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分析

2018-05-14刘秋雨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 要:南昌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固然,在历史的长河行进中,许多生长于南昌本土的艺术已然消退于音乐舞台,但南昌采茶戏依然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其背后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值得深究。本文在对南昌采茶戏外部形态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并就其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音乐形态;文化内涵

正是因为源于根植地方民间土壤、立足民众文化需求,南昌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才得以延续至今。南昌采茶戏有着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加之其对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保证了它足量的发展空间。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南昌采茶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蕴含着该区域民间艺术精髓,展现了群众生活风貌与社会发展,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1 南昌采茶戏的外部形态

中国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文学等综合艺术的化身,所涵盖的文化底蕴、戏班结构、演出场合以及演出惯例等都是研究的重点。本节主要从南昌采茶戏的外部形态入手,着重分析其与周边艺术的交流借鉴以及方言俚语等文化层面的内容。

1.1交流借鉴

初期的南昌采茶戏类属于民间歌舞,随着受时段交叉、剧本移植等因素影响,逐步发展成为戏曲。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处,自明代中期之后,此地曾流动着大量戏曲艺人,为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昌采茶戏既借鉴其他音乐剧目,有时甚至将兄弟剧种直接化为己用。早在清末时期,黄梅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的流入,就为南昌采茶戏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时至今日在剧本剧目、音乐曲调等方面依然留有身影。

1.2方言俚语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其本身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对具体生活形态的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南昌采茶戏是地方戏曲音乐与地方文化色彩汇聚的丰硕成果。随着社会主义体制建设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旧思想的碰撞过程中,南昌采茶戏的文化底蕴承载越发丰厚。简单来讲,像南昌采茶戏这种民间民俗艺术,它的传播本就无定式规划,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文化不稳定性和即兴性,即伴随着情感劳作变化与生活环境变迁,南昌采茶戏与其他民俗艺术不断交融。在现实的南昌采茶戏表演过程中,牵涉到演员与环境、观众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尤其在导板、散板等戏剧情感处理上都需要演员临场发挥。

2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

根据辩证主义理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因此,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其内部构成特色。南昌采茶戏作为特殊的音乐艺术门类,其立足点恰恰就在于音乐自身的展现。基于此,作者主要从南昌采茶戏的音乐腔调与器乐场面入手,分析了其音乐形态,具体表述如下:

2.1音乐腔调

2.1.1南昌本调

“本调”最初是在“下河调”基础上,将铜锣变为丝弦伴奏,用乐队过门取代人声帮腔形成的,是南昌采茶戏独特唱腔风格的主要体现。综合来讲,根据行当的划分,南昌本调涵括了小丑本调、老生本调、小生本调、花旦本调以及大花本调等内容。其中,小丑本调多以念白为主,且几乎不分配唱段,但其幽默诙谐的表演,却能有效调动观众情绪、营造故事氛围。一般在小本花戏的演出中,丑角才会涉及一些“杂调”唱段。老生本调最大的不同表现为,采用上下对称的宫调式,在整个行当中饰演正直善良的人物,因而讲求字正腔圆、韵味深厚,动作注重雍容、端庄,念白和唱都是真声发音。而小生本调常用真音和尖音假嗓演唱,并配以真假嗓念白,上下句对称的旋律结构,清脆而不柔媚、刚健而不粗野的声线,塑造了其华美、明亮的唱风。花旦本调则以念白和做工为重点,强调唱腔乖巧灵敏、美丽清秀,其中散白居多,唱段的结束音大都回落到sol音上。最后,属于花脸行当的大花本调,由于塑造人物性格粗狂、豪迈,所以演唱上注重音色宽洪、粗壮、浑厚,要求使用真声。

2.1.2凡字调

南昌采茶戏凡字调的成型与“三脚班”时期黄梅戏剧目引入息息相关,并随着后期发展逐步融合了本地方言。起初,凡字调专用于传统戏中的鬼神角色曲调,与湖北黄梅戏的还魂腔旋律基本相近,但发展至今已然突破了这种禁锢,演唱中多作soldola、solmire等三四度跳进,乐句尾音最终都回落到re上。与本调相异,以商调式为特征的凡字调并无行当划分,因而感情色彩更加丰富,两者对比强烈突出。作为采茶小戏中的常用曲牌,杂调的主唱腔来源于“茶灯”小调,随之吸收融合了本地少数民歌小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2.2伴奏乐器

南昌采茶戏作为传统地方戏曲的代表,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仅优化了音乐唱腔,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及音乐,按照剧情内容的要求可分为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两种。具体而言,南昌采茶戏的文场是管弦乐,包括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等,常用于唱腔伴奏、表演配合及过门连接,能够起到渲染音乐氛围的作用。南昌采茶戏的武场是打击乐,大致可分為鼓、锣、钹三类,主要应用于武打或技巧性场面,同时亦可承担开场、过场及终场的演奏,往往具有固定程式,如常见的长槌转夺头,能够起到统一音乐节奏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借鉴京剧鼓锣经得来的武场音乐,对提升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感染力与审美性具有巨大功效。

2.3乐队编制

被安置在舞台中后方的乐队,虽然他们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却是南昌采茶戏演出的灵魂,主导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与连接,调动了音乐氛围。而随着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南昌采茶戏所应用的乐器越发繁多,包括唢呐、饶钹以及班鼓等,直至民国三十五年间,二胡、三弦取代了锣鼓帮腔伴奏,并在唱腔中增加了“本调”,单一的三人组结构已然难以满足需求。现实生活中,乐队都是跟团演出,一般不进行单独吹奏,只有在过门、间奏或尾声部分才可能进行独立演出,起到启程转上的作用,使得南昌采茶戏剧情发展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带给观众完美的艺术享受。如今,专业剧团的乐队演出人员配置已多达9-10人,乡间戏班亦有4-5人。

3 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

在历经了百余年的洗礼之后,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其面临着互联网科技与传统媒介的竞争,同时经受着“市场经济效应”的严峻考验。现如今,大众媒体的崛起,推动了新型文化的造就与发展,如影像符号、电子系统已然成为了时下最火热的沟通方式,对南昌采茶戏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新时期,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要立足于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于在剧目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作出改变,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投入,以重现其往日风华。

结语

南昌采茶戏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传统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有更多人参与,全面剖析南昌采茶戏的音乐形态,并深度诠释其内涵的文化特质及价值,并结合当今时代需求,提出更多的继承发展策略,以再现其往日风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露.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分析———以《南瓜记》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35-237.

[2]金鑫.采茶戏中音乐文化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0):301-302.

[3]吴蕾.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20-321.

[4]朱建华.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与舞蹈美研究[J].福建茶叶,2017(1):367-368.

作者简介:

刘秋雨(1992-),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