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现代转化

2018-05-14马海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农民

马海波

[摘要]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经济地位和水平低下的结果,故实现农民政治情感的现代转化,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水平。在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农业要素的生产率并加速其市场化,进而增强农民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农民的政治情感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政治情感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识别码]A

中国农民传统政治情感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对家长的依赖、对清官的期盼以及对均平社会的向往四个方面,这种政治情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水平低下的结果。农业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水平,它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的有效供给和利用,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长期性问题,这一改革势必会提高农业要素的生产率和市场化,在提高农民经济地位和经济水平的同时能够增强农民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促使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现代转化。

1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

1.1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进程

通过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可以实现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互动发力。在坚持并完善我国原有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实现农村种植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可以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的农村地区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合理优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有效保障农民群体的权益。

当然,在推动我国农村的种植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的进程中,还需要积极实现与种植用地流转制度相关配套机制的快速跟进,在政策和法律上做好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重现因急躁冒进和官商勾结而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和阶层对立。

1.2 条件许可的地区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倘若土地产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则这一彻底清晰的产权制度将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必要条件,使农业具有规模收益和竞争力。同时,农民的传统角色也在这种制度下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自给自足的单一农民角色转变为土地所有者、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经理等多种角色,这种质的飞跃,势必极大地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分工更加细致、农业规模优势更加明显。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建设性用地价值已经达到了110万元/667m2。农民可将土地变卖、 转让或出租而获取收益,从而有利于这些地区率先实现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1.3 加快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将使我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发力,迫切需要加快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使城、乡两个原本泾渭分明的经济发展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互相补充经济短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农村而言,更是一次绝佳的历史机遇,通过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科学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1.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群体来带动农业产品创新,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也是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所获得的产业政策、金融支持和政治激励评价均未达到“一般”水平,其中,对“金融支持”满意程度最低。而据2015年的调查显示,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化肥亩均投入较上年增加了3.42%,农药投入较上年增加了4.39%,农膜投入仅减少了2.67%。这就需要采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方式,加速告别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的“黑色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绿色农业。在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村将发展成由农民—农业—环境构成的良性循环,使农民成为发展农业环境政策的真正受益者。

为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和环境污染减少,国家也可通过适度提高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补贴等手段专项推动。例如从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保13亿人口粮食安全的大问题。此外,在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大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和平台带动效应,拉动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更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民的政治情感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 上述供给侧改革措施對农民传统政治情感转化的促进作用

千百年来,农民一直处于分散弱化、缺乏组织的状态,这种状态始终是中国徘徊在“一治一乱”历史循环的重要原因。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大前提下,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采用行业互助社、农业协会等组织,维护自己的权益,发挥农民的自身影响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民传统政治情感转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土地自由流转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将使得农民角色发生改变,进而促使其政治情感发生改变。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机制建立后,农民就不必被束缚在农村了,一部分已经融合到城市里的打工者,可以自由地到城里选择自己的职业,成为新市民;另一部分不愿意离开故乡的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大量土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更快地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也将使农民由土地上的打工者变成专业农业工人,他们的收入将比先前提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发展。这也会促使他们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推动国家基层的政治改革,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新探索。

倘若部分地区能够把农地界定给农民个人,则农民就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参与地方发展的政治影响力,有效地缓解目前棘手的拆迁问题和高房价问题。农民经济地位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将使农民传统的政治情感发生改变,缓解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在合作共赢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2)城镇化使不同地区的农民向同一地方集中,促进了不同地区农民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为农村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转化创造一个外部条件。比如,城镇化使得政府与农民的距離拉近,农民对官员的行为更容易观察和监督,这有利于农民政治主体观念的形成,权力崇拜意识的弱化,并且为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转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使农民自主性提高,这将彻底打破家长依赖情结。传统社会里,乡间主要是依照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组成小的团体。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起来以后,农村人际关系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因为他们不一定就是本地本乡的人,他们在维护自身的权益和财产权利时不必有太多的人情顾虑和羁绊,此时为了维护农村和谐,政府也要在法律上和司法中坚决依法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样整个农村的封建宗法架构将彻底被打破,农民传统政治情感中的家长本位主义意识和家长依赖情感将会烟消云散。

(4)农业的合理分工与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提升微观社会的法治化水平。当原本松散、弱势的农民成为拥有经济基础和共同利益诉求的团队时,他们便更容易获得话语权,在农村基层更容易实现用法治替代人治。当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都得到提高后,农民不再像过去一样动辄都要寻求基层官员,而是通过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样他们期盼清官的传统政治情感就会转化为依靠法律手段,形成一种更加现代的政治情感。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方面的改革,才能使农民的身份转变、地位提高、收入增加、择业自由,这必将使农民的政治情感由传统依附型向着现代自主型转化。

[参考文献]

[1] 陈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97-99.

[2]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3] 江荣海,张学艺.中国传统农民的政治情感及现代转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49-53.

[4] 钟诚.传统中国农民的政治情感及其现代转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78.

猜你喜欢

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于海河的出身
农民也需要充电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