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综述

2018-05-14代赛慧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胜任特征

代赛慧

[摘 要]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统帅,对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胜任力”为大学校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胜任力”研究切入,从“大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三个维度对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长;胜任力;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13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24

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的离职,引起了人们对大学校长这一职位的思考。劳伦斯无疑是优秀的人才,但他却不能胜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职位,即拥有知识、才能、素养并不代表他能胜任大学校长这一特殊的职位。所以,如何才能胜任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如何衡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胜任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文献量有3 000多篇,其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經过梳理分析,发现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研究主要以管理领域中胜任力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交织着教育的“基因”。

一、胜任力的研究概况

(一)胜任力的起源与发展

胜任力的萌发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用于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所具备的特征。胜任力研究则起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起的“管理胜任力运动”,来识别工作对能力的要求。胜任力应用研究的基础由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奠定,他在《再谈激励:胜任力概念》中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胜任力体系正式确立的标志是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eclelland)于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他指出可以通过改变传统选拔中智力和能力倾向的测验来测量胜任力。在麦克莱兰研究的基础上,理查德·博亚茨(Richard Boyatzis)归纳了19项有效提高和保持管理绩效的胜任力。此后,莱尔·M·斯潘塞(Lyle MSpencer)和西格尼·M·斯潘塞(Signe MSpencer)发表的《胜任工作:卓越绩效模型》总结了前期胜任力研究的成果。随后,麦克莱兰和斯潘塞等人发表了《胜任力评估方法》,回顾了胜任力的发展历程,并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

(二)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1.国外的研究。胜任力的研究国外主要有三个代表。首先,戴维·麦克莱兰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胜任力是和工作、工作绩效以及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关联的知识、能力、技能、特质或动机的总称[1],它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与个人成功与否相关。其次,博亚茨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它与个人在生活中的成功表现相关,这种特质是潜在的,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者知识[2]。最后,莱尔·M·斯潘塞和西格尼·M·斯潘塞认为,胜任力即个人的潜在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3]。可以看出,这三种代表性的解释都强调胜任力是与个人取得成功相关联的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是个人潜在的特质。

2.国内的研究。胜任力对应的英文为competence和competency,我国学者主要将其翻译为“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力特征”等。关于胜任力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科学院的时勘、浙江大学的王重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安鸿章、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锋、南京大学的赵曙明、北京大学的萧鸣政等。我国学者主流观点认为:胜任特征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4]。与国外学者认识所不同的是,时勘将胜任力译为胜任特征,认为胜任特征就像一把筛子,能够将普通与优秀区分开,而筛子的标准就是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的特征。

(三)胜任力的应用研究

1.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在理论层面,可从特征观来识别胜任力,即找出工作绩效优秀人员的特征。在实践层面,主要是构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作为对胜任力识别的结果。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将某一职位表现优异者的胜任力要素结合起来组成胜任力特征结构[5]。胜任力模型源于胜任力词典(Competency Dictionary),麦克莱兰从1989年起对全球200多项工作所涉及的胜任素质进行观察研究,提炼出了21项通用的胜任力要素,构成了胜任力词典。这21项胜任力概括了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技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等,构造了任职者的胜任力模型,它可用于工作中的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等。

2.胜任力的研究方法。胜任力研究的方法种类较多,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团队焦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口语报告与汇编栅格法、情景判断测验法、结构化面试、文献研评等。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大都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它是胜任力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麦克莱兰在《测量优秀驻外联络官必备素质新方法评估》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行为事件访谈法最早是通过访谈来区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的管理者,通过对访谈对象的面谈,让其详细地阐述工作中发生的关键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然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汇总、分析、编码,通过不同访谈对象的对比,找出高绩效人员的特征。通常与行为事件访谈一起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其易于量化总结和分析。

二、大学校长与大学校长胜任力

(一)大学校长的源起与发展

大学校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大学发展的初期,教会的代理人是大学的校长,13世纪后,大部分主教代理人的司法权力过渡给了大学选出的负责人——校长[6]。中世纪大学的大学院长、校长或副校长基本上是一种荣誉头衔,是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管理者”[7]。此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校长逐步从荣誉职位过渡为大学行政长官,成为学校的象征并拥有管理权力。大学校长在发展进程中其称谓大致演变为三种:Rector、Chancellor、President。Rector主要是法国、德国大学校长的称谓代表,由行会会长演变而来,历史最为悠久;Chancellor是英系大学的代表,由大教堂学校校长演化而来;President是美国大学校长的特色称谓,意指会议主持人、组织首领,后来特指校长。这三种不同称谓的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大学发展的统帅,担任着大学发展的重任。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学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管理事务。

