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府统治时期纳西族东巴音乐的研究

2018-05-14冯兰芽李建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冯兰芽 李建民

【摘要】纳西族作为云南古老而神圣的民族,其音乐文化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迈向新的高度。木府统治时期,纳西族音乐进入了黄金时代。在东巴教、藏传佛教,以及汉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诸多名留青史的音乐作品,如东巴教的祭祀音乐、洞经音乐、东巴乐舞、勃拾细哩等音乐舞蹈形式。纳西族音乐文化在木府统治时期相互融合,借鉴吸收,尤其木氏六公对汉文化的推崇与发展,使得纳西族的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使纳西族音乐文化成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纳西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木府;纳西族音乐文化;东巴教;勃拾细哩(白沙细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明洪武十四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傅有德、蓝玉、沐英领30万大军进兵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阿甲阿德于次年“率众归附”,因而赐“木”姓。明洪武三十一年,由丽江府升为丽江军民府后,直到清代均辖有通安州、宝山州、兰州、巨津州和临西县等四州一县的范围,成为纳西族人民活动最集中的重要地区,为木府5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由此,纳西族音乐的发展也在木府统治时期达到顶峰,从而为东巴教音乐、东巴教歌舞音乐,以及藏传佛教和汉文化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纳西族与东巴教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对于纳西族特有的文字——东巴文和歌巴文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文字,为纳西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纳西族传统的音乐里,如《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等,加之独有的东巴唱腔,使得东巴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衍化,从单一音乐形式到融合多种音乐形式的变化,为纳西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木府时期东巴祭祀音乐

东巴祭祀音乐自古以来就是纳西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纳西族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针对东巴教的祭祀,其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祭风,祭天,祭素。具体这三种祭祀形式的缘起与内容,大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其中,祭天是纳西族东巴祭祀活动核心。祭天有20多道程序,分为准备、初祭、正祭和尾声。其次,在祭风仪式中,大祭风仪式“哈拉里肯”属于东巴经中最晚记录的仪式之一。大祭风也是为殉情者举行的仪式,殉情是纳西族文化风俗中最热的论题之一。殉死的方法有:上吊、溺水、跳崖、吞毒药(黑乌头或鸦片)。再次, 在祭天仪式中,纳西族人一年至少举行两次祭天仪式,由共享村中祭天场的“骨亲族”(父系亲族是骨之亲族,而母系亲族是肉之亲族)的同宗男子主持。据与大地始祖崇仁利恩婚姻有关的神话,柏树是新娘的舅舅,黄栎树是天女新娘的父母。纳西族是崇尚父氏的,因而从父子连名制可以看出在崇仁利恩之前尚有8代始祖:海史海古—海古美古—美古初初—初初慈仁—慈禹初居—初居具仁—具仁迹仁—迹仁崇仁,然后才到崇仁利恩。崇仁利恩之后的连名则从原先的四音改为三音,即利恩糯—糯本普—本普窝—窝高来—高来秋”。高来秋有四子,分别形成了“墨(买)、何(和)、束(树)、叶(尤)”四大氏族,而木氏土司属于“叶”氏。最后,在祭素仪式中,其发生在丧葬仪式中,驱鬼仪式中和新年的庆贺仪式中。这种祭素仪式只是部分地用来将新娘的生命神融入夫家的世系中。

在木府统治时期,祭天仪式是东巴教祭祀的核心。有其传统的祭天古歌,也有更新之后的古歌。通过对纳西族东巴教祭天音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巴音乐的承袭比较完整,比如其代表作品《鲁班鲁饶》。再者,东巴教的唱腔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在原始的唱腔中不断衍化出多种形式唱腔,如宝山派、白地派、白沙派、太鲁派、永宁派,其唱法各有不同,但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最后,东巴教的祭天音乐之中加入了一些汉文化的影响,由于木府统治时期,汉文化的兴盛,从而在文化互通之中学习汉文化,使其真正适应本民族的发展,为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木府统治时期是纳西族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东巴音乐文化的兴盛,以及融合了诸多民族文化,加之当地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得与外界的文化交融日盛,产生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为歌舞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后期东巴教的音乐文化随着改土归流之后汉文化的日趋强盛而逐步衰败下来。

二、木府时期东巴歌舞音乐的代表——《白沙细乐》

在木府统治时期,歌舞音乐的代表即为“白沙细乐”,当地纳西族人又称之为“勃拾细哩”。白沙细乐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纳西族音乐,白沙细乐的基础是北曲,这北曲在宋元时期具有多种音乐的融合性,之后我们所熟悉的“南北合套”也是通过南北曲的融合发展而来。白沙细乐的器乐运用居多,形成了器乐、歌、舞相互融合的形式,以器乐为主,其音乐主要运用于丧葬场合。

木府统治时期正是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繁盛时期,里面运用到蒙古族的音乐元素、汉文化音乐元素、藏传佛教音乐元素等,使得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对于白沙细乐缘起,各种说法不一,但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多种音乐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产物。不可否认,在木府统治时期,各种民族、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与当时的明清戏曲相互融合形成,其音乐包罗万象,既有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粹,也有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元素,从而在木府统治时期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交融互鉴。

现在的白沙细乐的内容分为9个方面:《笃》《纵拾》《三思吉》《阿里里個吉拍》《美咪呜》《跺蹉》《看蹉》《老麻蹉》《幕布》。其音乐形式主要以器乐为主,主要有筚篥、博波、琵琶、筝、胡琴等。这九个调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在木府统治时期,白沙细乐从萌芽期——雏形期——成型期——转型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里面融合了多种音乐文化元素,有蒙古族、藏族、汉族、彝族、白族等音乐文化,这些不同种族之间相互交融的音乐文化,以及搜集了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之后,最终才促成了白沙细乐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多种乐器都是这些族群的代表乐器,对当时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木府统治时期的纳西族音乐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还有许多音乐文化,如民歌、歌舞等,以木府东巴教音乐文化作为研究的人不胜枚举,但是对纳西族音乐的传承者不是很多。纳西族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其音乐发展对后来其他民族音乐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木府统治的500年历史时期,纳西族东巴教音乐的发展空前绝后,加之木氏六公对汉文化的推崇备至,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真正让纳西族为云南民族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改土归流以后,纳西族东巴教的音乐不断地衰落下去,中原音乐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渐渐取代了纳西族固有的音乐文化,使其在汉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真正成为汉文化大家族的一部分。

三、总结

木府统治时期的纳西族东巴教音乐曾经是纳西音乐发展的顶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茶马古道的通行等方式,促进了丽江木府与中原、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纳西族东巴教的祭祀音乐历久弥新,不断衍化,从而对《白沙细乐》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意义。加之元朝音乐、明清时期的戏曲等音乐的融合,使得纳西族的音乐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地更新演绎方式,也为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东巴唱腔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2]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二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4]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