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木兰围场设置原因考

2018-05-14关青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康熙

【摘要】木兰围场设置于康熙初年,目的是经兵绥远,威服内外,尤其是避暑山庄建立以后,在康乾两代帝王的经营下,成为目前為止最大的皇家御用猎场,并形成一条独特的政治路线。关于木兰围场的设置原因目前论文数量很少,大约两篇左右,但也不是专门论述其形成原因;其他论文多是从环保角度谈围场的生态破坏和治理。所以,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探讨总结木兰围场设置原因以及它作为清廷政治路线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木兰围场;康熙;八旗兵丁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军,保持满洲骑射之传统

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义,到福临偕八旗兵丁入关,定鼎中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然入关后承平日久,上至各部堂官、总督巡抚,下至千总、把总等基层军官,皆不习战事,尽己之所能冒领军饷、遛鸟逗狗。康熙四年三月上谕:“兵部、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赴任时,带去家人及亲戚所送人丁、欲入兵丁数内食粮者,以后俱著停止。又将私自使令之人充入经制兵丁数内察点、徒有其名、虚费钱粮实为积弊。”由此可见康熙继位初年八旗军队腐败初现端倪。

然而,此时的大清还有肘腋之患——三藩。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个汉人藩王,在清朝问鼎中原的过程中建下赫赫战功,三王一镇云贵,另两个分别镇广东、福建两省。八旗兵丁战力既已下降,镇边绥远全靠这三藩,时日即久,尤以吴三桂实力最大,可自行选官任将,拥兵四五万,曰“西选”。有远见之明的康熙认为,“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在决意撤藩不久,吴三桂即领兵反叛,并迅速横扫南方数省,双方交战过程中,八旗军队长时间养成的骄奢淫逸,贪生怕死的丑态尽显,幸得康熙运筹帷幄、乾刚独断,不拘一格选用大批汉人将领,朝廷用时八年,耗尽国库千万财富才将之平定。在这一过程中,康熙尤为注意到了八旗战力的下降,如何才能恢复当年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保持满洲骑射传统之根本,成为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公元1677年,康熙帝首次北巡即看中塞北木兰一带地区;1681年第二次北巡,也就是平定三藩不久,康熙经过半个月的考察,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在承德东北地区划定一万余亩的土地作为皇家御用猎场。并发上谕:“从古行兵,未有不预操练者。向时八旗兵丁,每□山戊示□春秋校猎。比者恐马疲于行,故暂停止。今春秋二季,令八旗官兵集于宽敞平原之地,排列阵势。鸣锣进退,以熟操练。”这之后伴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除雍正外其他诸帝皆遵祖制,基本每年都会来木兰围场进行秋狝。以便使八旗兵丁娴熟技艺,强健身体,期冀保持以往的战斗力,这是木兰围场初设时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二、绥藩,威服内外蒙古诸部落

蒙元王朝在被朱元璋推翻后,北逃至长城以北一带,由于内部缺乏稳定、有效的继承制度,各部首领为争夺可汗宝座,导致整个蒙古四分五裂,到明末之时形成漠南、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个蒙古。其中,漠南蒙古和后金的发源地距离近,交流多,在后金形成建立的过程中出力最多,因而从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开始便实行和亲政策,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就是“科尔沁贝勒塞桑女,孝端皇后侄也”。上至龙子龙孙下至满洲权贵都热衷于和蒙古和亲,当然这是政治统治的手段,用血缘关系延续政治权利,用亲情关系改善政治矛盾。和亲政策还是行之有效的,三个蒙古中最为驯服的就是漠南蒙古。

漠北、漠西蒙古相对于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就不好控制,漠北蒙古内分三部(雍正初年又分出三音诺颜部),三部之间本实力相当、相互制衡,从皇太极时便分别遣使来朝,有“……命喀尔喀三汗岁献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以为常”之说,虽不如漠南蒙古和清之关系紧密,也相对安稳,但在康熙初年三部之间开始内讧。

漠西蒙古充分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生性强悍”的性格,康熙年间更是出现一位枭雄式人物——噶尔丹,他出身漠西四部之一准格尔部落,不但统一漠西四部,并积极向东扩张,漠北蒙古的内讧正好给葛尔丹提供东进的机会,于是便有三征噶尔丹,才将其逼死大漠。

在大举征讨葛尔丹后,康熙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动兵刃的情况下降服桀骜不驯的蒙古部落,这就需要一个平台,用这个平台来展示实力,让蒙古各部心生畏惧,于是在第二次北巡之后,决定设置木兰围场。

一方面整肃军备,另一方面肆武削藩,怀柔蒙古,这是木兰围场修建的最主要两个动因。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成为清帝联系蒙古、稳定边疆的第二政治地带。

