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安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2018-05-14陈才炜严少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策略

陈才炜 严少君

[摘 要]常青村是我国第二批入选的传统村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随意拆毁和改造传统建筑、摒弃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失去了传统村落本来的韵味。本文以常青村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提出了针对性强、综合度高、科学专业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历史建筑、鸠坑古茶、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以及茶产业、旅游产业的利用策略,最终获得符合常青村保护与利用的发展策略。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保存传统资源与人文记忆的目的。

[关键词]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査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传统村落的概念: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资金与保护措施,以及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轻视,大量传统民居被空置,得不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传统文化也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产业开发和产业建设,造成传统村落原有产业的闲置或者没落,导致传统村落的保护缺乏经济支撑。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淳安县常青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保护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着重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产业。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策略,以实现其“自然和历史价值的长期存续”及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1 常青村保护价值与存在问题分析

1.1 背景概况

鸠坑乡常青村地处浙西山区淳安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东北临千岛湖,南与梓桐镇接壤,西与安徽歙县隔山而处。因两山夹一水,源深峡窄又称细坑源。全村区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84.9亩,山林面积1100亩,茶园面积815亩,耕地面积153亩。共276户,760个常住人口。2012年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680元。主要民族为汉族。

该村从源头到源尾共有石山、鸠岭山、避暑坞、荆树坞、潘店、施家门前、方店等7个自然村组成,祖祖辈辈以茶为业,以茶为生。村前的依丘緩坡为千亩茶园,村后的高山峻岭为万亩山海,村落依山脉走势和溪道流向靠山临水而建,呈“S”型曲线条块状散列分布。

1.2 传统建筑

常青村的建筑风格具有地方特色。地理上与安徽歙县毗邻,在新安文化和徽派建筑的熏陶下,该村清末民初的民居以白壁黛瓦马头墙为主,还存有石拱桥、凉亭等。50-80年代的黄泥土楼房也很有当地特色,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据调查,该村古民居占50%,黄土房占35%,砖混楼房占15%。常青村民居一般独门独户,以二层砖木或泥土房居多。古民居结构以三合院式、旱开井、穿斗式、硬山顶为主。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常青村已申报登记古民居11处,古香樟群1处,古石拱桥二处和古凉亭1处。

1.3 鸠坑古茶

1.3.1 古茶

常青村是鸠坑毛尖的原产地和保护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具风味的鸠坑毛尖。鸠坑茶始于汉代,唐代被列为贡品。《唐志》:睦州贡鸠坑茶。明嘉靖《淳安县志》载:“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水蒸之,香味倍加。茶,旧产鸠坑者佳,称贡物。”

鸠坑茶文化以古茶树群为载体。百株百年古茶树群分布鸠岭、石山自然村。古茶树可高达3至4米,从基部分枝,无明显主干。

1.3.2 茶文化

鸠坑茶文化的深厚,与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分不开,人们通过“以茶祭祀”“以茶待客”等种种民俗形式达到悦神求福、村庄安康、人畜兴旺、增产增收及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的目的。

1.4 传统文化

1.4.1 淳安竹马

跳神马是常青村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舞蹈。2006年淳安县文化馆对跳神马进行艺术创新,并用布马代替纸马,更名为“淳安竹马”。近年来,淳安竹马曾荣获国家民间舞蹈“山花奖”,上海世博“金奖”,2009年淳安竹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2 鸠坑毛尖手工技艺

鸠坑毛尖的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5天,炒制过程要经过杀青、揉捻、烘青、整形、焙干等五道程序。成品鸠坑毛尖紧结挺直,色泽翠绿,香气清香,滋味醇厚。20世纪80年代起,恢复研制鸠坑毛尖,该茶在1984年全省名茶评比中获第一名,2002年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之后多次在国家举办的茶博会上获金奖。2011年鸠坑毛尖传统制作工艺列入杭州市非遗名录。

1.5 存在的问题

1.5.1 常青村古民居的原始特色与村民改善人居环境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生活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建筑已经不再适应村民新生活的要求,村民要求居住条件的改善已经成为了趋势。

1.5.2 常青村古茶采摘、茶文化的体验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常青村的古茶历史悠久,多是用手工炒制,无法适应现代规模化的高效率生产;且游客在茶文化的体验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破坏,如错误的茶叶采摘手法,过量采摘,茶田里的旅游垃圾等。

2 保护策略

2.1 建筑的保护

2.1.1 分级保护

2.1.1.1 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保护;

2.1.1.2 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保护并改善设施;

