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与浙东历史文化

2018-05-14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精神文化

乐承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共党史上一位熟悉并广泛运用历史文化典故的卓越领导者,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东文化,也多次出现在他的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

[关键词]习近平;浙东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5-0011-07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大量的讲话、答问,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他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东文化,也多次出现在他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习近平用典》等文献为依据,并结合浙东历史的发展,就习近平与浙东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谈点认识,以求方家斧正。

一、关注浙东历史名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1](P505)“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1](P484)自古以来浙东名人辈出,思想璀璨,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教育等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多次提到并肯定浙东历史名人。2006年5月30日,习近平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中就说:“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1](p317)

2006年第4期《哲学研究》上,习近平发表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又提到上述的浙江历史人物。他说:“在浙江人民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着和引领着他(她)们的力量,正是浙江人民的精神。他在文章中例举了浙江历史人物总共18名,其中与浙东有关的大禹、勾践、竺可桢、黄宗羲,王充、王阳明、方孝孺、张苍水、蔡元培等共计9人,占总人数的50%,位居全省第一。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又多次在报告、座谈中提到浙东历史人物。比如,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5]习近平强调,“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師,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3]

习近平总书记列举的25位思想大家中,王充、王守仁、黄宗羲、鲁迅等四位是浙东历史名人;列举的9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名家大师,范文澜、马寅初二位是浙东先贤,足见浙东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足见浙东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重建中的不可或缺。

王阳明、黄宗羲两位先贤,习总书记更是关注。从2006年起至今,习总书记有十余次提到王阳明与阳明心学。2014年两会期间,在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有感而发: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早在2011年5月,习近平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座谈时就表露过对王阳明的肯定。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王阳明龙场悟道在贵州,不仅中国人敬仰他,学习他,而且陆王心学传播到东北亚地区,影响日韩。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我们要尊重他,学习他。”[4]

之后,习近平多次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践行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中说,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5](P173)9月24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中,也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6]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重要启示之一。10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提到“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深化思想认识”。“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7](P166)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很有影响力,习近平也有所谈到。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习近平在插话中说:“浙江历来人才辈出,在我国见诸经传的文化名人中,浙江籍就逾千人。”[1](P316)在谈到浙江的思想家提倡义利并重,注重工商时,就提到了黄宗羲。他说:“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则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商皆本,反对歧视商业的观念。”[1](P316)2003年7月18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提到:“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1](P319)

2006年3月28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致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又指出:“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浙江历史上的文化伟人。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8](P1)

二、引用浙东历史名人的历史典故

习总书记在讲话、文章、著作中,善于引用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其中有不少宁波历史名人的典故。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进行了历时16年的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早在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任县令时,王安石就开始了改革的实践,诸如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善理财政。庆历七年(1047),他到鄞县后着手对当地的水利灌溉情况进行调查,写了《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并花了12天的时间,走遍鄞县境内“东西十有四乡”。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就评论说:是年疏通了淤塞的水渠,“重清东钱湖界,起堤堰,决陂塘”,[9]沿湖筑起七堰九堤,提高了东钱湖的蓄水排灌能力。这是“熙宁变法”农田水利法的初步尝试。

北宋时鄞县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当青黄不接之时,不得不将田地作抵押,向地主豪强借款,受到高利贷者的剥削,自耕农纷纷破产。王安石于庆历八年(1048)在鄞县“贷谷与民,立息以偿”,即把县里的粮食低息放贷给农民,到秋收后归还给政府。如遇荒年,还将县里的常平仓钱谷赈济农民以达到“抑兼并,济贫之”。[10]这便是后来推行的“青苗法”的开始。此外,兴教育,实行保甲法。王安石在鄞县的改革,为他后来推行新法提供了重要依据。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卷十一中就提道:“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卑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为执政之法,皆本于此。”邵伯温明确提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其来源是鄞县的改革实践。

习总书记重视这一历史观象,在讲话中多次提到王安石变法。他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的内部盘根错节,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身败名裂。”习近平运用“王安石变法”等历史典故,来说明深化改革必须对改革达成共识。

习近平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渊源来自鄞县担任知县的三年改革实践。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中作了《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讲话。在谈到历朝历代高度重视县级官员选拔任用时,就谈到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的典故。他说:“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士为官从政从县一级起步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二十七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任职3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打下了基础。”[11](P140)习总书记以此典故,勉励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宁波是“海丝之路”的枢纽城市,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天童寺、保国寺及高丽使馆、永丰库遗址、上林湖越青瓷古窑等众多历史遗址,都见证了宁波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一带一路”中的历史地位。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中,习总书记指出宁波等地古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他说:“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马格达、君土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11](P507)习总书记借用“活化石”的典故来印证一代又一代的“丝路”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橋梁,揭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的道理。

祖籍慈溪的清朝文学家袁枚,强调写诗作文倡导“鲜”“活”。他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说:“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文之旨,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作者难,知者尤难。”在袁枚看来,好诗犹如刚从水中采收的菱笋和打捞上来的鱼虾,鲜活美味,点出了文艺创作的时效性。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袁枚《随园诗话》中这一典故。他说:“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现在,新闻报导更要做到全时性、即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主流媒体要在增强时效性上下更大功夫,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多花力气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读者,不能让权威发布落在社会舆论后面,不能老是让网络媒体、都市类媒体甚至境外媒体抢我们的风头。”[7](p430)习总书记引用袁枚这一典故,就是告诫新闻工作者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导要讲究时效,在第一时间发布。

