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形态表现

2018-05-14曹玉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王铎书法作品

曹玉琪

【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家名迹,入古出新,诸体悉备,行草书为世人所重,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的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试从其书法作品的形态表现入手,以期体会王铎书法作品中的精髓及丰富内涵,把握其书法发展特点。

【关键词】王铎;书法作品;形态表现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凭借文字书写创造的奇妙形态,来表现一定的审美意识与情感的艺术。明末清初,文化思潮多元化的趋势以及追求个人性情抒发的美学观直接影响了书法创作艺术的变化。注重个性,强调气势,追求尚奇、尚态的书风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王铎、傅山等一批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大家。他们在形式、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法书渐趋僵化的书写模式,为晚明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王铎的书法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笔墨变化多端的风格独领风骚,享有“神笔”之誉。本文试图从线条、墨法、结体、轴线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其行草书法作品的形态表现及艺术成就。

一、行草书线条基本特点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也是书法形态的表现之一,是笔毫在与纸面相接触时所表现出的点画轨迹。作者在创作书法时的心情、书写力度及笔墨优劣等信息,均可通过线条得以充分体现。

王铎行草书线条呈现出骨力强劲、结体奇险多姿、节奏感强烈的特点。王铎宗法“二王”, 临摹“二王”是其艺术创造和风格形成的基础。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领悟到含蓄、文雅,于王献之取其笔法外拓的豪放、张力,深得“二王”之精髓。亦吸取米芾之长,变米芾刷字笔法为印泥笔法,以苍郁雄畅取胜。梁巘《评书帖》指出其用笔特点 “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1] 王铎早年主要是对“二王”书法进行学习临摹,线条硬挺方折,多以中锋用笔,急缓并存,抑扬顿挫。如《草书临淳化阁帖轴》点画饱满灵动,连接自然快捷,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提按顿挫的特点,并可实现相互之间的自如转换。作品线条纤细,时转处妙得古法。笔画处理变化多端,相同笔画,不同写法,避免雷同,呈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中年之后,王铎对于线条粗细变化的技巧把握更加纯熟,不但在线条粗细对比变化上表现得更加夸张,而且书写更加圆润。王铎以圆转的篆书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又时有折锋,笔力更加刚健,表现出一种劲爽的风姿。起笔和折点往往重按,随即起笔,提按顿挫明显,行笔流畅迅捷,从而形成了笔触由重到轻,速度由慢到快的转变。这种用笔的节奏变化,几乎在作品中都有出现,并形成线条节奏动感的基调,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韵律。笔法多变,藏锋露锋兼用,多数以藏锋起笔,起笔时稍用顿笔“藏头”,露锋收笔,收尾时又陡然起笔。在迅疾的书写中,对线条速度的把握和处理也很灵活,如横画时宜慢,撇笔宜快;虽是相同的笔画,如竖画,处理时往往悬针宜慢,垂露宜快,速度也有变化。这种时急时缓的节奏转换,在笔法与墨色的配合下,形成丰富的多种对比的表现形式。在运笔速度、节奏的调控上,可以发现立轴比手卷的速度要快,故而形成长轴作品更加流利畅快。在《行草书临王献之、王羲之帖》作品中,王铎吸取了王献之的连带手法以及王羲之的沉稳意蕴,提按顿挫、迅捷迟缓、方折圆转,技法熟练,极尽变化之能事。此外,王铎在“二王”点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夸张笔法,增强了视觉效果。这些临帖作品,看似临摹,实则是融各家之长,入古出新,加入了许多主观处理的成分,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书风。

