不同乐段的速度和表情术语不同,预示着难度的提升,可以先以慢速进行练习,逐步加快速度。

参考文献:

[1]任俊文.笛苑盛会喜相逢—冯子存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综述[J].中国音乐,2005.

[2]任俊文.冯子存竹笛艺术人生[J].中国音乐,2008.

[3]李润萍.竹笛教学参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曲俊耀.冯子存笛子艺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丹宇(1993-),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郭红喜(1978-),男,博士,副教授,大连大学音乐学院理论部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大连大学,研究生在读(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与分析。

猜你喜欢

竹笛
My Mother
竹笛艺术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我国民乐中竹笛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我的坚守
运用民间乐器紫竹笛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雨后山中漫步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我的竹笛老师
中国竹笛的音色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