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雹泉大庙(膏润庙)历史文化价值综述

2018-05-14周丽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周丽华

【摘要】雹泉大庙文化特色鲜明,民间色彩浓厚,文化融合度高。安丘雹泉大庙不同于单一祭祀佛教或道教的寺庙,也不同于单一膜拜臆造诸神的庙祠,雹泉大庙是多个文化触点的集合体。它集兵家文化膜拜、民间诸神崇拜、道教神灵佑助、泉文化为一体,同时还原了中国文化的初始崇拜性,又与民间传说互相勾连,和当地民俗高度融合,应合了百姓民众多种诉求。

【关键词】雹泉大庙;膏润庙;李左车庙祠;雹泉庙会;李左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雹泉大庙,亦名膏润庙,位于安丘市西南雹泉村,占地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大庙西汉初年始建,奉祀“雹神”——秦汉之际名将李左车。庙内有山左名泉雹泉,苏轼题碑于侧。

安丘雹泉大庙为国内现存唯一一处专门纪念雹神李左车之庙祠,惟一一处前后双楼结构庙宇建筑,亦为国内鲜见之集兵家文化、道家文化、民间拜神文化、泉文化等为一体的中国本土文化庙祠。

大庙历汉阅唐,气象巍然;宋元明清间,屡经修缮,香火不坠。后“文革”偃弃,近岁方得重建。神鸦社鼓,沧桑几度。雹泉大庙以悠久的历史,集合兵家文化膜拜、民间诸神崇祀、道教神灵祷佑、古老泉水祈助为一体,兼之大庙文化诸要素衍生的民间传说(“雹神”李左车传说)系列、民俗文化(“雹神”祭典、雹泉庙会)構成等,为研究我国历史史实迁化、人神关系移植、民间传说流变、民俗文化遗存研究皆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一、雹泉大庙古今概述

雹泉大庙又名膏润庙,“膏润”一名,取其雹神李左车主风膏雨润之义。明代万历《安丘县志·建置考第四》载有膏润庙一条,详细追记了元代膏润庙的地理位置及元代重修诸事。节录如下。

“元至元二十一年马瑞重建记称,庙西有桃园,东有寿山,北有神山泉,流经管公力监里中,东注于浯。大观政和中旱,知县李安节两祷于泉,有白蛇白鼠之祥,时乃大雨……至元中,复旱,密州守黄济以诗祷之,雨竟如祷,乃再新庙貌,以答神贶……”

雹泉庙祠因主风调雨顺,除却雹泉主祠之外,历代大都在安丘城里别建复祠,如元明两代在城南一里许建有灵霈行宫,以作复祠;清代及民国时期,安丘旧县衙对面亦建雹泉庙,由此可见安丘一地民众百姓对雹神李左车敬畏之心,亦可见雹神李左车在安丘影响力之深广。相传田中角荣侵华期间因曾在安丘驻扎,担任日本首相后访华时特别提出欲到安丘雹泉大庙重游,惜未如愿。

古代的雹神大庙由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展开,依次是南阁子、将军殿、天坛、大殿、北楼、东西廊坊及钟鼓楼。大庙前后双楼结构,为国内罕见。整个庙宇规模雄伟宏大,结构匀称,布局合理,肃穆庄严。庙内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天坛四周的四棵古松,树围6米左右,实为国宝。自从李左车被封为雹神,李左车故里的雹神大庙香火日盛,远近乡民前来膜拜者众多。

安丘历代对雹泉大庙的均有描述,今存宋元明清诗文十数篇,以宋代密州太守黄济《雹泉祠祷雨》一首流传最广。诗云:

寄与安丘灵霈侯,晚田无雨不成秋。

何当一泻天瓢水,点点能消万姓愁。

文革期间,雹泉大庙被毁。但在每年的4月14—19日,9月14—19日,6月24—29日,成千上万的八方来客来雹泉大庙举办纪念李左车的活动。又因安丘古旧相传6月27日是雹神爷李左车的生日,所以6月的纪念活动最为盛大。这些活动已连续了18届,香客遍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雹泉村参与组织者达300多人。现在的雹泉大庙名为李左车纪念馆,为后人仿古重建,现存古碑四通,明代古松两株,汉代军用马槽一个。

时光远去,四季如风,唯有雹泉清流,溅溅低鸣,千年不息。

二、雹泉大庙祀神李左车

国内李左车或雹神的传说遗迹多处,山东安丘、滨州、东营,河北元氏、衡水,河南通许诸地皆有李左车墓;山东安丘、临沂、商河,河北承德等地均有雹神庙。然经综合考察对比,唯安丘雹泉关于雹神李左车的历史传说最为古老、文化链条最为完整、民俗传说最为深厚、文化衍生最为丰富。