其次,王铎书法中墨法的运用也极具特色,通过干、湿、浓、淡、涩各种墨法突出线条的变化,将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无论绫、绢还是纸作为书写材质,都能掌控墨色湮化效果,以丰富的墨法变化,特别是“涨墨法”,增强视觉冲击力及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运用涨墨,古即有之,在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等作品中已有涨墨的形成,但真正在书法创作中大量使用“涨墨法”的当推王铎,达到了心手相应,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行草书咏金山寺诗轴》墨色的处理中,我们真切感受到王铎笔墨技法的高超魅力。篇中“大江”二字的涨墨,“江”与“鳌”字之间的牵丝,“鳌”与“金”字的湿干,墨色從重到轻,从湿到干,承接转换自然流畅。起笔时舔墨初浓直书至墨渴处方休,如此往复,形成强烈的节奏变化。看似满纸糊涂,实则是其技法和个性的张扬。作品中涨墨与夸张竖长线条、枯笔线条差参呼应,妙趣天成,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强烈对比。这种墨色处理方法,使得作品中墨色变化范围得以较大程度的扩展,并且对作品空间节奏产生明显影响。从王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往往一笔连写几个字,初写时浓墨重彩,而后渴笔飞白,使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得以形成。

二、行草书结体基本特点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是指字体的点画构成及形态组合,是对单个字或多个字之间大小、疏密、正斜的安排。

此外,对于王铎书法作品而言,二王书法结构对其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王铎书法在对二王书法精髓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进行改良,因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适应,疏密、正斜共存,充分表现出书法结体变化。王铎行草书结体几乎来自二王,但能随心所欲,疏密正斜,应用自如。恣肆夸张,极尽错落、迎让、欹侧等结体变化,从而使每个字在整体位置与空间上的关系得以完美体现。观其作品,会看到各种姿态的字的结构,或左疏右密,或上实下虚,结字险峻奇绝,但合乎法理,字的起承、倚侧、回转、行气自然生动,王铎独特的结体成为其行草书风貌的元素之一。

王铎行草书结体以字形奇险,正奇相倚、疏密相间,变形夸张为特点。在吸取“二王”书法精髓的基础上,把米芾书法中欹侧的特点变得更为夸张。依据字体形状结构进行合乎理法的巧妙安排,营造出欹侧、依倚、奇险的形态。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或大小错落,将结体中的欹发挥到极致,尽显跌宕起伏之势。同时,王铎深谙奇正相生之理,奇中求正,不平衡的字通过字与字之间和谐的安排求得平衡,纵而能敛,形成跌宕起伏、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对书法上的奇正关系,清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做了精辟的分析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2]王铎书法中呈现的奇,不仅仅是腾凌射空 ,雄爽飞妍,更是在骨力强劲,结体端整的前提下,通过欹侧、依倚等技法,实现形式上的肆意求奇求险。在《行草书三宿岩诗轴》作品中,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或上实下虚,如“客”“云”;或左实右虚,如“驻”“战”;或虚实相参,如“春”“声”。线条粗细存在较大变化,疏密相间;把大字写得很大,小字又写得很小,大小错落,对比强烈,章法恣肆错落而不失法度,呈现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3]的艺术效果,与讲究疏密匀称、大小均等的传统的平和中庸、温柔敦厚书法审美观截然不同。草书《节临来迟帖》,是其晚年的作品,以连绵草的方法书写。字间或连或断,连则数字,断则上下呼应,错落有致,气脉贯通,线条粗细变化不多,晚年作品表现出趋于沉实稳重的特点。

三、合理巧妙运用行轴线

书法作品的章法就是对字体大小、字距及行距与字体疏密等进行合理设计。过疏则易散,过密会使作品表现比较沉闷,缺乏生气。王铎善于依据字体笔画,合理选择形态,形成大小错落,不仅有粗线条小字体,也有细线条大字体,形成反差,打破沉闷。整体而言,字体距离比较紧凑,行距比较疏松。王铎书法的章法布局,最明显特点是对行轴线进行合理应用。

