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组织执行阻力研究

2018-05-14陈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陈蒙

[摘要]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目前扶贫脱贫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党增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扶贫脱贫工作的第一环节,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执行阻力包括选择性执行、机械性执行、形式性执行、威望性执行。针对这些执行阻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转型和精英干部培养,打赢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决策和回应与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规范并行。

[关键词]执行阻力;组织结构转型;精英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D693.66 [文献标识码]A

贫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风气,进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定和谐。贫困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们国家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希望通过出台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消除贫穷的目标。农村基层组织是党中央处理各类社会事务的最基本单位,是连接中央和群众的纽带桥梁,贫困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政策执行能力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脱贫效果,但是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必然会面临很多阻力,无法完整有效地执行中央下达的扶贫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命令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才可以实际地解决问题。自从实行了精准扶贫政策以后,贫困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贫困地区的生活状态有所提高,这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执行密不可分。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全面脱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是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核心,它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具有高效执行力的农村基层组织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1 农村基层组织的执行阻力

1.1 选择性执行造成政策落实不全面

政策选择性执行就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上级的政策选择地执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中央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时具有宏观性,所以上级地方政府在传达给基层管理组织时允许其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农村基层组织在分析上级政策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为了自身利益从而寻找政策漏洞,对上级指令、政策进行过滤,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执行。会挑肥拣瘦,分解政策,把不想执行的或者执行起来难度大的政策避开,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去执行,从而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全面落实。

1.2 机械性执行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农村基层组织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县级政府的安排去做,不能领会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质性精神,生搬硬套,不能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上级的决策,完全遵循上级的安排执行,这样做会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不能达到上级机关的要求。脱离实际的政策决策是没有生命的,呆板僵化执行上级的安排,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水平限制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不懂得按照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具体的脱贫政策,执行工作没有成效,最终上下级主管部门间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效率。

1.3 形式性执行致使执行效果不佳

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农村基层组织中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问题也很严重。在扶贫的建档立卡过程中,由于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形式主义严重。有的人为了得到更多的贫困补助,故意夸大病情,汇报数据失真,调查员为了工作指标得不到真正的数据为此编造数据,调研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基层工作者不追求扶贫政策的创新,只追求表格的创新,样式天天换,同样的数据换个表格重新上报,形式主义严重,致使精准扶贫政策制定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扶贫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1.4 威望性执行导致政策不能持续

农村基层组织在政策执行时也会存在没有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正常实施,而是在上级领导威严和威信的推动下完成的情况。虽然扶贫政策落实在工作上非常到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扶贫成果,但是一旦这个有威信的人离开本岗位,就会出现威信的空档期,导致没人去监督、指导政策的执行,最终会致使政策执行中止。农村基层组织中单个工作人员的威望存在会影响整个组织在群众中的微信,使农村基层组织的总执行力下降,群众的积极性下降,不配合政府工作,影响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导致组织执行工作的中断。

2 执行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条件分析

执行的主体就是组织及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这两大执行主体对于管理任务的成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作为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群众接触的末梢,在推进国家扶贫治理与扶贫现代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出现上述问题,从执行的主体上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2.1 组织结构有待创新

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的组织结构大多是根据传统的方式推举,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表现为:平均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呆板滞后,与村民之间的沟通缺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年龄和综合素质的限制,对上级的政策解读和执行都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选拔出来的基层组织干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行政手段不适用,经济手段不会用,更是由于不了解领导科学和法律知识,不善用引导、法制和思想教育等综合方式说服农民,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干部群众关系的疏远和紧张。这种老龄化、低素质的组织结构必然会影响扶贫政策的执行,工作表现被动,忽视群众利益。

2.2 精英干部流动性大

为了加强扶贫工作的成效,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社会经验丰富的精英干部被派到贫困地区帮助扶贫。精英领导因自身掌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贫困治理的绩效。但是外派的精英干部受工作时间的限制,扶贫一段时间后会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短期性会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的管理。同时,贫困地区也会涌现出一批乡村精英,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原有的贫困地区治理结构无法容纳日益增长的乡村精英群体的条件下,大量的乡村精英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开始流动,涌入城市。这不仅造成农村基层组织人力资源的重新匮乏,而且直接导致农村基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外派精英和鄉村精英的流动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人力结构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3 基于执行主体导向的组织结构转型与精英创新培养

如上文所述,在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继续创新、精英干部流动性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转型与精英干部的创新培养成为基层政权完成扶贫工作指标的“救命稻草”。

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农村基层组织的基层政权要转变组织治理思路,首先要从过多依赖自上而下传达上级政策完成工作向广泛的民主治理自下而上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转型,使贫困地区社会的扶贫主体由中央政权为主向基层政权为主转化。建立一种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以农村基层组织的视角来观察贫困地区的贫困状态,给予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充分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熟悉自己地区自然资源、村民状态的优势。上级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外来技术项目引进、技术指导监督等工作,将发展规划的权利自由交到农村基层组织的手中。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反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自下而上的决策和回应与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规范并行,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

其次,农村基层组织要定期通过形式多样的、结合岗位和形势需求的培训提升组织中精英干部的工作技能,精英干部要善用责任感来约束自我。组织中的精英领导需要形成一种责任导向,注重培养精英干部本身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归属感,提升组织凝聚力,工作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组织中每个人的参与,这样工作效果的保障自然不言而喻。建立一种正确、正向的奖惩管理手段来引导其他人,有针对性的向需要重点完成的工作倾斜,做到奖罚并举。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政策执行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01):108-117.

[2] 朱天义,高莉娟.选择性治理:精准扶贫中乡镇政权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1):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