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非遗土沃“老花鼓”的活态传承调研

2018-05-14王玉娟沈轶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王玉娟 沈轶

【摘要】土沃“老花鼓”作为山西民間鼓舞文化的一种,其历史悠久,个性鲜明,极具地方特色,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产生于山西沁水县土沃村,集跳、唱、打于一体的表演形式使得它能够在众多花鼓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土沃“老花鼓”就像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三百六十多年的发展中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土沃“老花鼓”的起源、发展现状、表演形式及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它,希望这种淳朴的民间艺术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土沃老花鼓;表演形式;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土沃“老花鼓”概述

关于土沃“老花鼓”的起源在书籍文献资料中都没有具体详细的文字记录,只是粗略记载了土沃“老花鼓”可能是战乱时难民在逃难过程中为了生存而卖艺谋生的手段,并由它慢慢衍变来的。为了探究这种说法是否可信,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土沃“老花鼓”的第四代传人祁学德老师,并得到了验证。祁老艺人回忆,据老人们说,在元末明初时期,中原地区战火不断,伤及无辜老百姓,再加上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躲避天灾人祸,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生路。其中有一位凤阳花鼓的老艺人在逃难中以花鼓卖艺乞讨为生,在逃难经过土沃村时,老艺人由于长途跋涉,饥寒交加,加上年事已高,终因身体承受不住病倒了。当地村民看到后,将他接回家中悉心照料。春节元宵社火之际,村民们都在忙着准备着表演节目,老艺人看到后,便将凤阳花鼓教授给村民们,借此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土沃村获得了那年的社火之魁,就这样凤阳花鼓在当地流传并发展起来。之后,当地村民根据自身的需求,将当地的传统艺术融入到凤阳花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沃“老花鼓”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焕然一新的土沃“老花鼓”,并成为当地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二、土沃“老花鼓”的发展现状

土沃“老花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大众的喜爱,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沃“老花鼓”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现代生活中,是沁水县土沃村村民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潮流中,产生于清顺治三年间的土沃“老花鼓”随周边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变化,使它越发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在当地的展厅里随处都能看到土沃“老花鼓”的痕迹,村子里到处都是跳着土沃“老花鼓”舞步健身的人,在这些人中,只要一提起老花鼓,大家都能来那么一手,形成了一股浓厚的老花鼓艺术氛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沃“老花鼓”的发展和传承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首先,伴随着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不愿固步在农村,而纷纷涌入到城市中寻求自己的职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工作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年轻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年青人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再回到家乡来专门学习和研究土沃“老花鼓”并参与排练和演出。一来二去老花鼓传承人越来越少,老艺人们教授的热情也大打折扣。其次,笔者发现现在的土沃“老花鼓”表演质量有所下降。因为大多村民都不是专业的花鼓艺人,所以,他们对人物角色的捕捉不是很准确,肢体动作也不到位。同时也没有比较权威的领头人来管理和约束演员们,演员们缺乏文化和艺术素养,大家不习惯也不愿听从指挥。如果按目前的这种情形长期发展下去,土沃“老花鼓”的发展就会慢慢停滞甚至衰落。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有乡政府和领导班子的大力扶持,并且积极寻求一个适应土沃“老花鼓”的发展方向,让人们认识到对土沃“老花鼓”创新的重要性,使这一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传承下来的基础上再迈进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除了每年正月十五的表演外,土沃“老花鼓”还受到外界的邀请出去参加演出,在山西首届鼓乐鼓舞精品邀请赛中土沃“老花鼓”的表演获得了金奖。今年还受到了柳氏民居和晋城司徒小镇的邀请参与演出,这对宣传土沃“老花鼓”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它。

三、土沃“老花鼓”的表演形式

土沃“老花鼓”是集跳、唱、打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它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土沃老花鼓不但吸收了南方温婉秀美的风韵,又融入了北方矫健豪迈的大气,分工明确的人物角色,道具的运用以及丰富的姿态动作,更使得土沃“老花鼓”在传统民间鼓舞文化中大放异彩。

(一)动作

土沃“老花鼓”的人物角色众多,分工细致,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为了营造热闹、欢快的氛围,所需的表演人数比较多,规模比较庞大。土沃“老花鼓”的人物角色主要有报马人、老丑、小丑、老汉、老婆、担鼓花姑和腰鼓手等。

1.报马人动作

整个土沃“老花鼓”的表演最开始由一个或两个头系一根冲天辫,右手握拂尘,身穿条纹彩衣,斜背串铃的报马人登场。报马男童诙谐的妆扮和动作瞬间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他的出现起到了暖场的作用。因报马人的扮演者均为男童的缘故,所以动作比较简单自由,主要动作有“跑马势”“转拂尘”等。脚下主要步伐为“跑马势”,即两拍一次小碎步跳动向前移动,左手握拳置于胸前,身体稍微向前趴,呈现出骑马的动作。同时,手上动作为“转拂尘”,即右手握拂尘,高举在头顶一拍一次逆时针划平圆转动。

2.老丑动作

老丑角色的动作主要有“召唤势”“舞扇势”“弓步召唤势”“单跪势”“跑跳步”“蹲跳势”等。“召唤势”即脚下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脚尖轻点地,同时双手由胸前打开至右“顺风旗”位,双肩微耸一下,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舞扇势”即右脚向左斜前迈一步,左脚脚尖轻点地,同时右手经下从后方划一立圆到右手在上的“托掌”位,左手成“提襟”位,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弓步召唤势”即右脚向正前方迈一步成右“前弓步”位,双手从胸前至上打开成右“顺风旗”位,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跑跳步”即第一拍左脚向前跳一步,右腿向后屈膝抬起,同时右手握扇至于胸前,左手从胸前划至“山膀”位,第二拍右脚向前跳一步,左腿向后屈膝抬起,同时右手从胸前经下方抬至于右斜上方,左手不动。“单跪势”即左脚向前迈步下蹲,右膝自然跪地,同时右手从下到上至右斜上方,左手斜下打开,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