行轴线就是由每个字体中轴线进行组合而成,其关键因素就是不同字体态势变化,其对于中轴线张力及曲折度会产生重要影响。一幅行草书作品,是有若干行字体组成,行轴线的摆动,变化幅度大小,直接影响作品的节奏变化和整体效果。王铎行草书打破了单字端正平稳的状态,将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左斜,或连续几个字右斜,将“字”不作正局,变为“行”不作正局,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呈现出体势左冲右突。他能在字法与章法上增强变动的幅度。看似平常的处理中,突然出现左右摆动非常大的字与字组,当一个字明显向一边倾侧的时候,下一个字或几个字一般要为其“找补”回来,形成非常紧密的呼应关系。其行轴线多以曲线为主,章法恣肆,整体气势逼人的特点。就王铎书法作品而言,在不同时期,行轴线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王铎曾于1635年临写《王献之省前书帖》中,虽然只是临摹,但已不同于原作,表现出王铎特有的摆笔技法特点。首先,能感受到三行书写立轴线之间的空隙对比十分强烈。一二行之间的空隙在整张纸中占据约十分之一,而三行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作品整体情况而言,仅仅在第一行下方区域的一个位置中轴线有较大倾斜幅度存在,其他轴线则相对比较平缓,从而使整体节奏有了一定的变化。在第二行最初位置虽然有较多摆动存在,然而上下在两个不同方向有两处中轴线指向第一与第三行之间空白位置。第三行与第二行相似,两行轴线摆动并无较大差异。此外,合理运用行轴线上的连接手法,使得字与字之间表现出笔断意连的状态,通篇气韵贯通,流畅自如。当王铎1647年再次临摹《王献之省前书帖》,此时的书风面貌与之前作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作品中的轴线表现得比之前温和、平静了许多。这或许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其心态变得更加淡定与从容。观其此阶段的作品,可以发现行与行之间的间隙变得开阔、疏朗了许多,呈现出的是大气与凝重。在临《柳公权辱问帖》中,轴线也并未表现出太多摆动,气息表现比较平和舒缓,从容大方。王铎晚年作品少了狂躁、激烈,大都表现出平淡与从容,与早期作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艺术成就

王铎以临帖功力之精深,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之变化,奠定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王铎自幼学习书法,醉心于二王,十三岁便开始临摹《圣教序》,对二王的学习可以说贯穿其一生,几乎做到了“如灯取影,不失毫发”。从魏晋到唐宋,遵循着二王的法脉,吸取各家之精髓,师古而不泥古,通过吸取、提炼、创新,将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冲出古法约束,力矫赵、董书法之流弊,对改变轻松淡雅、流俗萎靡之时风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给明末书坛带来了新的活力。观王铎书法作品,可以发现其创新是全方位的,章法、笔法、墨法、形制等都进行了深度拓展。章法上,将字的腾挪变化发展到极致,突破了传统作品的“尺度”,敢于“冲”出去,然后再“补”回来,无论在书写动作上还是结构上,都体现了过人的胆识。表现出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巧妙运用书法中的行轴线,采取以曲线为主,其他行轴线穿插互用,使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酣畅逼人的气势。尤其是在用墨方面,大胆尝试,将涨墨法运用到极致,呈现出酣畅淋漓,个性张扬,直抒己意的情感宣泄,涨墨法可以说是王铎书法的一大创新。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书学轨迹,从早期的用笔方折、硬挺、缺少含蓄的内在美,到晚年的人书俱老,融传统的精典与叛逆的率意为一体,把情感的渲泄与传统的法度相结合,在作品表现上恣肆险峻,荒怪奇崛中深藏穩健与雅致。

行草书发展至明代,各种创作表现技法都得以充分发展。王铎凭借广博精深的摹古功力,大胆创新,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的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4]他以鲜明的个性风格,为明末清初的书坛注入新的活力,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分析其书法中独特的形态表现,期望提高对王铎书法作品的认识,更好进行鉴赏及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76.

[2]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24-525.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41.

[4]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32.

猜你喜欢

王铎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书法作品选登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漫画
漫画
“故事面前”等7则
漫画
漫画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