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族东巴文字解构创作在现代社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8-05-14施倩倩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篆解构

【摘要】关于东巴文字的研究从19世纪末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学者的整理研究下,东巴文字的记音和翻译、字典和辞书的编纂、文字收录及文字的状况研究,文字的原始性、图像性、自然性与趣味性的理论总结收获颇丰,而对于其文字、图案构成在现行社会的应用上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

【关键词】东巴文字;图案性;解构;小篆;现代简体字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獻标识码】A

一、东巴文字及其历史

纳西族东巴文字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已知的唯一一种仍在使用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起源于我国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丽江地区,是在当地生活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形态极为原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其发音、书写方法固定,表意清晰明确,在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中能够起到有效的沟通、记录作用。在学者的整理研究下,东巴文字的记音和翻译、字典和辞书的编纂、文字收录及文字的状况研究,文字的原始性、图像性、自然性与趣味性的理论总结研究收获颇丰。这些成果作为东巴文字发展的见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东巴文字是一种图形化的象形文字,保留着创制初期的原始图画意味,1867年,法国的佩伦·德斯古丁斯在云南收集到一本共计11页的东巴经摹本《高勒趣赎魂》,从此在世界范围展开了对东巴文字的研究。1913年,法国的巴克教授出版了第一本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专著《么些研究》,解开了研究纳西族东巴古籍的序幕,引起了国内外瞩目。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涉及东巴文字研究,到21世纪初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东巴文字研究在记音与翻译阶段基本完成。这些前人的努力为后来对东巴文字进行文字性质、文字对比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东巴文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的研究,一些学者也在研究东巴文字与汉字的祖先甲骨文的异同。在与甲骨文比较方面,由于发展历史和文字性质方面有许多的共通之处,两者之间的对比对于东巴文字发展的研究有极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比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图形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符号体态等,互相佐证彼此的发展历程。

东巴文字的图案性是它区别于现有现代文字的主要特点,其原始的图案形态与明确的表意结构不仅在文字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他诸如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艺术学都有着可发掘的深厚的潜力。

二、解构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与单独个体的研究相比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一词为钱钟书先生翻译而来,另一译法为“结构分解”。意为颠覆传统的解构主义,其逻辑、方法与理论都来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中,这就造成了解构在颠覆与构成两者的边缘寻求一种平衡,打破传统的、逻辑的理论与方法,在其基础上构成新形式的组合与逻辑体系。解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打破,作为结构的组成部分,原有的元素在解构的过程中被保留,经过非正统的、非规范的方式,以新的形式进行元素的重新组合。这些重新组合的形式不局限于原有定义、对比定义、同类定义等,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能性也就越多,通过解构而形成新的理论、方法也有着更多的存在形式。

在平面设计中,解构的应用自其诞生初期就不断进行着。早期的解构主义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解读的层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解构主义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着创新。对于已经成型的艺术品进行解读,并用解构的手法对其进行解剖、分析、重构、再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三、东巴文字解构方法与成果

同样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也就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在发展程度上超越了东巴文字,出现了从图像化符号记录到造字方法,即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而东巴文字的原始性特征使得它自身的图形可较为直接地引入设计中,以亦字亦图的形式将两者通过融合统一继而表达所需传达的信息。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先祖,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及其运笔形式已经颇似古代汉字的方式方法,其单字结构已经有脱离纯图案形式,由形似表达转向意义表达的转变。虽然如此,甲骨文因其年代久远,后续发展等原因,它的使用逐渐被古代汉字所替代,其单字的真实意义仍有大量内容未被释译出来。中国古代汉字经历了秦人的统一,字形结构逐渐进入现代人可读的范围。秦朝宰相李斯融合六国文字形成了小篆,自此,中国汉字进入了统一发展的阶段。小篆就成为了中国古汉字发展的重要节点。小篆兼有甲骨文图形化的特点以及全国统一字符下文字的可识别的特点。

小篆字形为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使用直接、匀称、清晰的少量笔画进行表达,表意清晰,逻辑严谨。现代汉字虽然采用简体字,但在笔画结构、字体形态上,小篆与现代汉字的形态较为相近。小篆作为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其在识别性的统一方面有着历史性与文化性的意义。

虽然小篆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但其仍保留了些许图案构成感。东巴文字作为象形文字,其图案感是其最大的特征,在对东巴文字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与之形成环境相近的中国古代汉字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参考的对象。东巴文字有着完整的发音、语义解释,这使它在表意方面能够与汉字对应起来。因此,我们对东巴文字的解构充分发挥东巴文字的图案表现力,从而提炼出一套完整的东巴文字元素。

在元素的提炼过程中发现,东巴文字有很多结构与汉字结构类似,但在表意方面,东巴文字的单字可能表达了单字、词或短语的意义。东巴文字作为图案性的文字,其单字的构成具有解构递增的性质,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以表示状态或动作的图案,即形成了全新的字,这也就给了我们一个解构东巴文字的思路。通过分析东巴文字的表意,将单字拆解,获取文字构成的图案元素,将这些元素与小篆相结合,采用现代人能够读懂的方式,将元素重新组合,借助现代汉字的表现形式,形成东巴文字的解构设计,从而实现东巴文字在现行社会下构架于当下人类可识别的图案化字体的创意表现。

我们在解构东巴文字时,根据其语义、语境,通过多重对比,从多个近似的东巴文字中将与汉字对应的笔画图案单独提炼出来,再将小篆中明确的笔画与东巴文字的图案進行对应,做到图案与表意的一致,即东巴文字所传达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小篆所传达的意义相同的情况下,选取三个部分重叠的图形特征进行重组,使用东巴文字的图形重新描绘汉字,构成图案感更强但不改变其表意能力的“新字”。吸收东巴文字单字表意的特点,通过单字表达词、句的内容,使用重新构成的单字表达想要表达的单字或多字内容。东巴文字在结构上没有十分明确的诸如汉字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类似构成手法,所以,在解构过程中,也不曾丢失其独特的图案性为主的表达特点。因而在字的构成过程中,更加注重字的图案感,而不是强行按照现代汉语的语义将图案进行拼合。最终构成的文字既有小篆字体构成的神韵,同时保留着较强的可识别性,还兼具东巴文字的原始、朴实与神秘的图案感。

四、结语

东巴文字作为“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活化石”、不可多得的文字发展史,对其多角度、多学科方向的研究意义重大,关于它的研究还不能止步。在传统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要以创新、全新的视角看待并深刻挖掘这一古老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赵世红,和品正.东巴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杨福泉.白庚胜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法)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马力.建构与解构:一个文学史现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百度百科“解构主义”“甲骨文”“小篆”等百科名词释义.

[6]唐绍钧.探究东巴文字的解构设计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7]丽江市古城区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东巴文规范使用手册[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8]郑甜.东巴文字和绘画的视觉元素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施倩倩(1995-),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纳西族东巴文字解构图形化研究。

猜你喜欢

小篆解构
还原
多样解构
不能说的秘密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
小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