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

2018-05-14刘新武

山东画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赵朴初光明日报摄影记者

作为《光明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刘新武接触到了教育、文化、科技界的众多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为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新武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许多鲜为人知的片段和经历。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影像中,我们看到了温暖与宏大,看到了踏实敬业和豪放洒脱。正是这些卓越而优秀的品质,让我们难以忘怀,也值得被永远铭记。

小时候,当时的东德公安部队送给父亲一台小巧的蔡司相机,让我爱不释手,从此摄影就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上初中后,我就开始玩起了相机,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从胶卷到相纸都很金贵,我到处找便宜的电影胶片,自己往暗盒里缠;还常去买照相纸边角料,用被子挡住窗户在房间里洗照片。1978年恢复高考时,我还曾经想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摄像专业,但最终阴差阳错却学了党史。198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中共党史专业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几经争取和周折,1991年初,我终于从专职团委书记转行到摄影美术部当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开始了我的职业摄影生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近30年来,我接触了各个领域的精英,用镜头记录和阐述了他们或为人熟知、或罕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也相当于是用镜头记录下了改革开放的一个侧面。

印象很深的是,做摄影记者的第二年春天,我就参与采访报道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那次会议上,我采访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赵朴初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在诗词、曲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我十分崇敬的老人。

政协开幕当天下午,在友谊宾馆一号楼民族宗教界委员讨论中,进屋第一眼就看到坐在第一排的赵朴初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世伟正在交谈,赵老神态慈祥和蔼、言谈睿智。当时是下午3点多,一抹斜阳透过会议室高大的窗户,洒在赵老身上,形成逆侧逆光,质感很好,我立刻用300毫米定焦镜头锁定了他们,运用大光圈缩小景深,抓拍表情神态,随着快门的哒哒声,把他们畅议讨论的生动画面记录在胶片中,这幅作品获得了当年全国政协好新闻摄影银奖。

改革开放初期,照相机绝对属于奢侈品,加之专业摄影记者人数很少,因此摄影记者很受欢迎。根据《光明日报》注重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报道的特点,我时常蹬起自行车就奔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场所。当然,作为视觉艺术从业者,我本能地更偏重于对美和影像艺术的追求,因此,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更成为我不时光顾的地方。我喜欢看电影,从谢晋的《芙蓉镇》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只要有新片上映我绝不落下,北京西长安街畔的首都电影院是我乐此不疲的去处。20世纪90年代初,我拍摄了电影导演谢晋、相声艺术家马季、舞蹈家赵青、作曲家乔羽和雷蕾、画家黄胄和刘文西、书法家启功等等,基本都是在室内利用现场光近距离抓拍。

在我的人物写实摄影中,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应该是拍摄“导弹之父”钱学森。记得2000年初冬,时值钱老89岁大寿,钱老的儿媳妇黎力给我打来电话,说是现在钱老已谢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但为了能够留下他的工作和生活影像资料,今后有重大活动时都准备请我去家里负责拍照。这对我而言可是梦寐以求的事情。黎力原名傅雅丽,是原北京军区政委傅崇碧的大女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父辈在晋察冀根据地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军长的傅崇碧抗美援朝回国后,又与我们家同住一座院落为邻多年,两家的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正因为有此历史渊源,她对我知根知底,方能委以重任。为此,我一直非常感谢黎力和她丈夫钱永刚。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能够获得如此机遇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有了“内线”帮忙,我从2000年12月起到2009年10月31日钱老去世,有幸独家摄录了这位科学泰斗最后九年的影像。记得我第一次到钱学森家,一栋20世纪50年代建的普通居民楼的单元房,家居朴素,满屋书香。由于钱老行动困难,因此,他一直卧床于一间座北朝南、面积不大的房间中。第一次拍照时,我用的是胶片相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既要拍好有关领导与钱老会面的场景,也要表现出钱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根据经验,我首先背靠窗户从床的南侧利用午后的斜阳,顺光、略俯角拍摄钱老会见客人的過程,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避免使用广角镜头以防边缘人物变形。我分别用17mm~35mm和70mm~200mm镜头拍摄,时而转到床的北侧运用逆光拍出剪影效果,时而在侧逆光角度抓取钱老转瞬即逝的独特神态。2000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我的独家摄影报道《到钱学森家做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称赞为年度本报最佳图片。

进入新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艺术、教育、科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一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这些喜人的变化也成为了我镜头里的亮点。

回首自己的摄影经历,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不仅让我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且摄影记者的工作和《光明日报》这个平台,更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国内的业界精英。钱学森、赵朴初等无疑是时代的佼佼者,而我因为机缘巧合,有幸接触并记录了他们工作生活片段,在凝固这些精彩而珍贵瞬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或谦恭随和或豪放洒脱的人格魅力。

作为视觉艺术从业者,我本能地更偏重于对美和影像艺术的追求。

近30年来,我接触了各个领域的精英,用镜头记录和阐述了他们或为人熟知、或罕为人知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赵朴初光明日报摄影记者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与人为善的喜鹊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T台救美
繁华落尽显质朴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