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鲈1号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初探

2018-05-14谭国良刘本祥杨家贵邬永忠唐秀锋颜忠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成活率

谭国良 刘本祥 杨家贵 邬永忠 唐秀锋 颜忠

摘   要   在池塘中,按传统培育方式利用天然饵料对优鲈1号、开口水花进行培育,经过15~20 d的培育,鱼苗生长至2~3 cm;在工厂化车间利用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进行转食驯养,经过7~10 d驯养培育,鱼苗生长至4~5 cm,大部分鱼苗转食成功,驯养成活率达83%以上,再经过1~2个月的培育可达10 cm以上规格鱼种,培育成活率达89%以上。

关键词   优鲈1号;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021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鱼、黑鲈,原产于北美洲。优鲈1号是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白俊杰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以国内4个养殖群体为基础选育种群,采用传统的选育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以生长速度为主要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获得的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1]。在重庆地区,大口黑鲈价格多年来一直在高位运行,吸引了大量的养殖户进行养殖,但大口黑鲈的优质苗种却供不应求,严重地制约了大口黑鲈在本地的推广养殖。为解决优鲈1号养殖苗种供给瓶颈,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于2016年开始引进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利用工厂化设施进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池塘幼苗培育

采取自然产卵繁殖方式获得鱼卵,孵出后的卵苗称“水花”,自带孵黄囊。暂养2~3 d后,孵黄囊将被吸收殆尽,在水面平游,此时是“水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称“开口水花”,必须下塘摄食。在池塘利用天然饵料对“开口水花”进行培育,是养殖户普遍采取的传统培育方式。

1.1 池塘的清整与消毒

池塘幼苗培育在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试验场进行,面积一般在0.067~0.020 hm2,水深1.0~1.5 m,池形整齐,池埂坚固不漏水,进排水方面,水质清新无污染,各池配备冲水增氧水泵1台。注水前用生石灰(每667 m2施75~100 kg)带少量水清塘,3~5 d后注入新水0.5 m深左右。

1.2 “开口饵料”的准备

“开口水花”的摄食和消化器官发育尚待完全,下塘后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即“开口饵料”,主要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培养“开口饵料”的时间一般在“水花”下塘时间前7 d左右,培育池加注新水后施生物肥料培水,3 d后加注0.1 m深的新水。在放苗前根据水色、水温再加注0.1~0.2 m深的新水。鱼苗下塘时轮虫的数量以5 000~10 000个/L为好,同时配套一定数量的天然饵料培育池,以便随时补充到幼苗培育池。

1.3 “开口水花”下塘

放养密度一般每667 m2放养8万~10万尾,幼苗下塘后随时巡塘,注重观察幼苗的摄食状况、水体水色变化情况,定期监测水质,水体溶氧保持在4 mg·L-1以上。根据日常检查情况,适时追施生物肥料,或从配套饵料池捞取适口饵料生物补充到幼苗培育池,保障幼苗摄食,提高成活率。经过15~20 d的培育,鱼苗生长至2~3 cm,随着鱼体长大,摄食量增加,依靠天然饵料远远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应采取措施进行食性转化驯养。池塘鲈鱼幼苗培育放养情况见表1。

2 工厂化车间苗种培育

2.1 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

该系统由玻璃钢鱼池、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监测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玻璃钢鱼池2.7 m×2.7 m(方形圆底)8个一组,配备专用成套循环水处理系统,共4组,每个鱼池设计水深0.7 m,单个鱼池水体5 m3,一组水体为40 m3,设计每小时最大循环量40 m3。该系统采用循环水技术结合先进的水质自动再现检测和电气控制技术的封闭式循环水培育技术,可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为鱼类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提高苗种培育效率和质量。

2.2 转食驯养

将室外池塘培育的2~3 cm体质健康的鲈鱼幼苗转入工厂化车间育苗池,使其从嗜食动物性饵料转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放养密度0.6万~0.8万尾/m3,投喂方法定时定点抛投,按以下技术环节进行。

