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织锦工艺及其符号运用

2018-05-14李兴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艺流程

李兴力

【摘要】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关键词】傣锦;工艺流程;符号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普洱地区、临沧地区、金沙江沿岸、红河沿岸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远古时代起,傣族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傣族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创造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美丽的傣乡曼村

本文的曼村为化名,是一个位于勐罕镇中心的典型傣族村寨。勐罕镇坐落于景洪市东南部,距离景洪市27公里,俗称“橄榄坝”。曼村周围有两条主要水系,南面是澜沧江干流,在景哈东南南阿河口出境,下称湄公河;北面是人工湖泊龙得湖,村民过去称其为“大渔塘”。

现在的曼村是20世纪末开发的橄榄坝傣族园景区的五个村寨之一。一进入景区大门就可看到寨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古朴传统的干栏式傣楼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旅游开发使曼村的文化内容比周边的村寨更加丰富。在曼村寨的中心位置树立了一个“传统工艺展览馆”的标示牌,其中有织锦、纺线、傣首饰打制等传统工艺和傣族“赞哈”表演,这些承载着傣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习俗活动通过旅游公司的包装和制作又重新回到了曼村民的生活中来,给当地村民的经济创收开创了一条新型的道路,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民族文化盛宴。

二、傣族织锦工艺流程

关于傣锦最早产生的年代,至今还没有定论。据史学家考证,傣锦在汉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到唐、宋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据史料记载,傣族的先民——古越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唐代《云南志》记载:“唯收娑罗树(即木棉)子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韧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缎。男子妇女通服之。”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云南百夷篇》载:百夷“染五色丝,织土锦充贡。”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以木棉花纺成绵线,染为五采,织以花纹,土人以之为衣”,“以绵花纺织为布,阔仅八寸,土人呼曰娑罗布,岁以输官。”可见,傣族先民很早就利用纺织技术制作衣物,并将傣锦作为给官府的贡品,说明古时傣锦的织造技术就已相当成熟。

傣锦是经过提花、绣、织等工序,以丝、锦、毛、棉、麻和金丝等线制作成的长条形锦物,色彩多用红、黑、白、绿等色。云南傣锦可分为西雙版纳和德宏傣锦两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用料、用色和纹样组合上。前者主要以棉线为原料,白色为底,其上用黑色或红色纬线织成各类花纹,如象、马、孔雀、花草、树木、建筑、人物等纹样;后者善用丝线,色调浓郁,常用黑、红、翠绿等浓艳色彩,掺用金丝织成,纹样多为几何图形。

(一)纺线

纺线只是手工傣锦织造的第一步,西双版纳傣锦为棉织品,棉花是其制作的原料。将棉花原料弄成棉条,然后用纺线机将棉条纺成长长的棉线。

(二)绕线

绕线,又称为“并线”。顾名思义,是指将多条棉线经过绕线机并成一股棉线。锦面的花纹大小决定线的粗细,常以2条棉线并成的线作为纬线进行织造。绕线可重复进行,根据制造过程中对线粗细的要求,随需随绕,通过绕线机的旋转将多根棉线卷绕在一根长约10厘米的中空竹棍上,放入梭巢中,与织机上的纬线相连接,即可使用。

(三)浸线

纺好、绕好的线要经过7—10天的浸泡,使其更加牢固耐用。在许多研究民族民间工艺技术的书籍中,都没有提及这道工序。据曼村咪涛风介绍,这道工序尤为重要,没有浸泡的线或浸泡时间不长的棉线,在织造时极易断,进而影响傣锦产品的质量。一般傣族织锦的制作都必须经过这一过程,且要将棉线浸泡至发出极难闻的味道为止。据说,傣族老一辈的妇女泡线时还需用舂米的木制舂米机舂线,使其完全浸透。现在则用木棍在线上敲打。据笔者了解,曼村的棉线要浸泡一星期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四)染色

棉线经过浸泡后,就可进行染色了。过去傣族染色善用野生植物染料,这些天然色素有野青树、拓藤、盐肤水、密蒙花、倒吊笔、豆叶藤、姜黄、大叶观音草等。现在,由于这些植物染料已经很难找到,因此多用化学染料进行棉线的染色。据访谈笔者了解到,无论用植物染料还是化学染料,棉线的染色过程是一样的。首先将浸泡好的线放入铁锅中煮,煮时在锅中放入一点茶叶、盐,并将火灰过滤过的水加入锅中与棉线一起煮沸,大约煮30分钟,等冷却后染色就完成了。

