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翻译意义的思考

2018-05-14董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意义文化

【摘要】典籍翻译是了解一国文明的重要渠道,也是传递和传承一国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典籍翻译深刻影响着一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典籍翻译;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典籍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典籍外译,可以让世界真正、全面地了解一个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我国的典籍翻译从最初的佛经汉译,到后来西方的《圣经》汉译,再到今天的中国典籍外译,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典籍翻译的重要性。典籍翻译对于我们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下面主要从典籍翻译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典籍翻译的意义。

一、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译入语的词汇的和语言

(一)典籍翻译丰富了一国语言的词汇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一种语言译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对应的语言空缺问题,这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典籍作为一国文化精华的凝结,极大地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库,为目的语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意为害人的礼物;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为灾祸之源;Cupids arrow——丘比特神剑,意为爱情。这些词语的译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表达方式。在佛经翻译的影响下,很多汉语词汇具有很浓的佛教意味,这些词很大很大一部分成为汉语交际中的常用词。如“世界”一词其实是典型的佛教用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 ﹒四》中对“世界”的定义是:“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为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但在现代汉语中,“世界”已经成为我们描述所处环境的泛指词。佛经翻译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语构的发展。中国先秦语言偏于四字结构,佛经翻译者们汲取先秦语言的这一特点,在翻译典籍时采用了大量的四言句,使经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如源自于《心地观经﹒序》的“天花乱坠”一词,以及源自《妙法圣处经》的“作茧自缚”一词,另外还有因果报应、一面之缘、一尘不染、生老病死、对牛弹琴等已经得到广泛普及的成语,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

(二)早期的典籍翻译影响着语言的音韵、语法和文体

典籍翻译对语言的语法和文体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佛教翻译中,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长达千余年,最初的萌芽是在东汉,当时出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许慎,他的《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讲解中国语言文字的起源的书籍。在语言的初步形成阶段,语言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佛经翻译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语言的语法和文体。以佛教翻译为例,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音韵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四声、字母和等韵图表三个方面。在句法方面,佛经使用了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及解释句。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最大的还在于对汉语文体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文体讲求句子的节拍,这一点与传统韵文不同,传统韵文讲究严谨的押韵,译经者用字数整齐的句子代替押韵,使文体形成了不押韵的韵文,这样的文字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佛教中称此为为“变文”,即把佛经内容演变为便于人们讲唱的通俗文本。随着佛经的普及流行,为后来的小说、平话、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文体基础。

二、典籍翻译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典籍翻译为文学题材提供了新的选择

如上文所提到的,文学题材是在文学发展早期逐渐确立起来的,所以对文学题材的影响也是主要体现在早期的佛经翻译上。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兴盛以来,“志怪小说”这种新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出现,这些小说记录的内容大都涉及灵怪神鬼、地狱天堂、因果报应等,而这些都与佛教息息相关。中国明代小说《西游记》的文学题材更是受到了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一方面小说的主线是围绕着佛教的传播展开的;另外一方面,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也大都取材于佛经。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源自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孙悟空的神猴形象与印度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佛经翻译的影响下,中国很多文学即使不是直接取材于佛经,也都或多或少带有“人生是苦”“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宣传佛经的理念。

(二)典籍翻译对文学语言和思想的丰富有重要的意义

典籍翻译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一部分归功于典籍原文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梁启超在评论经翻译时说到:“经译家宗匠以极优美之国语为之译写,社会上让人人嗜读,即不信教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绩。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诠写法不期而革新,其影响乃直接表现于一般文艺。”虽然是对佛经翻译的评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典籍翻译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力。以中国典籍外译为例。1687年,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出版了《中国圣贤孔子》的拉丁译本,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的译文和注解。《中国圣贤孔子》对启蒙时期的西方哲学和思想家的影响尤为突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读过此书。伏尔泰在《风俗论》中介绍孔子说,资料来源就是柏应理的这本书。英国政治家、散文家坦普尔(William Temple)在读过此书后,极为推崇孔子的伦理思想,并将孔子的学说与希腊哲学相提并论。《中国圣贤孔子》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它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

三、典籍翻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圣经翻译钦定本(1611)译者在序言中对翻译做了一番形象比喻:“翻译就是把窗户打开,让光线进入房间;翻译就是把贝壳撬开,这样我们便可以品尝里面的肉核;翻译就是撩开窗帘,这样我们便能窥见最圣洁的地方;翻译就是打开井盖,这样我们便可获得水源。”我们从这一连串的比喻中可以看出,翻译给了人们互相了解各国文学文化的途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能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可以使各国民族文化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养分。以中国的典籍外译为例,Hawks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促进文化交流做了许多补偿措施,在第一卷的附录中对“金陵十二钗”做了详细说明;第二卷附录中有汉语律诗的韵律说明、中国的骨牌知识及贾母等人的牌局的说明;第三卷的附录中说明了丫头和小厮体制;第四卷附录中做了有关中国八股文、琴与知音的说明。译者做的这些精心的安排弥补了两种文化中空缺的部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受到英语读者的广泛欢迎,让更多的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既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也对异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典籍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典籍翻译是文化的传递和传承,也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接受和吸纳他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要维护好本国典籍中的优秀思想的传播,典籍的翻译本身就是反对文化霸权,维护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我们对待典籍翻译要秉承公正客观原则,在平等思想的原则下传达和接收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宏薇.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何强刚.笔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显耀,李立.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學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王洪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汪榕培,王宏编.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董云(1986-),女,汉族,山东人,中学教师,硕士,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中,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意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有意义的一天
谁远谁近?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诗里有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