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研究

2018-05-14张琳于水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张琳 于水

[摘要]研究认为乡村衰落部分归因于产业分割造成的农业多功能性缺失,通过对江苏田园综合体调查,认为以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界集约配置和系统优化组合,是化解产业分割弊端的思路。而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和尚未建立产业融合体系,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是乡村衰落的内在原因,因此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并结合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论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三产融合的新业态的建设思路;江苏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践对探索和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体现了政府主导下“以城统乡”思路的转变,其核心是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相互依赖需求。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打破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乡村衰落的“铁律”。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的总要求中的“产业兴旺”一词,强调了产业发展在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015年中央提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发展开始逐渐转变产业分割的固有理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具体方案,点明实现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经济学理论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产业通常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但这种产业分割视角下的划分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它只看到了农业提供农产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农业内在的多功能性,从而限制了其多样化发展。而事实上,农业还有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农业文化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和促進农民创新创业等多种生态、文化和社会多种功能和价值。在产业分割的视野下,农业的经济功能被放大,而其生态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则被不断弱化甚至忽视。进而,三大产业之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竞争,竞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然而在竞争过程中,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仍旧较低,以及对自然条件的过度依赖、缺乏经济弹性的市场供求等特征,让大多数农业领域的从业者获利的可能性降低,风险成本也大大提升。产业之间出现的分离与隔阂,也导致了农业多功能性被忽视,无法提升附加值,拓展产业链。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产业自然败下阵来,大量的生产要素流失。最终结果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逐渐掏空农村,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凋敝。

1 产业融合是解决乡村衰落的逻辑

1.1 乡村衰落的缘起与表现

乡村衰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战略选择而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乡村传统文化衰落、农村土地荒芜化等现象。乡村本应是能够产生乡愁的地方,但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给人的感受却是缺少生机,缺乏有生的治理力量和发展特色。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造成乡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综合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本和资源逐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向投资机会更多、利润率更高的二、三产业和城市集聚,大量的农村资源和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乡村,而流向乡村的资源和资本极少。第二,农业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融合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产业融合体系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基础,以产业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包括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产业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耕作地块细碎、传统要素投入大,农业投资风险大、收益率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使我国农村取得很大发展,但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潜伏性危机。

乡村衰落表现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更强的流动性、收益率和工资,为增加劳动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农民在“经济理性”下选择“出走”,乡村劳动力、土地和资金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于是乡村治理陷入日趋严重的“空转”状态。2016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以南京为例,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南京大城市、小农村的格局较为明显。据南京市农工委选取的103个美丽乡村的情况看,目前,农村闲置房屋总数达到677户,13.8万m2。南京农村空心化率超过40%,近主城郊区农村空心化率近70%,部分远郊村如六合区横梁街道,农民房屋空置率达到60%。乡村衰落也并非中国独有,从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世界性的乡村衰落的普遍性。美国农业人口不足1%,日本农业人口近20年来减少了近6成,欧洲的农业劳动力在15%~30%之间,韩国也处于10%左右的低水平区间。

产业分割导致的农业单一化经营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从农村的产业结构看,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在世界排名中,我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排名仅处于第65名,与势头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并不匹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中现代要素的投入,因而农业的生产能力弱、生产效率低,一些主要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且阶段性问题浮现,导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实际上,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很多新旧矛盾,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收益低,加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不具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留守家中,一方面导致了大量农村土地闲置、耕地撂荒,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多功能性被忽视,产业结构单调,农民难以实现增产增收。

同时带来的还有乡村文化产业的凋敝。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内生力量大量流失,人们的思维和理念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的文化价值在市场化下被改造和重构,对传统乡村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与消解。一方面,乡村吸引力下降,本土人口大量流失,使得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手艺等等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利益至上的原则支配下,很多乡村文化出现了异化,乡愁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的泛滥。

然而,乡村在某一阶段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乡村的必然消失,这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对于当前的中国也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后,部分大城市的发展面临瓶颈,城市人口趋于饱和,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象开始出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城市居民开始向往田园生活,“逆城市化”趋势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出现凸显。因此,如何从产业的角度化解乡村衰落的现象,就成为了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2 产业融合具有解决产业分割弊端的可行性