(二)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定义

我国学者基本借鉴管理学中的胜任力研究模式来开展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研究。学者首先是借鉴胜任力的概念来界定校长胜任力,提出校长在其职位中应具备的个人特征。戴瑜提出校长胜任力指胜任校长这一职位的人所具有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和校长取得好的工作绩效有因果关联,它不仅包括校长应具有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一般性能力要素,还包括校长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8]。校长所必备的个人特征是有要求的,要能使其在学校的管理中脱颖而出,显示自己优秀的胜任力。刘维良认为,校长胜任力指在学校的管理中,能将优秀校长与一般校长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以及相关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9]。

大学校长是校长中的一类,在大学这一领域中起着引领作用。大学校长的胜任力作为校长胜任力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在大学治理中,能够将卓越的校长和一般校长区分开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个人所具备的,并具有潜在性,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动机以及人格特点等[10]。

(三)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方法

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主要目的是建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它以校长胜任力词典为基础,即对校长诸多层次特征的“解释”。它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大量优秀校长组和普通校长组对照的访谈资料进行心理活动分析工作的结晶和集合[11]。建构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主要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在访谈中让被访谈者列出工作中典型的事迹,对其进行详细的叙述。行为事件访谈法并非完美无缺,其研究样本小,耗时耗费多,重视对任职者过去关键事件的分析可能会忽视对未来需求的分析。所以,在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中,除了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外,还应借助于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机构化访谈等,对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三、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概况

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特征与模型三个方面。

(一)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尹晓敏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秀大学高层管理者的双核胜任力概念:管理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管理胜任力涉及战略、计划、决策、变革、控制、创新、用人、沟通8大能力;专业胜任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知识运用3个方面[12]。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管理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这两种胜任力侧重大学校长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胜任力,但易忽视大学校长胜任力要素的多样性。乐传武总结出7个维度的大学校长胜任力构成要素,即教育引领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服务导向、经营意识、道德影响力、个人魅力。这7大胜任力维度又由不同的胜任力指标组成[13]。他认为,大学校长要引领学术建设、负责教学工作,一定要懂得经营管理学校。所以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应考虑对教育的引领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且应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学校的理念来增加个人魅力。马兰通过对中美35所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历、学科背景、出国经历、学缘背景、教育工作经历这5个方面的比较,得出了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的3大要素,即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这3种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的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14]。他从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出发,着重解释了中外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不同的5大原因,并借鉴管理学来衡量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表1)。

可以看出,在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校长的管理和领导的能力,以及沟通技能和教育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校长不仅要作为经营管理者对大学内外部事务进行管理,同时还担任着教育者的角色。

(二)大學校长胜任力的内核与模型

在大学校长专业化的背景下,方阳春对国外大学校长的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搜集国外15所著名英美大学的大学章程和校长招聘启事,从大学校长职责要求和遴选要求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归纳整合了大学校长的5大胜任力内核,即个性特征、战略管理与变革能力、筹资和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和建立关系能力、领导艺术和团队建设[15]。这5大胜任力内核体现出了国外大学校长多样化的特质,不仅有高效的各种管理协调能力,还包括个人独特的魅力等。国外关于校长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胜任力模型。英美两国依据不同的标准,确立了学校管理者不同的胜任力模型。美国以卓越表现为标准,将学校管理者的表现区分为出色、一般、不合格3种状态,并假设这3种状态是由于管理者的不同特质造成的。一般表现是由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决定的,而出色的表现是由某些特殊的能力和行为决定的。英国以一般有效表现为标准,胜任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管理确有卓越、一般和不合格之分,但胜任不能以卓越为起点,一般情况即称职就应该算为胜任,胜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称职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行为表现[16]。美国所关注的是管理者出色的和卓越的表现,被称为卓越模式。英国所关注的是管理者能够被接受认可的最低的工作水准,因此被称为基准模式。美国模式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涉及8个维度:日常管理、人际方面、沟通方面、个人广度、综合能力、发展意识、教育领导能力,共含有25项胜任力特质,其中每个维度都有不同的特质组成。英国模式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由政策管理、学习管理、人员管理、资源管理4个维度组成,共包含10项胜任力要求[17]。