3.小丑动作

小丑角色均由男童来扮演,其动作要求轻盈、灵活,身穿黑色夸衣,脚上穿黑色快靴,嘴里含着“口噙鼓”,双手各拿一支软鼓槌随着鼓点上下击打“口噙鼓”,脚下也随着鼓点节奏向前进。小丑手上击鼓的动作主要有“单点击花”“双点击花”“单点击交替花”“单立圆击花”“单挽花”“双挽花”等。

4.花姑动作

花姑的扮演者现在多由女性扮演,但仍有男子反串,花姑各自手中都拿着不同的乐器进行着现场音乐的伴奏。由于手中有乐器的限制,众花姑的动作都比较单一,脚下步伐主要是“曲曲步”。做“曲曲步”时双脚同舞蹈中“正步”位相同,半拍一步全脚快速交替并随着队形的变化向前移动着,上身也随着队形的变化自然向左右拧动,看上去就像风摆杨柳,飘忽轻盈、变化多端。担鼓花姑和腰鼓手双脚一样,脚下走“曲曲步”,上身随之左右摆动,表演时手中的鼓槌还要跟着鼓点击打鼓面。

5.老汉、老婆动作

老汉、老婆这两个角色(由男子反串,为整场表演增添一点笑料)在场上比较自由,由表演者随现场气氛即兴发挥。通常伴随着鼓点时而登场表演一小段后默默退到一旁。他们的动作步伐单一,主要是两者的一进一退的配合,以此给观众带来乐趣。两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生活中老人的动作形态而来,悠然自得再稍加夸张,做幽默、滑稽姿态引人发笑。

(二)队形

土沃“老花鼓”常用的队形有十八种之多,有双龙出水、双龙摆尾、三盏灯、四盏灯、十字穿花、双插花、荷花转、枣花形、双分头等,这些队形都是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这当中蕴含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双龙出水(如图3.3.1)、双龙摆尾(如图3.3.2)、荷花转(如图3.3.3)等队形都是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提炼加工而形成,蕴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枣花形(如图3.3.4)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也展现出了当地民众对于土沃“老花鼓”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

土沃“老花鼓”表演的一大特色也在于它的音乐伴奏,这也是它和其他花鼓的不同之处。土沃“老花鼓”采用的是边演奏边表演的演出方式,乐器的伴奏均由表演场上的演员们完成,所使用的乐器有口噙鼓、腰鼓、大小锣、大小镲、手锣等。有时为了使气氛高涨,会增加场外的锣鼓伴奏,其鼓点和表演场上的相同。土沃“老花鼓”的乐谱简单好认,方便进行伴奏。它的乐谱有两种,分别是舞蹈谱和曲调谱。舞蹈谱包括走场谱和四声谱,表演者进入表演场地和队形变化时演奏走场谱,当到了表演热烈时为了表现欢快气氛演奏四声谱。

四、土沃“老花鼓”的传承价值

土沃“老花鼓”在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作为山西民间鼓舞文化的一种,极具山西地方特色。历经一代代的传承直到今天,并且还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其本身有着很高的传承价值。

(一)历史价值

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土沃“老花鼓”,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土沃“老花鼓”最早形成于清顺治三年间,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得以流传下来,建国以后土沃“老花鼓”的表演已经成熟并兴盛起来。但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都遭受到了打击和破坏,土沃“老花鼓”也没能逃过被禁止的命运,在这期间基本听不到它的锣鼓声。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位花鼓传承人凭借着对土沃“老花鼓”的那份热情,又重新进行整理并加以完善,在老艺人们不断的辛勤努力下土沃“老花鼓”复苏了,表演较“文化大革命”前更加精彩了。土沃“老花鼓”的成长就如同一本史书,记录了土沃村长久的文化历史,同时它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且跟随着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着其他民间艺术所没有的宝贵历史价值,因此它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二)文化价值

土沃“老花鼓”不但吸收了南方温婉秀美的风韵,又融入了北方矫健豪迈的大气,南北文化兼容其中。它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在人物造型方面土沃“老花鼓”能够把戏曲元素巧妙地与一些现代元素相结合,并且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诙谐、幽默的小道具加入到表演中,使得土沃“老花鼓”表演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当然土沃“老花鼓”的表演也与当地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最早它是用来驱邪祭祀的,人们希望通过表演来驱赶邪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后来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每到有大型节日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参与排练演出来庆祝这些节日,慢慢地土沃“老花鼓”就变成了现在的节日庆祝功能。现在,土沃“老花鼓”早已扎根在土沃村人们的心中,人们也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融入到其中,使其更具当地的地方特色,土沃“老花鼓”中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人们一看土沃“老花鼓”的表演就会联想到当地的文化。其次,土沃“老花鼓”的表演中还寄托了人们的喜悦、幸福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土沃“老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承载着许多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当地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历经三百六十多年的发展,土沃“老花鼓”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够成为现在表演形式独特、舞蹈表现力突出的鼓舞文化艺术,并且在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期待土沃“老花鼓”登上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展现其独有的风貌,彰显山西传统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M].中国ISBN中心,1993.

[2]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山西卷.学林出版社,2009.

[3]王九筛,田彩凤,李华平.山西民间舞蹈学[M].昆仑出版社,2006(10).

[4]胡婷婷.山西沁水土沃老花鼓的传承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5.

[5]韩肖.土沃老花鼓的研究[J].山西大学,2011.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太原锣鼓的表演语言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28,项目负责人:王玉娟,学科分类: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