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汉平淮均输法的施行意义

2018-05-14冯渝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失败

【摘要】平淮均输法作为西汉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无论是从贯穿整个汉朝历史的角度上,还是从后世的中华王朝来看,它都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从整个西汉乃至后世的中华帝国时代来看,桑弘羊的平淮均输法是失败的。本文立足于西汉当时之国情,参考其被西汉确立到被废除的经过,并从历史学角度对平淮均输法为西汉,以及其所根源的古代经济思想论述对于整个西汉乃至后世中华王朝的施行意义。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历史意义;失败;施行意义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表示码】A

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全面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白热化的状态,随着匈奴开始逐渐被西汉军队战略压缩在了漠北一线,西汉的北方国防压力开始减轻,但西汉国库的逐渐萎缩钳制了汉武帝对匈奴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安排。一场帝国财政的改革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服务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继续中应运而生。

一、平淮均输法的源流及当时之必要性。

平淮均输法是由平淮法和均输法两部法律组成,其中的平淮法所依据的思想,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越国范蠡对自然产物的价值观和《管子》一书中对于物价轻重的理论,同时,桑弘羊综合以上的思想同时以战国时期李悝的“平籴法”为蓝本开始了平淮法和均输法的西汉帝国财政改革。当初均输法服务于汉武帝对于匈奴战争的汉军队压缩战略,足见西汉当时财政之困难。

平淮法,在《史记》“平淮书”一文中的描述,是一种国家以税收作为基础,用商业收购的形式,储存物资,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用以平抑市场商品价格的宏观调控行为。

均输法,作为平淮法的现行法律,其原意来自于《盐铁论·本议》中的“齐劳逸而便贡输”,是封建帝国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行为的实体表现。

由于早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了“罢三铢钱,更铸五铢钱。”这样的货币改革措施,进而导致了“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整个西汉王朝出现了通货膨胀。为了应对这一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损失,也为了扩充西汉王朝的中央财政实力,在第二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开始“下缗钱令而卜式”,即开始向工商业从业者开始抽税,但是效果极其不好,最后是“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没有一个人愿意上交缗钱。

汉武帝自元狩五年开始所面对的情况便是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者不可胜计,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官吏和百姓私底下铸造五铢钱的泛滥行为,以及税源的间接性枯竭开始直接导致了整个西汉开始不断地通货膨胀,而且由于当时西汉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货币税收,导致中央的现有可支配收入开始被民间的不法商贩不断挤压。所以,整个西汉急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方式,对不断恶化的经济情况作出应对。

二、平淮均输法的即时作用以及其当时之积极影响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任命孔僅为大农令,任命桑弘羊开始担任西汉大农丞并主持大农的事务,于是桑弘羊便开始试行了他最为后世所知名的平淮均输法。

最开始,桑弘羊是“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可以看出均输法是在平淮之前就已经在西汉帝国中开始施行的。值得一提的是,桑弘羊的改革其实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在当时他的改革最开始是以国家税收作为后盾,在中央大农之下的各个郡国内开始设置均输官,加强运输力量,将各个地方上税上交的贡赋中国家所必需的“上品”留下,然后其余的全部转运到其对应物价相对较高的地方进行抛售。这在当时直接减轻了各郡国运送贡赋的烦难,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而且由于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限制,之前的许多贡品其实在运输的过程中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贬值。均输法施行之后,整个贡赋的过程时间开始缩短,很多的貢品都能按时出售,以保证当时西汉中央财政的可控制财富不会缩水。

在施行运输法的第五年,桑弘羊开始施行平淮法,“置平淮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平淮法在当时是基于均输法的补充,和现代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全不一样的是。整个西汉帝国优先施行了均输法,然后再用平淮法作为补充。这是因为,要彻底地打击富商大贾对中央政权的经济威胁,不但要用均输法缓解物价,更要通过平淮官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把控做到调控的万无一失。

不得不说,这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前卫的做法,在当世就有人对桑弘羊的做法有异议,比如汉武帝最为宠幸的道士卜式就曾向汉武帝谏言:“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由于在西汉年间,道士的经济支持大多来自于富商大贾,可见桑弘羊对于整个西汉商人阶层的打击之严重程度。

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正是在桑弘羊的平淮均输法的支撑之下,西汉王朝才度过了与匈奴战争的白热化时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时载“天子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万计,皆取足大农。”汉武帝刘彻在当时汉匈战争的胶着期依然保持着到处巡幸的爱好,但是桑弘羊却能支撑住他如此的耗费,并且还能够让当时的西汉帝国出现“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罕见盛况。

后世的很多改革家、思想家,以及当代的政治家都给予了桑弘羊这一政策以不同形式的赞赏,比如唐代的刘晏就曾指出桑弘羊的平淮均输法是“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和桑弘羊同时辅政汉昭帝的司马迁也对其评价是“民不益赋而天下饶”,贾思勰更是对桑弘羊的平淮均输政策给出了“益国利民,不朽之术”的高度评价。

三、平淮均输法的被废除。

公元前81年秋7月,时任西汉大将军的霍光“罢榷酤官,从贤良,文学之议也。”即开始罢黜桑弘羊所进行的盐铁专营官员。第二年,霍光将卷入了燕王旦谋反旋涡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灭门。自此,平淮均输法以及其之前所施行的盐铁官营等西汉法律彻底被废止。

其实平淮均输法并非是如此的成功,在公元前115年均输法开始施行之后,西汉帝国的中央财政压力的确缓解了,但是整个帝国的百姓却始终处于一个被极度剥削的状态,就在其施行均输法的第二年夏季,函谷关以东发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计数”。说明其实平淮均输法根本没法在基本物资领域进行有效的调控,反而使得原本可以得到救助的人民在灾荒之年,由于没有了商人们融通粮食物资而大面积死亡。

而且从平淮均输法的一开始,就伴随着惊人的贪腐,当时有名的张汤自杀案件,里面所涉及到的商人田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可见,在当时的平淮均输官吏中,其实存在大量依靠出卖国家经济信息获取利益的腐败现象。

随着汉武帝不断扩大对外战争,公元前98年,西汉开始“初榷酒酤”即开始进行酿酒专卖。国家开始不断利用自己税收作为基底,疯狂地渗透进入整个封建经济的基础中去,其结果是“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直到最终废除,西汉才正式步入西汉最后的“昭宣之治”。

四、总结

纵观中国的整个古代帝国史,每一次当中央财政面临赤字压力之时,国家都是用税收作为优先杠杆来进行调控,但是,如此大规模地介入经济运行,自秦统一之后,桑弘羊的平淮均输应该算是第一次。在它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改革家或者政论家都以此为蓝本开始不断地挽救其所在王朝的财政危机。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由于阶级属性的原因,他们始终都是站在剥削阶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在改革的执行之后又不断地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最终使得其自身所主导的经济政策改革走进了难以拐弯的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西汉)桓宽.盐铁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简介:冯渝(1989-),男,汉族,重庆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失败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论《欲望号街车》中布朗琪的性格与宿命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蛋解创业:熬一碗“失败”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