李左车,生卒年无考,战国时期名将李牧之后,秦汉之际名将,以将略见长。楚汉之战中,李左车先佐赵王歇,被封广武君,后事韩信,屡为大功,韩信师事之。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李左车史料散见于《史记》中《张耳陈馀列传》和《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承之。他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著有兵书《广武君》,《汉书·艺文志》载之,后世散佚无存。因其谋略通神,史实多隐,故后世渐将其神化,奉李左车为体现上天意志的神秘力量代表。

李左车“雹神”之封,史料难考,然历代相传,渊源必古。古旧之说,汉高祖初封李左车为“阴灵侯”,唐太宗又封其为“灵霈侯”,观其两度敕封,李左车其主风霜雨雹之说自古即有,殆无可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雹神》二篇,一篇写楚中为官的王筠苍到龙虎山拜谒天师,途遇雹神李左车,王听说家乡章丘要降雹,即“离席乞免”,天师说这是上帝玉敕,在王哀求不已下,于是天师就嘱雹神“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后据说那天章丘雹子下得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另一篇写唐太史济武道经雹神李左车祠,掷石以戏祠前池中之鱼,别人阻止他,说“池鳞皆龙族,触之必致风雹”,后果如其言。

此可见李左车雹神之说流传之广,流布之久。

在李左车曾经征战过的山东、河北、安徽各地,两千年来流传着他种种动人的传说,特别是在安丘,李左车的故事传说已成为当地人幼年时成长的启蒙教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安丘古老相传,汉朝建立后,李左车回到祖籍山东安丘雹泉村,从此潜心山林,修心悟道。李左车逝后第二年的阴历五月十七,熙熙朗日的天空忽黑云蔽日,雷迅风疾。待得云散风消,在李左车生前住的院子里,裂开一道宽逾六尺的石缝,有水自岩底汩汩流出,不一刻即形成一弯清泉。天地变色之际,乃上天册封李左车之时。玉帝感其品德刚正,将“雹神”一职相封,让他掌管大地、山川、江河、湖泊、雨雪、风雹及人间庄稼的奖惩。当地百姓纷纷解囊,在其旧居遗址建起雹神庙。此泉遂名为珍珠泉,又称雹泉。李左车被当地百姓尊称为“雹泉爷爷”。至今雹泉李氏族人逢年皆典祀李左车,礼仪甚隆。

在安丘大地,关于雹神显灵、福佑世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说李左车不仅灵佑乡人,也泽被他乡。明洪武年间,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楚地大旱,春天种的庄稼禾枯苗干,颗粒无收。到了阴历六月六才下雨。此时,唯有种植荞麦方能在秋后有所收获,然种子难求。正当百姓无奈之时,一长须阔脸白发老翁携一大车出现在江南各省的阡陌之汇总,将满满一车饱满匀实的荞麦种无偿施与百姓。问此翁家籍何处,答曰:“我乃雹泉老李。”秋后荞麦大收,百姓渡过荒年。

旧传历代官员路过此庙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大庙没下轿,结果下起冰雹,直往轿里打,李世民随命改道而走,结果风随其变,他不得脱身,只好下轿到庙里拜谒,风雹方才平息。唐太宗深感其灵,将李左车封为灵沛侯。为褒扬雹泉庙之灵验,又下旨重修此庙,并铸雹神铜座像一尊,高3.6米,重3.6吨。铸大钟一口,高2米,钟围4米,重一吨。时庙中有一楸树,粗过数围,不知植之何年,由此世传“唐王重修不记楸”之说。

三、雹泉大庙历史文化价值

雹泉大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以东方文化为本位,集我国兵家文化、民间诸神文化、道教文化、泉文化等系列传统文化于一体,为发掘研究我国庙祠文化、区域文化提供了极好的范式。

(一)雹泉大廟的兵家文化

李左车于民间虽被封为“雹神”,但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首先是一个军事家。观其历次战争之谋划,皆用兵如神。其著作《广武君》亦为兵家著述。古代将兵之人,万人生死系于一身,百姓安危悬于一己,雹泉大庙奉祀李左车,与李左车兵家地位关系甚重。

安丘西南之地,古代交境齐鲁,齐长城绵延其中,战火频频;唐宋明清以迄抗日时期,战争屡屡。此地百姓于战争苦难之中,拜祀李左车即祈求百姓和平度日,不受战争之苦。从中亦可得见安丘一地战争频仍之缩影。