三、引用浙东历史名人的典籍和名句

习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著作善于引用中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旁征博引、推陈出新。不少浙东历史名人的典籍和名句也经常被引用。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是绍兴人,浙东著名的历史名人。他生于忧患,长于坎坷,可是他的心始终与危难之际的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紧密相联。陆游的不少诗,不仅与越中山水相关,更是闪耀着爱国主义的耀眼光辉。习近平总书记熟读陆游的诗,在他的讲话、文章、著作中,多次引用陆游的诗句。尤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句,有数次引用。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作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重要讲话,引用了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诗句。习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7](P35)“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陆游《病起书怀》中诗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7](P200)在引陆游的名句中,涉及三首诗,即《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习近平也有引用。2005年1月5日,他在《压力与动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说:“在宏观调控之下,我们在一些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滋生‘骄、‘娇两气,受不得一点压力,一些老的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不去想,那么发展也难以为继,那面对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把压力转换为动力,促发展理念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那么发展将能走出一条新路,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13](P98)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提到,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共创美好亚太。他指出:“亚太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动力的背景下,亚太经济体应该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引领作用”。[5](P344)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作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他说:“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4](P12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引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

浙东的现代文豪鲁迅,也是绍兴人,他是现代知识分子中最具创新意识的杰出代表。习近平不仅对鲁迅有过评述,而且多次引用他的著作和名句。

201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在谈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时,就引用了鲁迅的话。他说:“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14](P249)

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4次引用鲁迅的话。在谈到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时,习近平说:“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7](P185)习近平认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习近平说:“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7](P195)“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7](P196)

习近平认为,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他说:“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苹果剜掉,把好的留下来”。[7](P204)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当他谈到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认为,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为此,习总书记引用了鲁迅的话:“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5](P172)。魯迅的这段话出自《鲁迅全集编校后记》。

在谈到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上,习近平又引了鲁迅《我观北大》的话:“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上走。”[5](PP174~175)

1934年5月30日,鲁迅写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就是革命胜利的信念:“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听惊雷”可谓石破天惊之笔,是诗人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2002年12月31日,浙江省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习近平引了鲁迅这句话。他说:“做人要大气一点,一个班子不是你能选择的。要学会五湖四海。要反对独断专行,一个班子鸦雀无声不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无声中听惊雷。但也要反对各行其是、软弱涣散的问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此外,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还引用了浙东历史名人王充、王阳明、万斯大、秋瑾、蔡元培等人的话。他多次引用王充的《论衡》。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了王充《论衡·实知》中“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15](P145)启示人们,勤学善问是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引用王充《论衡·超奇》名言“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15](P147)谈到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时,习近平引用了王充《论衡·书解》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5](P28),提出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引用王充《论衡·别通》的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15](P121)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习总书记引用王充的话,是希望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善于判断与辨别。另外,提到加强道德修养时,引了蔡元培《在爱国女子学校之演说》中一段话:“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5](P173)明确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习近平引了不少古人的治国理政名句,也引了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14](P249)的句子。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引了王明阳“身之主宰便是心”,并精辟地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7](P374)“身之主宰便是心”语出王明阳《传习录》,原文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段话体现了王明阳关于人的现实存在以及人作为主体如何与外在世界相联系的独特见解。

万斯大,鄞县人,清代经学家,他的《周官辩非》是一部力证《周礼》为伪的著作。为了论证《周官》之伪,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关市之赋,厉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禮,其肯笔之于书以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武王有天下,奉行不变。……使赋及关市,宁非横敛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决也。”[15](P2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引了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话,明确提到,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应该做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还用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5(P95)]的诗句。王冕是元代诸暨州(今浙江诸暨市)人,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墨梅四首》其三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赋予梅花人的品性,巧妙地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结合起来,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习总书记引用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句,以诗言志,彰显党的自信品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崇高理想永远奋斗的浩荡情怀。

四、肯定胆剑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提炼与区域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绍兴胆剑精神的提炼就与浙东文化密切相关。何为“胆剑精神”?胆剑精神中的“胆”,本意是指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引申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胆识,反映出绍兴人敏慧善谋的“柔性”。“剑”,本义是指越王宝剑,引申为披荆斩棘、战无不胜的勇气,蕴含着绍兴人强悍豪爽的“刚性”。

历史上的胆剑精神,尽管有多种表述,但其核心的内容一直是“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指忍辱负重的品质,刻苦自励的意志。胆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绍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古越到现代,胆剑精神一直是绍兴人文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胆剑精神激励下,绍兴孕育了一大批志士仁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国家危亡,匹夫有责,一些仁人志士以胆剑精神激励自己,秉承越国发愤图强的胆剑传统,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明代王思伦说:“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身为越人、未忘斯义”[16](P515)。近代的“鉴湖女侠”秋瑾则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6](P515)。“敢作敢为、创新创业”是胆剑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写照,激活了绍兴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绍兴人民面对人多地少和经济结构“两头在外”的状况,凭着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凭着敢为人先、敢闯敢冒的拼搏精神,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

绍兴人民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胆剑精神,受到了习近平的关注和肯定。早在2004年8月24日绍兴调研时,时为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指出:“要着力塑造区域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切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1](P305)。他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中指出:浙江精神中就有“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志向”。“‘图强就要树立忧患‘兢慎的意识。要弘扬卧薪尝胆、勇于拼搏的精神,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切实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2]在浙江文化工程成果总序中也提到“从大禹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1](P317)从习近平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十分关注和肯定胆剑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哲学研究,2006(4).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

[4] 吴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15(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7]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

[8] 吴光.从民本到民主——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9]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0]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习近平.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1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16]杨坚祥.弘扬胆剑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习近平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