2.1.1.3 传统风貌建筑: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要求采取维护、修缮、整治等措施并改善设施;

2.1.1.4 其他建筑:根据对村落风貌的影响程度,分采取保留、改善、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

2.1.2 保护与整治措施

2.1.2.1 历史民居建筑

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古民居盡量运用原构建、原工艺、原结构,与街道立面、院墙等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于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木、砖、石等建筑构建和建筑雕刻件则需妥善保管并修复。

针对常青村内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采取修缮保养原则,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更新,不改变建筑外形和色彩,修旧如旧,以存其真,而对建筑内部的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换代,满足村民的使用要求。

2.1.2.2 近现代泥石混合建筑

建造于解放前后,为降低建房成本,就地取材,以黄泥土拌小量石灰垒墙,建成黄泥土楼房。一般为两层高,坡屋顶,青瓦覆盖屋顶,墙体为青石或黄泥堆砌而成,极具年代感,观赏价值较高。考察其安全性后,建议保留,对其进行景观改造,将原有窗户替换为古朴风格木质回纹窗。

2.1.2.3 现代新建建筑

此类建筑一般质量较好,建筑年数较短,建筑结构可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建筑立面较为简洁,一般采用铝合金门窗,风格较为现代。

对于瓷砖贴面,颜色不易改动的现代新建建筑,建议保留墙面瓷砖,对其进行清洗,增加木质窗檐,增添仿木窗套,将不锈钢栏杆置换为仿木质栏杆。而对于外立面未粉刷的水泥墙建筑及白墙建筑,进行屋顶和立面改造,统一粉刷为白色。外墙进行立面装饰,对建筑层与层之间及窗框、门框进行墨线勾勒,增加窗格,增添古朴气息。

2.2 鸠坑茶的保护

2.2.1 古茶的保护

鸠坑茶文化与鸠坑茶、鸠坑种互为依存。因此为了保持鸠坑种的优良种性,尽量减少繁殖过程中出现的混杂与退化现象,科学采取以下几项提纯复壮措施,从而确保原种的纯度。

2.2.1.1 选择鸠岺山上的野生茶园作为留种园

鸠岺山上的野生茶园的品种纯度较纯,且所处位置与山下的生产茶园相隔一定距离,可减少不良品种花粉的传播。

2.2.1.2 进行人工控制授粉

对野生园内少数不良茶树进行重剪与强采,使之减少开花,甚至不开花,从而使不良茶树不参与授粉,在开花前,除尽不良茶树上的花蕾。

2.2.1.3 防止采种时的机械混杂

在茶果成熟前,先彻底清除不良茶树上的所有茶果,然后再正式采收。

2.2.1.4 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盛花期,从鸠坑种典型植株上采收含苞欲放的花朵,次日撒下成熟花粉混合后再进行授粉,以此提高结实率和种子质量。

2.2.1.5 引导游人文明体验

规范和引导游客正确的茶田体验流程,保护好茶田的生态环境。对外来游客积极宣传和教育鸠坑古茶独特价值和保护方式,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并避免过度的旅游开发,以维护鸠坑茶生长的生态环境。

2.2.2 茶文化的保护

在从古至今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鸠坑茶文化已经于无形之中渗透到了每一个鸠坑人的血肉当中,茶文化的保护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2.2.2.1 大力发展鸠坑茶叶产业

鸠坑茶文化体系庞大、内涵深厚,而鸠坑茶文化的物质根基,永远都是有形的鸠坑茶叶,鸠坑茶产业可以为鸠坑茶生产的延续和发展提供载体,通过产业发展的方式将鸠坑制茶的特殊技艺有效传承下来,并创造无数的生产岗位以扩大鸠坑茶叶的影响力。鸠坑茶行业获取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能让茶产业的发展更加强劲、让鸠坑茶文化的保护工作更加顺畅。

2.2.2.2 大力发展鸠坑茶文化旅游产业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与茶文化保护是相连相通的,鸠坑茶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鸠坑茶产业的推广途径,能够有效宣传常青村独具特色的鸠坑茶文化,充分展现茶文化的魅力,满足人们对于鸠坑茶文化的好奇感,进一步扩大茶文化的社会根基。

2.3 传统文化的保护

跳神马是常青村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舞蹈,后更名为“淳安竹马”。2009年淳安竹马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对淳安竹马进行保护。

鸠坑毛尖手工技艺。2011年鸠坑毛尖传统制作工艺列入杭州市非遗名录,可按照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对鸠坑毛尖手工技艺进行保护,并要积极申报省级非遗名录。

