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云·印象

2018-05-14毛戟

歌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舞剧刘三姐花山

毛戟

她,1958年参加广西南宁市群众艺术文艺辅导队,从此踏上了艺术人生的道路,迄今为止整整七十年,先后从事过舞台演员、编剧、导演等工作,时光如水,她的心却从未离开过那片舞台。

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第一代舞台剧《刘三姐》扮演者之一——马若云。在她从事演员工作的生涯中,因为出演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而扬名祖国的大江南北。1960年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上京为国庆献礼汇报,从一百个“刘三姐”中挑选出了她任《刘三姐》主演。《刘三姐》在北京演出为时三个多月,好评如潮,轰动京华,就连当时中国文化部部长田汉先生都是在《刘三姐》剧演出了36场后才拿到一张票的!同年10月底,应全国各地群众的要求,《刘三姐》在全国24个省市进行巡回演出,历时2年,连续演出50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红遍神州大地!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演出共计1000余场,其中马若云担纲主演占演出场次的65%以上。1961年叶剑英元帅为马若云题诗所云“来似江风去若云,歌仙踪迹了无痕。菩提树下高声唱,又在红棉花底闻”。

马若云成功塑造了“刘三姐”之后,又在彩调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阮八姐》《二女争夫》《五子图》《神秘的女人》《竹花》《卖牛》《龙江颂》等三十多个角色,并在壮剧《瓦氏夫人》、歌剧《江姐》以及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年轻一代》《春风杨柳万千条》等剧中担纲主演。在马若云50岁的时候,她离开了她所热爱的舞台表演工作,转向了舞台剧编剧和导演,有人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演了?”她微笑着说:“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而且我希望在我的观众心目中只留下我最美好的舞台形象!”这也许就是她对舞台的另一种热爱吧!

就这样,马若云在年过半百的时候重新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新的角色——舞台编剧与导演。可以想象,一个从小做演员、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女性要改行做编剧、导演,可谓谈何容易!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但她一如既往地用“刘三姐”的勇敢精神去学习、去奋斗、去下乡体验生活……她将近40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与舞台剧本创作充分地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舞台作品。20世纪80年代,在她创作及参与导演的作品大型彩调歌舞剧《花山情祭》面向社会进行公演时,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桂林为外宾演出中达到了一夜演出两场,连续上演20场的好成绩。该剧本已经编入《广西近代剧作家选集》。除此之外,她所改编的桂剧《哑背疯》在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中获得优秀奖。随之,大型彩调歌舞剧《达妮》《洞天朵奴》、歌舞剧《邕州情韵》等优秀剧本陆续涌现。2015年以来,她又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编写了以东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故事的《绿珠》。

我阅读马若云的作品,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 她的作品贯穿着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前期作品《花山情祭》中,以花山岩画为背景、以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为前提,通过对茶娃、勐雷、勒高等角色的詮释,揭示了人类的无穷欲望,对权利、友情、爱情的追求与冲突以及善恶有报的信念。中期作品《达妮》则以神与人的爱情为主题,面对至高无上的神主,身为神人中的达妮宁愿忍受巨大的羽化成人的痛苦,也要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善之为终。后期作品《绿珠》以东晋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重新诠释了石崇与绿珠的爱情,揭示了绿珠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和坚定的追求,正所谓不自由毋宁死;对石崇这个人物也做了全新角度的诠释,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是看善恶的种子在何种土壤里生长。

第二, 她的作品扎根于八桂大地,取材传承于古骆越文化,在《花山情祭》和《达妮》这两部以壮族文化为背景的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花山情祭》直接取材于从史前文明保存至今的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通过对岩画中所展现的祭祀、打猎、捕鱼、欢庆丰收等画面进行创作和诠释,为观众展示了可歌可泣的古花山爱情画卷。而《达妮》则取材于壮族民间神话故事,在该剧本中,壮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壮族的图腾——青蛙,壮族文化中的面具、绣球、服饰等,其歌舞形式也主要来自于百越民俗歌舞与彩调艺术的有机结合。

第三, 她的作品将民族特色与时代潮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在艺术界应该算是一句名言。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一切向国外学习,国外的月亮都比中国的更圆更大,这在当时可不仅仅是一句戏言。那时,宁明县花山岩画还没有开发,还远不为人所知。马若云却逆势而为,在桂林这个国际旅游城市,将花山岩画、将壮族文化搬上了舞台,展现在了中外游客的面前。事实证明,新颖的壮民族故事题材,与时代同步的灯光、服饰等舞美与舞蹈的完美结合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这正是这部剧获得成功的奥妙所在。数十年后,我们回头再看,不能不为当年马若云的超前眼光所惊叹!而其随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邕州情韵》则以民国时期的南宁为背景,围绕着民国时期老南宁的衣、食、住、行,通过码头文化、骑楼文化等,向人们展示一幅幅老邕州的场景,一幅幅民国画卷、邕州风情扑面而来,让人回味无穷,可谓是展示老南宁文化画卷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

第四, 她的作品主要面向基层民众,朴实无华,老少皆宜。马若云艺术生涯之初便是立足于广西彩调,而广西彩调的起源就是来自于广西民间百姓的自娱自乐中。因此,无论马若云身处舞台艺术的哪个角色,她都不忘其根本:艺术来之民间,也要回到民间。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没有极力铺陈的词藻、没有华丽的文采,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宣泄和交流。在她所引用和创作的词曲中,也主要取材于民间俚语小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正如马若云说:我的作品也许算不上阳春白雪,但是只要下里巴人能接受,那就好。

人生七十古来稀,马若云的艺术生涯即将跨过这古稀之年,她笑说:七十不算老,只是中年而已,惟愿能为我的观众留下更多的作品,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则我心足矣!

猜你喜欢

歌舞剧刘三姐花山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中国儿童歌舞剧之与学校音乐教育价值再认识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
“新”“老”刘三姐之争:歌仙哪能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