乡村振兴战略将新农村建设时期提出的“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表明产业的建设是未来带动农村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和单纯的农业生产,在经济上不能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乡村。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振兴乡村应当首先考虑的方向,即突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吸引力。这为乡村振兴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与建设思路。产业分割的弊端说明,在破解乡村衰落带来的青壮年人口外流、经济产业单一、文化产业凋敝的难题时,有必要采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视角,在发展理念上有所变化。其首要目标是建立和发展一种因地制宜的本土产业融合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与增值。根据各地情况选择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及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农村新型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随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变化和消费能力提升,产生了对乡村产业融合的需求性。对城市快节奏生活的疲惫,使得乡村恬静惬意的田园生活、带有传承性的风俗体验和精美的乡村文创产品,都对城市居民产生了新的巨大吸引力,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明确的是,在研究中发现,其中任何单一的功能,都不能产生足够持续的吸引力,而可持续吸引力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融合发展,但目前中国的乡村,普遍缺乏满足这类新需求的整合供给能力。因此,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切入点就在于培育好乡村新业态,开发带有乡村特色的产业体系,以满足城市“溢出效应”产生的需求。从此乡村不再仅仅是粮食的供应者,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文化旅游、自然生态、农业加工产品等新需求;农业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变为容纳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在内的多种新形功能的体系,形成多个增长点。乡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从短期内农民增收角度来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从乡村长远发展来讲,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涵的创意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途径,比如开发生态茶园、鱼塘等等,吸引在外务工的农民回流,为乡村发展提供有生内在治理力量。两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拓宽乡村未来发展空间。

1.3 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借鉴

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旨在通过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农村也能实现。近年来,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融合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比如日本冲绳县郡中川村通过发掘本地资源,建成了以“农业、食品、健康、教育”为主导的主题农场。它种植30多种有机蔬菜,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产业融合的方式体现农业多功能性,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有机生产的方式一方面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系统,而田园风情的自然景色和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韩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韩国的农林食品部于2013年设立了“第六產业相生资金”,规模达到100亿韩元。济州的柑橘是世界级品牌产业,济州也是韩国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基地。从2013年到2017年,政府将对此项目投资7000亿韩元,不断调整柑橘的流通、品牌产业的运营、扩大无污染高品质柑橘的生产、建立柑橘栽培体验村以及开发新产品等。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韩国济州最终将小柑橘做成了大品牌。可见,经过产业融合,既打造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产业链,也让农产品实现了价值增值。

国外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项目或计划,从战略高度上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多元化、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引入农村产业的发展打造体系中。一方面,中央要进行乡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进行积极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地方政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其发展规划,确定实践模式和试点单位。要进一步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突破单一化的小农思想,因地制宜,利用好天然的农业资源,将农业生产资源和加工业有机结合,同时根据乡村特色,打造乡村特色第三产业,实现产业间的深度融合。

2 产业融合的江苏实践与经验——来自田园综合

体的考察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实践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5月24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创新投入方式,做好支持政策统筹等。一时商界和学界纷纷介入,开展实践,发表意见,普遍认为,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又一新型的乡村振兴方式。

