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三维解析

2018-05-14杨学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杨学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认识论的维度系统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从方法论的维度准确定位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法原则,从重点论的维度明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环节,可为我们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独特视角。

[关键词]习近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5-0026-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和务实推进民族工作,提出了诸多事关民族工作整体和大局的重要论断,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范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推进民族工作的最新行动指南。本文拟从认识论、方法论、重点论三重维度,试图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贡献,以期对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认识论维度:关于民族工作基本前提的系统阐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族问题的深化认识,关乎民族工作实践的深入推进。认识论维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本体认知进行解析,主要厘清“是什么”的问题,重点涉及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基本前提的序列重大认识问题。新时代,切准民族工作的脈和魂,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工作,首先在认识论维度,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即认清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坚持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之路、珍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伟大力量。国情是基础、道路是根本、人民是保障,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离开任何一个方面,突破任何一条底线,必将动摇民族工作根基,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国情层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对国情的认识和再认识。国情是国家的特质,是国家的独有面貌。深刻认识国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源泉。对于多民族大国的中国来说,做好民族工作更是离不开对国情的深刻把握,特别是深刻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家底”。进一步讲,也只有全面认识中国民族构成、分布情况以及各个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地理和及现实状况,透辟分析各民族和各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制约条件,才便于精准、高效地开展民族工作。

当然,认识基本国情的重要方面在于对基本国情作出准确定位和科学概括。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的定位和概括,不仅代表了主流的认识,还决定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基本国情的民族层面,并鲜明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的这一深刻认识和独特提法,从1992年国家首次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种高规格形式召开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到2014年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国情进行了科学概括,这在以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历史上是尚属首次。前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没有专门提及基本国情问题,本次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渊源和理论的逻辑出发,集中论述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的新论述和新论断,可以概括为“习近平基本国情论”,正是他高站位地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性认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风范,折射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的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国情理据。

从习近平基本国情论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尤为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事实,尤为珍视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开发了祖国疆域、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共同开创了伟大新中国的历史事实。这一点,决定了中国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多民族”和“大一统”交融互动。同时,总书记牢牢把握了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这一基本国情,明确了只有把握民族、民族问题这一基本国情才能做好各项民族工作;传递了我们要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各民族多元一体这笔宝贵财富,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势;诠释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把握国情中凝集各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团结共识。

(二)道路层面:坚持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民族工作在我国的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历届党的领导集体都尤为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是党和人民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规律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民族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基本经验所作出的选择。对此,民族工作必须遵循,不可动摇,不可触碰这条道路底线,必须坚持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豪情万丈地说:“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2]P(22)从新中国所走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历程看,也很明显,他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之路的强大动力;认识到这条道路不仅决定了中国各民族的命运,还改变了各民族的命运;认识到坚持走这条道路,始终坚持道路自信是做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偏离了这条道路,将会走上邪路、老路,甚至不归之路,后果不堪设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诸多场合直接提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认识论问题,也多次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总书记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3]。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同样认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同时,总书记还从领导力量、根本道路、最高利益、根本原则、基本制度、工作主题、目标方向、治理方略等“八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八个方面”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途径,维护国家统一是根本要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根本原则,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保障,坚持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和繁荣发展是根本立场,打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精神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认识,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正确之路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选择的清醒认识,是坚定的道路自信者,丰富了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

这一道路理论不仅是对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还充分彰显了其价值理念。人类的认识活动,是遵循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其中,人类对价值客体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是对价值客体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实现途径。夯实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自信的价值观念,就是要坚信这条道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这一清醒认识,才不断开辟了这条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工作实践证明,要在中国这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好复杂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自信之路、特色之路、正确之路。特别是新时代,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民族冲突不断频发、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推进的局面,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继续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康庄大道。

(三)民族层面:肯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力量

如果说英雄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代言,那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显著标志。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观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人民群众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人民群众都要行动起来、团结起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各民族群众凝心聚力的伟大历史,珍视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将是未来做好民族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是最基本前提。