魏士强选取我国高校领导者为访谈对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总结出我国部分高校最高领导者的胜任力模型由领导力、思考力、影响力、事业心4大胜任特征构成。考虑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胜任力词典》的补充可以形成新的胜任特征,即我国高校最高领导者还应具备创新性、人格魅力、魄力、前瞻性这4大胜任力特征,这些胜任力特征共同构成了我国部分高校最高领导者多维度的胜任力模型[18]。我国高校领导者包括校长和党委书记,所以大学校长作为高校领导者的一分子,也应该具备这8大胜任特征。刘晶玉提出了5个维度23项胜任特征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即人格魅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发展意识,每个维度又包括不同的胜任力特征。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模型的检验后,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中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被凸显出来。其中人格魅力维度包括心胸开阔、心理素质、激励能力、有激情、身体素质;管理能力维度涵盖了执行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能力、定位能力、科学决策能力[19]。这一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我国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研究,并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我国,由于大学的规模和层次有所不同,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的对象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我国行业特色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在围绕行业需求的同时,针对行业的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20]。刘新军基于人格特质、教育思想、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这5个维度提出了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的21项胜任力组合模型[21](表2)。

表2 基于主流观点的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模型归类

研究人员研究结果研究方法

方阳春从个性特征、战略管理与变革能力、筹资和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和建立关系能力、领导艺术和团队建设五个维度分析国外专业化大学校长的胜任力特征文本分析法

魏士强总结出由领导力、思考力、影响力、事业心四大胜任特征族群和创新性、人格魅力、魄力、前瞻性四大胜任特征构成的多维度的高校领导者的胜任力模型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

刘晶玉构建出由人格魅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发展意识5个维度23项胜任特征构成的我国大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半结构化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探究性因素分析

刘新军提炼出包括人格特质、教育思想、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5个维度下21项胜任力的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文献分析、工作分析、 半结构化行为事件访谈

李德方建构由合格胜任力要素和优秀胜任力要素两个模块构成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

谷丽构建由个性与职业素养(职业情感、个性品质)、职业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行为模式(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控制行为)3个维度、8个胜任特征构成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

(三)与大学校长胜任力相关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校长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普通本科大学这一范围,还有学者对高职院校的校长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李德方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的16名高职院校校长进行研究,建构了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这一模型是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的要素总和,由合格胜任力要素和优秀胜任力要素两个模块构成[22]。同样,在对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范围中,也有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谷丽以教育部直属的2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即由个性与职业素养(职业情感、个性品质)、职业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行为模式(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控制行为)3个维度(内含8个胜任特征)所构成[23]。

四、总结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侧重于大学校长胜任力素质构成、大学校长胜任力特征与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这三个方面。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对校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大多侧重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上,且仅有的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也显得深入不足。在微观层面上,对“大学”这一研究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研究者选用“高校”“大学”“研究型大学”等进行研究,标准差异很大。并且,每个研究者大都采用样本区域内的校长为例,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校长。还有的研究者对“校长”这一职位人员的选择大有不同,研究人员在研究中使用“大学高等管理者”“高校领导者”“科研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等。虽然这些称谓涵盖了大学校长,但代表性不强。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直接借用国外管理领域中胜任力的研究方法,在嫁接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漏洞。因此,关于大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避免已有研究的不足,借鉴其积极经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王建民,楊木春.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J].改革,2012(12):142-143

[3]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3:175-182

[4][5]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04):587,588

[6]贺国庆.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13(03):135

[7]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

[8]戴瑜.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以宁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

[9]刘维良,赵亚男,钟祖荣北京市中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7(12):4

[10][15]方春阳,方邵旭辉,黄太钢国外专业化大学校长胜任特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4):107,111

[11]刘维良.校长胜任力研究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80

[12]尹晓敏.大学高层管理者双核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74

[13]乐传武,赵翠云.成人学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5(1):102

[14]马兰.中美研究型大学现任校长胜任力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21

[16]程凤春.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其成果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3):60-61

[17]刘晶玉.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45

[18]魏士强.中国高校领导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0(6):80

[19]刘晶玉.娄成武,任嵘嵘.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4):43

[20]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21]刘新军,许放.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0):63

[22]李德方.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7):99-100

[23]谷丽,丁堃,胡炜,罗晨阳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140

(责任编辑:刘爽)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胜任特征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来的理由
大学校长为何能当调停人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不存在的特征