1)开始投喂人工粉料拌鲜饵料如剁细的红虫、鱼糜捏成的小团状食料,起初鲜饵料占比70%以上,引诱鱼苗集群摄食,每天6~8次。

2)2~3 d后,投喂人工微粒缓沉饲料拌鲜饵料各占比50%,每天6~8次。

3)3~5 d后,鱼苗形成条件反射在水面上抢食,在此时段逐渐降低鲜饵料占比,逐步改投粒径0.5 mm、粗蛋白含量45%的人工配合浮料,每天4~6次。

4)5~7 d后,绝大部分鱼苗集群抢食,停止拌鲜饵料,驯食完毕,进入正常投饲阶段,每天4~6次。

5)7~10 d后,当鱼体长大至4~5 cm,及时过筛分规格分池饲养,投喂的饲料粒径从0.5 mm过渡到1.0 mm,每天4~6次。

在转食驯养过程中,实时监测水质状况,每天加注10%~15%的新水更换水体,运行中确保O2

6 mg·L-1以上、NH3-N 1 mg·L-1以下;每次投饲完后利用水循环系统及时清除残渣剩饵,避免水质变坏影响鱼苗生长。

2.3 苗种培育

在工厂化车间育苗池,将驯食成功规格整齐的鱼苗分池饲养,5 cm左右鱼苗放养密度0.3万~0.5万尾/m3,以后随着鱼体大小适时调整放养密度。投喂的饲料为粗蛋白含量40%~45%的人工配合浮料,每天定时定点3~5次。饲料粒径根据鱼的口裂大小选择,一般5 cm左右鱼苗选择0.5 mm粒径,8 cm左右苗种选择1 mm粒径,10 cm以上鱼种选择2 mm及以上粒径。日投饲率根据水温和鱼的摄食状况调整,一般16~19 ℃日投饲率3%,20~25 ℃日投饲率4%,25~30 ℃日投饲率5%。此阶段苗种摄食量逐渐增加,鱼体逐渐长大,应注重鱼病预防。每隔15 d投喂1个疗程的药饵,每100 kg鱼体重加100 g大蒜素制成药饵预防肠炎病发生,定期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多维和保肝中药预防肝胆综合症发生。在鱼种饲养过程中,个体生长均有差异,一般15 d左右进行拉网锻炼、筛分规格,将个体大小较一致的分池饲养。

3 转食驯养与苗种培育结果

2017年4—7月,在工厂化车间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进行优鲈1号鱼苗转食驯养和鱼种培育。2~3 cm幼苗在工厂化车间经过7~10 d驯养,鱼体长大至4~5 cm,大部分鱼苗转食成功,平均驯养成活率达83%以上,驯养情况见表2。将驯食成功的5 cm左右鲈鱼苗,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定期过筛分规格分池饲养,经过1~2个月的培育,每尾平均体长达10 cm、平均体重达10 g规格鱼种,培育成活率达89%以上。

4 结论

1)优鲈1号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具有互相残食习性,为促进苗种快长,提高成活率,在培育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精细安排、准确无误地掌握技术要领,尤其在转食驯养阶段更应注重每次投喂要做到适口量足、耐心投喂,杜绝食料不足引起的互相残食,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处理不当都会导致效果差甚至失败,精细化的日常饲养管理和精准的操作技术是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的核心。

2)在室外池塘培育幼苗,应加强水质调控,在水体中保障有足量适口的天然饵料这个关键因素,这是提高苗种质量和成活率的基础。

3)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相比传统苗种培育方式,能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并且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同时该系统具有耗水量小和對环境排放的污染物少等突出优点,对水环境的保护作用巨大,所以该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胜杰,白俊杰,汪洪永.大口黑鲈“优鲈1号”新品种简介[J].科学养鱼,2011(9):46-47.

猜你喜欢

成活率
不同栽植模式对花椒成活率的影响
台湾泥鳅水花两种不同池塘培育方式的效果比较
微生态制剂对河蟹养殖成活率的影响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试分析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的策略
TCP植物蒸腾抑制剂
不同扦插处理对爬地柏成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