2.1 田园综合体的思考原点——乡村产业融合

要发展乡村经济,主要靠产业带动,但研究发现,很多建设者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困境,因为乡村可以发展的产业选择其实不多,较有普遍性的只有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主要选择,当然少数有先天自然和区位优势的乡村除外,乡村有景观、有生态、可以打造二三产,但缺的是整体的吸引力。而怎样才能有效利用乡村现有优势和资源,建设一个融合农村所有资源与产业的综合体,增加乡村对城市的反吸引力,使城市更向往乡村呢?“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和想法便应运而生,和产业融合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田园综合体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循环利用系统,同时生态观光产业可以借此机会发展,吸引城市居民旅游、观赏、体验。农业与加工业链接,将初级的生产资料变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文创或工艺产品,方便旅游者消费、携带为目的,使农产品多样化、多功能化、更具观赏价值。最终与服务业的结合主要指餐饮、住宿、生态体验、文化产品销售等产业,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2.2 加强“三生、三产”有机结合,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大力支持下,内地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东方落地实践。该田园综合体是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创等产业融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田园综合体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辅助,把农业进行商业化,作为企业化服务型的农业平台,借助阳山镇本身的优质水蜜桃资源,使其成为当地的基础性产业。文旅产业多样化,文旅是以生态自然型和多样的旅游度假产品的组合,比如主题乐园,以及不同的度假产品、度假村、民宿集群等。居住方式创新化,田园社区服务于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居的客群,最终形成新的社区和新的小镇、社区分两类,一是结合宅改、土改的政策和试点,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进行开发;另一种是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开发,这两种社区混合进行。

田园综合体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在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创新研发、物流服务等独立系统相互融合,从而激发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重构,为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物流等新生代创业创新理念提供实践平台,为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分享工业和服务业增值收益,从而构建多方利益联结、实现共享机制。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田园综合体的设计还可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或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种养业、纵向延伸产业、横向配套产业的分工协作和有机链接,培育发展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模式。

2.3 留住乡村的“形”与“魂”使田园综合体更具深远内涵

田园综合体需要在景观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近年来,各地对乡村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加大了投入,却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部分原因就在于一些“建设性破坏”表面上使乡村更“美丽”,却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恰恰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需求之一。田园综合体之所以将田园二字留在前面,就是要留住田园的风貌,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遵循乡村内在发展规律,保留本真的田园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情乡愁。

田园综合体还需要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留住乡村的“魂”。近年来很多关于乡村的建设都有一种“运动化”的趋势,任何概念一经提出,有了成效,各地立刻行动起来将其作为模板进行创建,这样的建设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来“千村一面”,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各地的乡村,其风俗、习惯、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正是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因而在多角度、全方位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深挖传统文化基因、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凸显“延伸融合”的价值。

3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因为这样才能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以田园综合体等建设模式加速产业融合的实现,是打破农村产业分割固有理念,走出乡村衰落的困境的出路,也是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关键举措。

乡村实现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在于:首先,推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产业链相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构建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其次,整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鼓励农村大学生和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双向流动,将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整合到田园综合体;再次,培育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和财政补助资金等形式,奖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完整的乡村产业体系;最后,搭建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创新组织模式,构建各产业间的利益共同体,让广大农户真正参与到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总之,田园综合体是当前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实践的重要应用平台,能够有效培育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提供经济发展新动能,符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已经在江苏、浙江等地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它将是未来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通过推进乡村产业融合,以现代农业为核心,连接配套加工业和服务业及创意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与新业态,实现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价值增值,切实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强农村拉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首先,通过产业初步连接,创造农村新供给。通过把握城市居民对农村综合供应体系的新式需求,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出新型产品与服务,比如利用初级农作物制成文创产品或附加产品,增强农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旅游或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在此期间,政府要鼓励、支持、引导本土产业发展,并通过提供相应优惠和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外来企业,提高区域竞争力。其次,通过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乡村新业态。第一,需要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对入驻的新企业和游客及本地居民的拉力。第二,要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治理,同时有效发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增强乡风的培育,重拾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基于产业融合的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刘默.乡村仍是中国现代化主战场—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

[2]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6).

[3] 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83).

[4] 周立,潘素梅,董小瑜.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怎样养活中国”—粮食属性、AB模式与发展主义时代的食物主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2).

[5] 周立.极化的发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6] 王亚华,高瑞,孟庆国.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J].清华大学学报,2016(2).

[7] 陈波,耿达.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来自27省(市、区)147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07).

[8] HEN L,SHUAI C,JIAO L,et al. Dynamic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between BRICS countrie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7(60).

[9] 祝捷,黃佩佩,蔡雪雄.法国、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亚太经济,2017(05).

[10] 林笑.“第六产业”:延伸农业价值链[J].农经,2015(02).

[11] 董峻.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7(02).

[12] 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3).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