(五)浆线

染过的线必须要用米汤浆过才牢固。浆线的工具主要是木槽,是一个木制的凹槽,一般长0.8米,宽0.6米。染好色的线放入木槽中,将煮好的米饭放到线上,然后用脚在其上反复踩踏,直至棉线被米汤完全浆透为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棉线更加牢固,并且可使棉线不起毛、硬板。据了解,在这之前泡线的水在这时仍有用处,即浆好的线要用泡线的水冲洗,但不能冲得太干净,否则米汤被完全冲洗掉后,线的质量会受影响。因此,在晾晒棉线时会有一股极难闻的怪味,这股味一直到织造时仍然存在,直到织成傣锦经过反复洗涤后才会消失。

(六)镶经

“镶经”通常又称为“整经”,是整理经线的意思。这道工序是在傣家竹楼的一层,利用竹楼的木柱进行操作,通常是四根柱。首先,在木柱前的地上并排插入两根木棍,在第一根木柱上方插入一根铁棍作为镶经线的起始点。其次,一人提着木制镶经机,将经线来回缠绕在木柱上,并将经线绕在地上的两根木棍上按组排列,根据所织物的大小决定镶几组经线。如一般的傣锦方巾、小围巾、佛幡等是5组(每组4对经线);8组的可制作披肩、桌布;12组的可制作筒裙、沙发垫。镶经之后就可以将经线上机织造。

三、傣锦的花纹

傣锦的图案花纹非常丰富,体现出傣族民族生态的审美特性和深刻的佛教文化痕迹。曼村的傣锦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题材图案较为丰富,有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题材。动物有大象、孔雀、马、龙、麒麟、凤凰等;植物有贝叶棕、菩提树、大青树等;建筑有佛寺、竹楼、佛塔等;人物题材多为表现耕种或日常生活场景。

这些图案表现了傣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宗教信仰和生活状态,蕴涵着深刻的民族心理、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动物题材图案中的每一种动物都是傣族神话故事中的主角,是人们的保护神,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力量,人们对它们有着无比尊重的心情。

四、傣锦的符号运用

作为生活用品的傣锦是一个族群的特殊符号,其在傣族人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傣族的服饰和床上用品都靠傣族妇女织布制作,织出的布用土法印染成各种颜色,可缝制衣、裤、裙、挎包和被盖等。

在傣族的婚礼中,傣锦“帕垫”(床单)一直是老人送给新人最好的结婚礼物。过去,通常是老人在儿女婚礼时赠送自己亲手织造的傣锦“帕垫”十对。現今,大部分傣族老人都不亲手制作而改为向专人订做,但这一礼俗一直沿袭至今。

傣族葬礼中也要运用傣锦,据曼村老人说,家中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时,儿女们就要准备手织的白布,一旦老人过世就要用白布将老人全身包裹起来,只在眼、鼻、口处挖出洞来,让老人的灵魂能看、闻和吃东西。白布的包裹可以帮助老人的灵魂升天,进入佛教的极乐世界。

傣锦在傣族婚礼和葬礼中不停穿梭,成为人们的“喜”物,承接着生与死的轮回,因此,它也是人们精神信仰的物化载体,成为了神圣的宗教用品,在大小不一的缅寺中都可看到寄托人们对亡魂哀思的傣锦小佛幡和超度亡魂升天的大佛幡“天梯”。傣锦除用作人们的生活用品之外,最多的一个用途是用于宗教活动中的“賧”,即解放前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的一种集会,多在宗教节日内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赕期不劳动,以银币、首饰、食品、鲜花等向佛奉献,称为賧佛,并举行宴会。

傣锦工艺形式和文化产品成为了傣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它频繁地运用在傣族人民神圣与世俗的生活中,是傣族和他族沟通的桥梁,除了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和傣民族历史文化价值之外,傣锦由此被赋予了内涵深厚的符号价值。

猜你喜欢

工艺流程
燃气管道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工艺及管理
连云港港口30万吨级码头引入“直通装船”作业模式
采用串讲法讲评工艺流程题
化学工艺流程题型解题模型建构及教学启示
中考化学工艺流程题探析
烟火制品自动压药生产线机械结构综述
关于临县刘王沟民间手工麻纸营销调查研究
汽车自动变速器再制造工艺探析
基于ED的直角接头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针织印染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