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伟大力量,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调动起来,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就有多次强调。如2013年国庆前夕,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4]。在2015年国庆前夕,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5]。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认识,其意蕴深刻、思想深邃,不仅鲜明指出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开发了祖国锦绣河山、广袤疆域的历史,共同创造和传承了伟大东方文明、悠久中国历史、灿烂中华文化的现实,还肯定了各族人民在外敌入侵中共同反对列强、追求自身解放的偉大贡献。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形塑了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犬牙交错、经济联系上互为补充、文化互动上兼收并蓄、情感交流上沟通亲近,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不能离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种格局用总书记通俗形象的话讲,即“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这一关系实质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照应,即一体是主线,多元是要素,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的能动性问题是历史主体论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这里的人是指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和纯粹的自然人。构成历史主体论的人,不仅是一切社会历史变革的参与者,而且还是各个社会形态变革的直接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同时还认识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卓越贡献,本质上就是要继续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而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力量,重申了各族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再一次鲜明肯定了人民群众至上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方法论维度:关于改进民族工作方法原则的准确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不仅是理论认识的工具,而且还是社会实践的工具,在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是理论认识方法与社会实践方法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从方法论维度着眼,就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民族工作需要坚持什么样的方法原则进行阐释,厘清坚持“何种方法原则”的基本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民族工作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对于遵循什么样的方法原则,方能更好地推进民族工作,可谓认识得极其深刻到位。这可以看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法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推进中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因此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在实践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时代性。其主要表现在具体实践的领导方法原则和工作方法原则两个层面:

(一)领导方法层面: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绝对领导原则

办好中国事,关键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的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同样,做好中国的民族工作关键也在于中国共产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6]。可见,民族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做到何种程度,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也有提及和论述。他多次强调,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部署置于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贯彻落实。同时,还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总部署和新要求,大力培养一支忠诚、担当、有能力的干部,始终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1]。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关键靠干部,闪烁着“人心齐,泰山移”的思想,要求各级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出发点、以造福各族人民为落脚点,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总书记尤为强调干部的作用,尤为注重干部的决定性因素,格外重视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主要是源于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对自己民族和地区的情况较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养育他们的一方沃土,他们对本民族和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激之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欲望。进而,他们能够倍加支持党的民族政策,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能够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美好生活。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除了党委在领导方面要下真功夫外,干部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最为关注之处。

(二)工作方法层面: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不仅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与前提,还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基与基石;坚持民族团结,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还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要义。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工作方法论在原则上的集中呈现。

1.坚持民族平等的立国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任何缘由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这一鲜明主张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一致赞赏和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立国根本原则之一的思想。例如,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都指出,民族平等原则始终是我们立国根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就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保障和维护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全国各民族共同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第一次在制度层面上真正确保了民族平等,构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是我国数千年民族史,尤其是民族关系史未有之变局。从历史到现实,主张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平等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基石,是坚定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保障。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和我国民族工作三者的共同根本原则。而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民族平等上升到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这是深刻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历史实然,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制度应然,是坚定坚持中国特色民族路线的道路必然,是进一步化解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逻辑使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平等的新阐释,不僅进一步深化了民族平等原则的系统认识,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更是开展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方法原则。

2.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原则

促进民族大团结、夯实民族团结根基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里,只有搞好民族团结,才能圆梦民族解放、实现民族振兴,才能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全国各族人民永远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时刻反对一切危害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从而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民族团结事关民族工作整体与大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好民族工作的逻辑考量和理论判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会议和场合始终强调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根源所在。尤其是针对新疆问题,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7],为筑牢统一、团结和稳定的“钢铁长城”,分裂势力越搞分裂活动,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5]。总书记把民族团结置于党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高度来考量,一针见血指出新疆问题的本质问题,并把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是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全局预判。

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必须时刻高扬,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必须时刻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任务来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示。那么,如何创新加强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呢?总书记也讲得格外清楚,指出除了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外,还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8]。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让各族人民群众深刻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懂得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做到加强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促进民族大团结作为一种习惯行为和自觉追求。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原则的集中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遵循,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始终需要坚持的又一重要方法原则。