三、防变,守卫京城的防线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关于北京的安全问题就提上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扼守要地,但是北与蒙古和东北等少数民族相邻,蒙古族和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素来强悍,经常南下京城附近烧杀抢掠,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戊寅,掠通州,驻白河,分掠畿甸州县,京师戒严。”史称庚戌之变。皇太极继位以后,天聪三年“大军逼燕京,上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史称己巳之变。这两次围攻北京城基本都是从内蒙古方向攻打过来,熟读史书的康熙明白要保卫北京的安全,必须在京城尤其是北京以北一带设置屏障作为缓冲地带,为朝廷调集军队应战赢得时间,以免重蹈明朝覆辙。

经过两次勘察之后,康熙将这一地址选在承德木兰一带,从地图上看北与内蒙古接壤,东临辽宁,南控京师,处于三省交界地区,便于联系三地,尤其是这一带的地貌不像蒙古草原一样一望无际,木兰一带有草原、丘陵、峡谷、高山,这虽然不利于朝廷骑兵活动,但同样不利于蒙古各部作为主力的骑兵行军。康熙从这方面考虑认为木兰的地形地貌对于朝廷的利大于弊,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葛尔丹在时达到全盛,不断向东侵扰漠北各部,并图谋京师,企图与清朝廷分庭抗礼。康熙二十九年双方会战于木兰围场的乌兰布通,“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大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噶尔丹以喇嘛济隆来请和”,大败葛尔丹。

围场自康熙皇帝设置以后就有规制,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木兰围场的规制,康熙肇始,历朝相因。木兰围场栅界驻八旗,一营统五卡伦,八旗按方位部署,分守其境。”由此可见,木兰围场凭借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和地形外貌受到康熙的青睐,这里不只是王公贵族娱乐消遣的乐土,而是含有军事、政治目的的国家大政。

四、屏障,预防沙俄入侵,维护北疆安稳

文章在第二部分已论述自明朝以来的北部边疆的侵扰问题,到清朝之时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这种复杂化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部的主要是蒙古各部从明朝整体的鞑靼、瓦剌两部落又分化为漠南、喀尔喀、厄鲁特三大部,这三大部落内部又分为三到四个不等的小部落,内部划分精细化,各部落矛盾重重,时时演化为部落战争。

但是,让北部边疆更加复杂化的是外部因素,国外势力的插手,主要是沙俄,沙俄是在原来的俄罗斯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成为沙皇,从公国逐渐转变成世袭继承的专制帝国,与康熙同时期执政的沙皇是彼得大帝,他年龄略晚于康熙,康熙中晚期恰恰是彼得刚开始执政。他也是沙俄为数不多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不但想称霸欧洲,更谋求向东、向南扩张,这就侵犯到清的国家领土。

康熙之时,沙俄开始大规模殖民雅、尼一带,“鄂罗斯所属罗刹,时肆掠黑龙江边境,又侵入净溪里乌喇诸处、筑室盘踞。上命大理寺卿明爱等、谕令撤回,犹迁延不去,而恃雅克萨城为巢穴,于其四旁耕种渔猎,数扰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居民,掠夺人口。”这让康熙忧心忡忡,在解决三藩、台湾后便着手解决沙俄侵边问题,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一份较为公平的条约,但是也将额尔古纳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划分给沙俄。

东北边疆刚稳,随着噶尔丹的强盛,沙俄开始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康熙皇帝明显看出噶尔丹、沙俄的用心,在综合考虑之后,在京城北设置木兰围场,作为北部屏障,每年的木兰秋狝、整肃军备,不只是给蒙古各部看,也是向沙俄展示军事的时机,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既便于和内外蒙古联系,也有利于时刻注意沙俄动向,使北部边疆稳定。

五、结语

理想的军事位置、政治地位、气候环境等条件让木兰围场成为皇家御用猎苑,对于国家整军备战、八旗兵丁强健体魄;接近内外蒙古,接见外藩,处理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打造京城北部防线,抑制沙俄对于北疆的入侵,保证国家统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国家决策在当时看是利大于弊,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的转化,对于后世的影响会转化成弊大于利,木兰围场从清看,有上述的诸多作用。但是清廷不注重保护、不知道休养生息,过度的狩猎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为后世留下一个难题。这就告诉我们国家政策的决定要充分考虑短期、长期的利害关系,两者综合才可做出既利于当时也便于后世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趙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清朝史官撰.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关青云(1993-),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黑龙江大学2017级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清史。

猜你喜欢

康熙
康熙买靴
康熙养生诗
康熙养生诗
一盘象棋一条命
康熙下象棋
如此原因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
康熙为何只南巡六次
康熙隐忍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