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源文化下的中越边境部分吉祥民俗探析

2018-05-14陈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越习俗边境

陈雪

【摘要】在中越边境地区生活着的壮、岱、侬民族是同源民族,文化上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同源文化下产生了一些寓意美好、象征吉祥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团结劳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了生存与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中越;边境;习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越边境民族的同根溯源

中国和越南边境,指从中国的云南河口至广西凭祥一带以及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河江、老街、太原等省。在划分中越边界以前,这里就已经有壮族先民居住了,南宋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这里又迁入苗、瑶等族,少量已进入越南。进入越南后的壮族先民分为不同的族称:岱族、侬族。据统计,中国与越南毗邻的县以壮族人口最多,而越南与中国广西、云南毗邻的谅山、高平、老街等省,岱、侬族的人口比率最大。

壯族、岱族和侬族长期毗邻而居,往来关系密切。这三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之间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壮族受汉族的影响比较多,而岱族、侬族则受京族文化的影响较大。

壮族、岱族和侬族是同根民族,文化上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或相近。因而,同源文化下他们必然会有一些寓意美好、象征吉祥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团结劳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生存与发展的理念。

二、传统美食的象征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都与该地区的生活传统有着密切联系。不同于北方的浓烈,中越边境地区的饮食口感普遍以清淡为主。特有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方式使他们拥有国自己独特的传统美食。这些传统美食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一)传统小吃的感恩情怀

由于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中越边境种植水稻,生产大米作为每天的主食,因而也常常使用大米制作各类小吃,其中就有常见的糍粑和粽子。这两种小吃均以糯米为主要材料,加入猪肉和绿豆或花生等材料作为馅料。糍粑不裹叶子,呈圆形;粽子裹芭蕉叶,呈方形——寓意着“天圆地方”。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之所以给粽子裹上芭蕉叶,是因为芭蕉树是当地最常见的植物,有芭蕉的地方就有人居住,芭蕉叶代表着一种生息和繁衍;之所以使用糯米和猪肉制作粽子,是因为糯米和猪肉是当地人的主食,两者寓意感谢上天恩赐粮食,养活世世代代;之所以包裹成方形,是因为在旧说法里,“方”代表着广阔的大地,与圆形的糍粑一起,表示天圆地方,寓意着对天地万物的感恩。因而,粽子和糍粑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小吃之一。

(二)五色糯米饭的五色象征

在云南、广西的壮族以及在越南北部的岱族、侬族和傣族(与云南傣族是同根源民族),保持着吃五色糯米饭的习惯。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祭祀和隆重的节日里,人们一定要做五色糯米饭。用于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圆颗粒状的香软糯米。五色糯米饭有绿、红、紫(或者是黑)、黄、白五种颜色,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为了使糯米饭添上这五种颜色,妇女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植物来染色。其中红色、绿色和紫色分别是使用红米草、绿米草和紫米草制作汁水来浸染,黄色用黄姜汁,白色是糯米原本的颜色。清晨时分,人们将这些植物采制回来,洗干净,捣烂再煮,就会煮出各种颜色的汁水。将糯米分别浸泡在这些不同颜色的汁水中,过夜,沥干水后再将浸染成色的糯米放到蒸笼上蒸熟。蒸糯米饭过程中火要均匀,不冒烟。三十分钟后糯米饭蒸熟。壮乡的糯米饭颗粒饱满、软糯可口,不管冷热的状态用手去抓也不会粘手。熟糯米饭用紫荆花瓣形状的碟子压制成五瓣花的形状,相当好看。

五色糯米饭用于节日祭祖或招待宾客。根据越南傣族的习惯,五色糯米饭常常被制作成紫荆花的形状。这是由于这是越南北部地区的代表之花,五个颜色象征着阴阳五行。这一做法特别的糯米饭,是傣族人民表达自己对忠贞爱情、浓浓亲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的一种方式。

越南艺术家雕氏香这么说道:这五色糯米饭中的红色象征着热烈的渴望,紫色象征着富足的土地,黄色象征着温饱和充足,绿色象征着西北大地的四季常青,白色象征着纯洁、忠贞的爱情。五色糯米饭体现了壮、岱、侬等民族对圆满、温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三、祭祀中的供品和仪式