三、重点论维度:关于抓牢民族工作重点环节的再三明确

抓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重点论维度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层面该如何抓住重点进行阐释,回答的是重点“干什么”的问题。全面推进民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众多的子系统中,要求找准关键、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才能精准发力,解决好主要问题。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重点是什么”、“怎么抓重点”等问题,若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的分量和实践的关注度来看,其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主张,是鲜明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合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和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并实施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法律四位一体的统一,构建起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大支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大特色、建设法治中国的一大方略,”[9]民族工作也在此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效。

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它不仅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增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而且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是高度契合的,他评价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1]。从总书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和“魂”,是源头活水,没有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就不可能在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现有成绩;没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基的稳固,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关系等问题就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位和作用、完善途径与发展方向等有新阐述,还对国内外各种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非议进行了严正回应。比如,澄清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照搬苏联模式的产物,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同时也鲜明指出:不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张是错误的、有害的;而搞民族区域自治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也同样是错误的、偏见的。总书记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种种是非问题和模糊观念,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也为中国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坚定信心、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多民族是中国的典型特色,也构成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合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密切相关。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进入新时代,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致使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较重,因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是评判中国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的一项指标、一条尺度、一根底线。

当然,实现各民族大繁荣大发展,实现美好生活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质量提高,这是各民族共享繁荣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间的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基础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就用大量的篇幅深刻阐述了加快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和主张。例如,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10]。还特别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1]

那么,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调动中央、发达地方、民族地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战略支撑点,把改善民生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把扶贫攻坚作为重点抓手,把发展教育、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着力要素,把加快市场要素流动和促进各民族相融贯通作为必要途径,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内生潜力和发展潜力的调动与释放,“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1]。同时,还有具体的实施策略、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到2020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均等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民族地区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邮政,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观点,理论深邃,实践可行,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建设各民族共有的思想基础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波澜沉浮中生生不息、砥砺前行,之所以在民族危亡的转折关头休戚與共、同甘共苦,并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要原因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精神皈依和价值追求,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命运共同体。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可谓牢牢把握了这一历史规律,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出发,从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心愿出发,深刻阐明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的与手段、方向和路径,为继续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遵循。

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理论上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实践上看,核心是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和关注,他甚至发自肺腑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05)。总书记此番强调,虽然是针对全党的工作来说,但是,鉴于民族地区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引领也就顺理成章,也就不难理解。

“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1]同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宣示了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新阶段。那么,如何构建各民族精神方面共同的思想基础呢?总书记也指明了路径:一是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注重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不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任何偏见、排斥甚至歧视心态。二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之间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进彼此友情,进而加强本土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三是弘扬核心价值观。“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2](P94)在坚守各民族共有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凝聚各族同胞的精神纽带和鲜活载体。

(四)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极端邪恶势力,“三股势力”合为一体,时常披着民族和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信仰和宗教思想引向极端化,假借民族活动和宗教活动搞民族分裂活动,甚至实施残暴的恐怖袭击,这种倒行逆流的行为不仅给民众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破坏,还给整个社会秩序造成极大混乱。针对“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和严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态度明确,没有一丝含糊,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打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主张,在他考察新疆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得最多、强调得最多。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7],把“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7]的总原则贯穿于打击“三股势力”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全面防控、完善网络安全监管、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参与、搞好专项打击行动等途径,有效遏制恐怖活动的蔓延和发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在中国的宗教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打着民族和宗教的幌子行犯罪之实的行为时有发生,为彻底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寄语宗教界人士,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极端思想,通过科学解经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理解宗教教义”[12]。同时,还大胆亮剑,要求对各种以宗教之名行分裂暴恐之实者毫不手软,以严的高压态势制敌、慑敌。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从认识论的维度对民族工作基本前提的系统阐发,从方法论的维度对民族工作方法原则的准确定位,从重点论的维度对民族工作重点环节的再三明确,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是与时俱进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自觉使然,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务实之举。随着党和国家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也必将进一步凝结升华和彰显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4-03-05(01).

[4]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10-07(01).

[5] 罗宇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N].人民日报,2015-10-01(01).

[6]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01).

[7]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1).

[8] 张晓松、崔清新、黄小希.筑就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N].人民日报,2014-09-28(01).

[9] 王正伟.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N].人民日报,2014-09-03(07).

[10]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01).

[11]李斌、李自良.“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02).

[12]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01(01).

责任编辑:梁一群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