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代民国私塾书法教育

2018-05-14张安萧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私塾书法教育

【摘要】私塾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私塾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播和继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私塾”一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塾,门侧堂也。”《尔雅·释宫》曰:“门之侧谓之塾。”在教育学意义上使用的“塾”字见于《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都是儿童,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在清代,这种乡村启蒙学校又称为“蒙馆”,其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等教学,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作准备。本文着重阐述私塾教育中对书法的教授与继承。

【关键词】私塾;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一、私塾推行与消失

从中国教育史来看,便知私塾过去的确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自周秦直至明清二千多年间,私塾皆有不断的活动。当周末学校制度破坏,第一个大塾师便是孔子,他见当时社会混乱,以私人资格在杏坛讲学,弟子多至三千人。七十子之徒,游散诸侯,大者为师传乡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明清时期,地方上的启蒙学校,有以村落为单位举办的社学,也有以家族为单位开设的族塾。族塾又称塾学、义学、义塾,它是家族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

自清末新学校制度在中国盛行以后,私塾这个名词久为学者所鄙视,这是什么原因呢?据作者考察约有设备简陋、教材陈腐、教法不良、训导无方等几个方面。但中国幅员广大,当时人口有四万万五千万,国家因人力财力的不足,未能广设学校,尽量容纳全部的失学学龄儿童。所以一般儿童不是不能进学校,一般的家长也不是不愿送他们的子女入学校,实在是无学校可进。以民国四十年度的初等教育统计来讲,全国小学仅二十五万九千零九十五所,在学儿童仅一千二百三十八万三千四百七十九人,以全国约四千万学龄儿童来讲,失学儿童将近三分之一,这样大的儿童失学数字,在世界各国所仅见。据教育部民国二十四年的度的报告,全国私塾有十万一千零二十七所,塾生有一百七十五万七千零十四人。就如素称教育发达的江苏,也有私塾两万四千二百五十九所,又如文化中心的首都,私塾竟达四百八十一所之多。私塾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大众化与普遍性对教育的推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清代、民国私塾书法教育内容及方法

(一)清代科举制度之下的私塾书法教育

清代科举取士,许多读书人为了猎取功名,都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决定了清朝的教育必须与科举结合,私塾教育也不例外地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是走向仕途的第一步。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六一,《礼部·贡举》有类似的论述:

廷试士字,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惟取其中疵纇,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姿。而就人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如果文艺醇茂,字画端楷,自属文字兼优,固为及格之选。若其人缮录不能尽工,字在丙而文在甲者,以视文字均属乙等可以调停入毂之人,自当使之出一头地。况此日字学稍疏,将来如预馆选,何难临池学习?傥专以字进退,兼恐读卷官有素识贡士笔记者,转以籍口滋弊,非射策决科本意也。

科举考试本来是考察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策问、经史、杂文、诗赋等,但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科举考试却要强调“书法”如果文艺醇茂,字画端楷,属文字兼优,如仅是文好,其字差,轻则降一等级,重则无缘于金榜题名。这是科举考试专尚楷法,重书而轻文的显例。这有些像“字如其文”,字如其文属于伦理批評,但字是字,文是文,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写字周正应是每位文人的基本功,若精细至一画之长短,一点之肥瘦,这是对科举考试形式的苛求,也因对书法要求之高,应试者苦练书法,强调书法对科举考试的决定作用,显然有失偏颇。

(二)私塾书法教育内容及方法

明朝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提到:

学书者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遽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不用诠释,语浅而意明,“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讲的是关于书法用笔的方法与技巧,丰坊认为,书法的学习建立在正确的用笔之上,然后依据先后顺序来学书的实用角度,呈现出有别于一般书论的特点。丰坊的《童学书程》从形式上看,最明显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虽只言片语却含义深刻,言简旨丰,对书法实践很有帮助。从中可以看出丰坊对书法练习技法方面很有研究,这种论书方法简洁而明了,间接可以看出私塾书法教育的大体范本。书法教育内容多是古代著名碑帖,教育方法是以临摹为主,创作实用为辅。

(三)民国私塾改良前后书法教材与蒙学教材

张棡在孙诒让家坐馆,主讲“诒善祠塾”,他不满足于已有旧学,购买《蒙学报》供人阅读。学生初入学,张棡不再让他们读《百家姓》,而是先读《时务三字经》和《蒙学读本》。

《小学时务三字经》根据奏定学堂章程编写,图文结合,语句简练,内容有地理、历史和时事政治,持论凭证。向来私塾,凡学生读书,本无一定,就最普通者言,则除四书五经以外,多善用三字句四字句叶韵之书,如《三字经》《千字文》《龙文鞭影》,各言杂字等皆是,以其便于讽诵也。

三、私塾书法师资配置

(一)塾师的来源

近来各处塾师者,除举贡生外,有文理不通、句读不明居然拥皋比,……此等害人之塾师最足阻文明之进步,今议由官甄别之,取中者给以文凭,准其教读,其余未取者嘱其改途。

私塾的教书先生,最受欢迎的是“禀贡生“,即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书生,享受地方津贴;其次是秀才,明清两代在县、府级考试中及格、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的读书人;再次是童生。塾师中以童生最多,他们都不第秀才,潦倒半生,只好走上教书这条路。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历代塾师,多是潜心学术,热爱教育事业的。从开风气之先的孔孟学派到诸子百家,从书院的名家鸿儒到乡塾的贫师寒士,他们或因朝代的更迭而脱离了统治阶级;或因时局动乱无法施展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或屡试不第,不愿再做科举的牺牲品。纷纷从事私学事业,绝意仕途,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开馆设学,有教无类,默默地担负起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研究等重任。

(二)塾师对学生书法学习的影响

一般塾师为惑于“教不严师之惰”以及“严师出高徒”的谬论,他们只要一个学生规规矩矩,不言不语,他们就认为是得意门生,他们以为“严”字是教师的无上职责。所谓“严”就是斥责,辱骂和体罚。谁都知道这种训导方法是摧残人性的毒剂,要绝对禁止的,然而,私塾里仍在不顾一切地应用。对学生严格要求,临帖的严谨,虽是枯燥但最后能写得一手好字,也是塾师的心之所向。

总之,对于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私塾在古代曾经做过重大贡献,似不为过,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的人士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历经清末、民国私塾的改革,一部分私塾变为小学,一部分则被淘汰。如果书法与应试能水乳交融,这应是私塾书法教育的主旨。明乎此,私塾书法教育对书法的推动是很有價值的。

参考文献:

[1] 吴丽娟 . 私塾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 宋元强 . 清朝的状元[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 吴寄萍 . 改良私塾 [M]. 义务教育从书 . 中华书局印行 .

[4] 宋元强 . 清朝的状元[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 陈康祺 . 郎潜纪闻 . 二笔 . 卷十一 .“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之由”条 .

[6] 秦玉清 .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5):1.

[7] 赵连稳,朱耀廷 . 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及其刻书研究[N] .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5).

[8] 直隶提学习编 . 改良私塾浅说 . 直隶教育图书局印书处1908 年刊本 .

[9]左松涛.近代中国的私塾与学堂之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作者简介:张安萧(1992-),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16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私塾书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诗书画苑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斯诗私塾
教育教学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