(一)五果盘

从古至今,每逢春节,边境地带的越南人民就会在祭祀供桌上供五果盆。五果盆一般有五种水果:番荔枝mang cau、无花果sung、椰子dua、木瓜du du和芒果xoai。这些水果名称可根据越南语谐音合成五个字:求cau、充sung、刚vua、够du、花xai,组合起来就是“求充足刚好够花”的意思,反映出越南西北边境居民对于充足生活水平的追求。后又因新培植出一种名为“余du”的黄色水果——黄金果,人们又添加了新的想法:求新的一年里不仅能“够花”,而且还能“有剩余”。于是,在他们的“五果盆”上就多了黄金果这道水果。这样一来,这五果盆的含义就变成:“求富足而有余”,寓意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的新年的一种美好寄托。如果有哪种果实外形分成五瓣,颜色金黄,则更是祭祀供桌的上等供品。

(二)贺寿礼

按照岱族和傣族的风俗,当父母年至七十岁以上,子女就会为他们做贺寿礼(也称为添粮礼),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顺和敬重,同时祝愿他们能健康长寿,能长久陪伴子孙。

贺寿礼一般是从寿日前一天开始举办,直到寿日当天中午结束,在这期间会进行多个仪式。为了准备贺寿礼,家人在祭祀神台下准备三大桌子的供菜,其中一桌是素食,两桌是荤菜。除了供菜,贺寿礼上还不能缺少一个“福锅”(也称为“添粮”锅)——象征着过寿的人的粮食仓库。锅里面其实就是一些粉红色纸张粘贴着的棱形木块、一架用硬纸板剪成的小梯子(称为“命梯”)——如果是男子过寿,则梯子有七级阶梯;如果是女子过寿,则梯子有九级阶梯、一棵芭蕉树的树根(称为“命树”)和一把摭阳挡雨用的伞。

主人家需要提前制作好彩色米饼,用来做祭祀或者招待宾客。这是一种岱族传统饼干,由彩色糯米或者由一些植物汁水浸染红色的糯米制作而成。此外,主人家还需准备一套贺寿服,也称为纳福衣,是子孙们赠给老人的一份礼物,也是给神婆拿来做祈福用的一件祭祀物品。女婿要亲手赶一头猪前来给岳父母做寿礼。贺寿礼仪式结束后,女婿还要把芭蕉树拿根到家中园子里种下。从此照料这棵芭蕉则是大儿子的事情了。这么做的意义在于:女儿女婿只是来看望父母,而儿子才是照顾、奉着父母的最直接的人。

来参加贺寿礼的亲朋好友和远近乡邻们都要携带一小袋米过来,在行礼过后把米倒进一个木桶里。这桶米上面铺上一块黑布——象征着凡间到天庭之间的一个连接。在这块黑布的上面放一些筷子和钱币——象征着桥和路费。仪式结束后,人们畅快吃喝,女婿就扯下那块黑布,象征着信使从天庭下来接收供奉。

贺寿礼是岱族和傣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体现了子孙们对父母、老人的孝敬之情。这一美好习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得到当地人民的一直传承。

四、節日习俗中的一些细节

(一)插桃枝

受汉族和京族文化的影响,壮族、岱族和侬族相当重视春节,把它视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迎接新春,每年的除夕,人们都要备足年货,其中桃枝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地人的观念里,桃花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是一种象征吉祥、能除厄辟邪的物品,新年里家家户户必定要在屋中插上桃花枝。一般会选用枝叉繁茂、带有新芽和花苞较多的花枝。它又能作为装饰品,可以在农历新年的较长时间里开花,一片粉色灿烂,十分好看。

(二)砍柴和采绿

每逢除夕,广西与越南边境的壮族家家户户都隆重过节。就在新年的鞭炮声响起的一刻,家里必定派一个人上山砍几根柴或树树枝然后背回家。在壮语里,“柴”与“财”都发音为sai,人们通过谐音手法将柴与财联系起来,带柴火回家,就是带财回家的意思。

在越南北部地区的除夕,人们也同样有一个通过谐音手法祈求幸福吉祥的风俗:采绿。绿,象征着春天的存在,象征着美好和希望。绿,也正是春天里草木生长,树枝发芽的样子。因而,人们把“绿”代称新芽。在辞旧岁、迎新年的时刻,人们出门采一枝带有嫩芽的树枝——不管是什么树,只要有新芽就行,将树枝带回家里插放,这就是所谓的“采绿”。而在越南语中,“绿”和“禄”是同音,采绿也正是求禄的意思,体现了人们对新年里能有福得禄的渴望。

不管是用柴象征“财”,还是以绿指代“禄”,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五、边境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随着我国“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实施,中越边境的经济快速增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边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民族团结和睦邻友好的意识逐步增强。“兴边富民行动”既促进了经济开发,又保护了本土文化。中越边境的美好文化仍然会得到热爱生活的边境各民族的共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富强.中国壮学(第四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傣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3]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中越习俗边境
中越茶文化对比及中国茶文化传播研究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中越情谊深
中越边境地区壮、岱族婚姻文化初探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