今关于李左车指挥战争的历史故事在雹泉非常丰富,其军事遗存与人文传说在雹泉大庙中也得以充分体现,现存古代军用马槽一个,相传为李左车之战马所用。

(二)雹泉大庙的民间诸神文化

中国民间诸神文化中,隐藏着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期许。古人主要有两种恐惧,一是天灾,二是兵灾。弭兵消灾之诉求见于雹泉大庙的兵家概述,而雹神李左车的崇祀更寄托了民众期待风调雨顺、稼茂年丰的愿望。

作为民间奉祀的神灵,李左车既是历史人物,将兵作战;又是雹神,主管风雨雪雹,一身二任。此可充分体现我国民俗文化中人神之关系,更体现了古代百姓避天灾,避兵灾的平安愿望。

李左车封为雹神,不独主降冰雹,亦主风雨调和。雹泉大庙中有明代赵鹤龄诗:

路过渠丘苦热侵,雹泉喜见一泓深。

观澜手拍圆珠涌,声清真听七弦音。

源洁可磨三尺刃,祷旱心虔甘澍临。

几回欲挽献天子,大地田畴遍作霖。

此可见雹泉大庙祈雨之功由来已久。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百姓眼中的诸种灾难皆与人间的善恶一一对应,仁善则风调雨顺,行恶则上天惩罚。所以,雹泉大庙中的李左车还有主管一地善恶的民俗教化功能。因雹神奖惩善恶,古代封建民众的自我道德制约主要来自这些民间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传说的教诲。明代成化年间,膏润庙天坛石柱题联为:“陆月飞冰十五国奸邪落胆,三时霖雨千万家善信逢春。”便隐藏着雹神在安丘大地拥有巨大的教化功能。

(三)雹泉大庙的道教文化

古时兵家半杂道家,民间诸神又多与道教诸神密切相联。古代雹泉大庙周围有碧霞元君行宫、文王百子庙等,附近又有老子庙等,与此一体,雹泉大庙的道教特色亦非常鲜明。古代传说中,如聊斋中《雹神》二篇,早将雹神李左车置于道教诸神中。

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天人感应,灾异崇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冰雹灾异的神性来源甚古。雹灾生发一瞬,灾害立现,天气炎热之际竟有寒冰,很容易令人与阴阳失调、自然失衡的天象联系起来。人们深信,冰雹并不是自然现象,因世人作恶,上天方降雹灾。雹神李左车主管降雹,也就是典型的管理人间善恶的道教神,是以受到后世千年膜拜。庙内处处可见“飞冰击破奸邪胆,霹雳震碎恶人心”等一类充满教化的诗文对联,雹泉大庙道教的善化功能于此可见一端。

(四)雹泉大庙的泉文化

以雹泉大庙为中心,周围有石林、金牛池、棋盘山等景点拱卫,景色优美。其中与雹神糅合共生最为密切的是雹泉。

山左名泉雹泉又名珍珠泉,相传为李左车点化而成,水自石涵中迸出,澄明清澈,盈盈不竭,银白色气泡串串簌簌,恍若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从泉底涌出。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来雹泉膏润庙祭祀,题写“神泉”二字,至今立于雹泉一畔。

中国的泉文化不是单一的煮泉品茗的享乐文化,而是在日常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构成。泉水一者象征为源远流长、子孙繁盛;一者是长寿养生之民众朴素的道家思想;一者是为人清正、为官清明的廉洁之泉。

在雹泉大庙的崇祀拜祭中,古代安丘历代封建官员都将雹泉之清澈与为官之廉洁联系起来。明代弘治年间安丘官员在雹泉一侧立廉泉碑,题《廉泉》诗:

沁人心骨响淙铮,冷逼微茫澈底清。

为语渠丘诸父老,莫将冰雹混泉名。

这种为人清明、为官廉洁之教诲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我市有史可证、地位明确、时间较早的文化性庙宇,雹泉大庙文化特色鲜明、民间色彩浓厚、文化融合度高。安丘雹泉大庙不同于单一祭祀佛教或道教的寺庙,也不同于单一膜拜臆造诸神的庙祠,雹泉大庙是多个文化触点的集合体。它集兵家文化膜拜、民间诸神崇拜、道教神灵佑助、泉文化为一体,同时还原了中国文化的初始崇拜性,又与民间传说互相勾连,和当地民俗高度融合,应合了百姓民众多种诉求。

今天,雹泉庙会香火不绝,雹神传说万口流传,丰富浑厚的文化场景,使得雹泉大庙历史宛如一曲庞大的东方文化交响乐,在安丘大地上荡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