此外,还应注重村民主体地位,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村民要认识到乡村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增强对常青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进行保护和传承。

3 利用与开发策略

3.1 茶产业的开发利用

3.1.1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营销体系

3.1.1.1 产品策略

产品上,保证鸠坑茶的品质。一方面,从源头上保证鸠坑茶叶的品质,在继承优异独特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对工艺的改善和创新; 另一方面,重视对产品线的拓宽,重视产品的深度、长度和宽度。

经济上,加强科研基础,对茶叶进行精加工和深度开发,如茶叶可制作成多种多样的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提高茶叶的开发价值。

文化上,以茶产品和茶园为依托,大力发展茶园博览会、茶园观光会等商业活动,强化茶文化、茶旅游的挖掘,开发茶叶的附加值。

3.1.1.2 渠道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在巩固名优绿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茶类结构,实施“绿+红”品牌战略,形成多茶类生产格局,来提高茶园的整体效益。同时树立鸠坑茶品牌形象,提升茶叶产业效益,加大品牌宣传促销的力度。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强化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建立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体系,强化茶产品市场营销,构建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鸠坑茶叶市场体系。

3.1.2 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茶叶产量

扩大茶叶规模,巩固茶业发展。通過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充分利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改进选育技术等手段,增加茶叶产量。鸠坑原产地茶园不得毁坏、换种,需作为种质资源予以保护。加大对鸠坑茶树单株选育的投入,重点将鸠坑群体种中的高产、优质品种挑选出来,完成鸠坑种无性系早、中、迟合理配置的品种体系建设。

3.1.3 改进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引用及开发各类鸠坑名优茶新型器械,如扁茶理条机、扁茶整形炒干机、针形茶理条炒干机、名优茶理条提毫机等,以便开发出新的优良品种。

研究鸠坑茶不同香气的组成成分,进而提高茶叶香气品质,使鸠坑茶区真正体现鸠坑种、鸠坑茶的真色、真香、真味的独特品质和风味。

3.1.4 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产业旅游

挖掘鸠坑茶文化的独特内涵,开发相关的产业项目。如文化体验类项目:鸠坑问茶、竹马戏班舞竹马、舞龙灯、鸠坑茶歌、茶谚语、茶谜语等;休闲娱乐类项目:八卦茶园采茶制茶工艺体验、八卦中心茶艺表演欣赏、鸠坑小源采茶、制茶体验、鸠坑小源“曲水流觞”饮茶体验等;创意制作类项目:茶服、茶食品、茶包装、茶具等制作、鸠坑手工艺创意坊等。

3.2 旅游产业的开发

3.2.1 旅游市场定位

短程服务市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衢州市周边,距离较短,离常青村的车程都在4小时以内。此类市场的游客主要为邻近省市的居民,大多为周末短途游。

中长线服务市场主要借助常青村周边旅游资源的吸引,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岛湖景区,两者可相连互通,与常青村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应,客源范围辐射到长三角地区。该市场游客主要的旅游动机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消费能力较强。

3.2.2 旅游形象定位

常青村是以传统古村落与鸠坑茶文化为特色,以古村休闲娱乐与茶文化体验为功能,以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为保障的传统古村。为发挥常青村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凸显鸠坑古茶的传统魅力,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常青村旅游形象定位为“鸠坑茶香,古村常青”,打造淳安县的茶香古村。

3.2.3 总体结构布局——“一带五区”

一带:亲水茶山溯源带。沿常青村内主要水系,沿途展示茶文化、茶工艺,提供体验传统村落生活的功能带。

五区:入口服务区:从郑鸠线与树山线的路口到方店自然村,主要有集散游客、停车场等功能;茶文化展示区:主要包含“八卦茶园”节点,起到展示茶艺茶文化的功能;传统建筑保护展示区:包含历史建筑元素较多的潘家店自然村,展示传统建筑和古民居的魅力与历史沿革;特色民宿区:主要由树山村、避暑坞、石山村和鸠岭山村组成,该区块内包含特色民宿和传统农家乐等元素;原生茶保护区:主要包含后山野生茶场,该区块内包含茶山景观、品茶轩等节点(图1)。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宣扬具有重要意义。 常青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利用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能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以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也有助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 冀晶娟.肖大威.传统村落民居再利用类型分析[J].南方建筑,2015(04).

[2] 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3.

[3] 赵勇.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08).

[4] 赵勇,张捷,秦中.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02).

[5]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 王恒堂.鸠坑茶[M].西泠印社,2013.

猜你喜欢

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策略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关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