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8-05-14庞文芳王娅傅长乐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教学

庞文芳 王娅 傅长乐

摘 要: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情景设计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课堂的互动,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问题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问题启发式"教学应选择施教的最佳时期,即学生呈现"不愤不悱、不悱不发"的心理状态时,也就是他们想弄懂而又无法弄懂,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时,对其进行及时引导与启发,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源于一定的诱因。一般来讲,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各种各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释疑的强烈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讲课时,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应加强引导,适时地给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有些问题本来是应该让学生去想的,教师却讲了结果,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讲得过多、过细、过全,学生不用思维、不用动脑筋,这种一言堂的办法,实际上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二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讲课一般都重视结论,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有些结论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得出。当然,学生有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从错误的认识中得到正确的答案。正如有的学生所说的。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但是我们不定能听清记牢,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才觉得特有成就感,记忆特别深刻。

三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书面叙述往往容易枯燥。当学生思维活动感到疲倦、封闭状态时,就很难激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时刻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通过教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阻碍“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动因分析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这说明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教师能有效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调查结果显示,同样的课程,同样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制约“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部分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是不敢问。有的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不能自如地讲出任何一个知识点,解答学生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同时,平时不注重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的新发展的研究。由于知识的贫乏,导致信心的不足,一些教师产生了如果运用了“问题启发式”教学,自己作不了解答怎么办。因此,上课一味地进行灌输,不提出问题,也不让学生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问题也不予回答。

二是不会问。有的教师不懂得课堂提问和解答的技巧和艺术,提出的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能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由于不掌握“问题启

发式”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导致少部分教师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常常为问而问,有的问题甚至简单得不须动脑思考就可以回答。

三是不愿问。一些教师事业心责任感逐步淡化,存在个别教师有不履职尽责的现象,他们把教学单纯地当作完成任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不愿“多事”地去问,即使问了,也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有的教师以问代罚为难学生,搞突然袭击。

三、“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就是,通过教师的情景设计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课堂的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是巧妙设障置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障置疑,而在设障置疑方面最重要的是善于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如教学中大胆抛开教材的固定思路,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问题可想,处处有矛盾得解的情境,使他们联想有关旧知识,对比所讲新内容,思考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种种解答方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自行疏通障碍,形成“会学”技能,达到创新目的。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在解决创新性问题前,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情景。在设疑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二是设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够找到答案。三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启迪性、发散性,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发散的思维。

二是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有“障碍”。这样就可以延长兴奋时间、减轻听课的疲劳。教师根据教学过程,适阆启发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深印象,也会密切师生关系。在引导学生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导思路。对问题的关键点,学生容易产生思维障碍的环节,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理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概括、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最终突破问题,避免学生单纯地进行抽象或冥思苦想。二是导方向。在学生的思路发生偏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纠正、扭转,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方向。三是导深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深、更广的新问题。因此,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加强横向和纵向引导,以启发学生思维迁移、发散。四是导应用。要引导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于现实工作、训练和生活中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是进行课堂互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状态和积极性达到更高程度,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思维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提高。这种“互动”方式的教学比起直接灌输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互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主导和主体有机结合原则。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二是提问和讨论相结合原则。实行公开提问和讨论,在提问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问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发为自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开放性原则。倡导学生向教师、向书本质疑,允许和接纳标新立异,允许和接纳不同看法,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是因人施问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在设疑、引导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0

[2]汪晓艳,程超.“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创新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3]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作者简介:

庞文芳(1981年7月),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